| 
 | 
 
 楼主 |
发表于 2021-12-9 16: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eynmancgz 于 2021-12-9 16:50 编辑  
 
 
Q1 pinned-photodiode(PPD)来收集电子的,   那PPD有 SPICE MODEL ? 
     这个一般没有model, 电路仿真PPD的model意义不大,就是个电容,有电流流过就存储电子。可以简单自己搭个model     还有 PPD device   LAYOUT SIZE 可随自己画多大 pixel ?    深度自己要求 
     当然是越大越好,取决于你有多大面积。但是小pixel (<2.4um) 由于工艺原因,diode自己不能随便改,这foundry都优化好了。 
 
Q2一般新CIS  量子效率QE 如何提高的 ? 是因为 pinned-photodiode(PPD)提高吗? 
      提高QE最好的方法肯定是用BSI。具体的还是要看你更关心蓝光或紫外,还是红光,很难全都兼顾到。现在绿光的QE都到95%了,再往上意义不是特别大了 
 
Q3  SPAD  累增光电  跟一般CIS 有哪些差 ?  好像须高电压 , 
     是的,SPAD跟一般CIS基本原理就有差别,它的diode偏置电压必须是高于击穿电压3~5V的, 但只是diode需要高压偏置。 
  Canon 最近有说有出这传感器, 不知道SONY  CANON 这几家好像  SONY 比较强 . 会多少工艺 
    Canon你说的是前段时间他那个1Mpixel的SPAD sensor吧,那个是之前跟Edoardo Charbon合作的   但我不确定他们已经开始批量产发货了    Sony是有出,但我个人了解,目前还是ST做的相对成熟。但我不是专门做SPAD的,只做过个小demo,了解的信息可能不是最新的。 
    Sony的话,他ISSCC那个第二层是40nm的,第一层diode层就无所谓了。 
 
reference: 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技术,一般数字相机中使用的传统 CMOS 传感器根据在特定时间段内接收到的光子发送信号, 
而 SPAD 可将进入传感器的单个光子放大为大量电子,因此可以在微量光下进行物体检测。 
 
Q4.  RGB sensor 跟一般CIS 有何差? 
    没差别,RGB无非是加了bayer pattern做颜色 
Q5. 为何厂商不做高画素CIS  , 但 透过 BIN 合并pixel , 在低光源使用, 手机上传感器已有  但 DSLR MILC 好像都还没这类做法 
   你是指在单反里做100M以上像素的?这个我很难说。个人是觉得技术上还是有限制,像素越多,读出越慢,或者功耗越大。另外小像素,光学上也有限制,其实像素小于Airy disk之后,再减小就没啥意义了,就像现在的手机,完全是市场把大家逼着往1um以下的像素做,个人认为iphone在这点的选择上还是很理性的。据我所知,Sony好像有做了binning的相机。科学级应用的相机,对低光照,会做binning,这个是确定的。至于DSLR为啥不常做binning,这个我真说不好,可能觉得只是为了特别低光照的情况,而加这个划不来吧。 其实手机相机的成像效果很差的,只不过做了非常多的后处理,才看起来不错。 
Q6.  以前看冷却sensor (天文同好会用 冷却cmos  ZWO QHYCCD 公司出), 会glow辉光问题  这电路设计上错 ?   
 
   看是用的哪个sensor了。你提到的QHYCCD,他们用的GSENSE400在左上一个角上确实有glow的问题。这个原因可能很多,不一定是电路设计的问题。比如他有正偏diode的话,比如bandgap,由于有大量的electron-hole recombine,这个会发光,而且这个光能量因为接近禁带宽度,会在硅里传很远。另外,很多数字电路,因为不断翻转,比如时钟电路,像是PLL,或是LVDS这些,也会发光,一样的,也是红外的光,会传的比较远。经常很难避免,而且确实,降温了之后,会看起来比较明显。 
 
 
希望这些回答能解答你的全部疑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