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切换到宽版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全文
查看: 817|回复: 0

[转载] “入口之争”是大鳄级竞争;近场支付还需时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2 21: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入口之争”是大鳄级竞争;近场支付还需时日
——访艾瑞咨询集团联合总裁邹蕾女士
邹蕾女士是艾瑞咨询集团联合总裁,她多年从事市场研究以及行业拓展工作,与各大网络行业运营企业保持良好的互通与合作关系。2001年加入网络广告先锋,从事网络营销研究,并帮助网络广告监测服务成功的实施与商业化运作,为国内着名的网络媒体和广告代理商提供服务。2002年底加入艾瑞咨询集团,凭借对互联网各类型应用服务的理解和认识,从事过多个互联网行业的个案研究,涉及网络游戏、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媒体评测等多个行业相关典型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并服务过国内外多家着名的 行业公司。2012年10月24日,我在上海艾瑞办公室采访了她,她向我阐述了今明两年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趋势,认为“入口之争”是大鳄级的竞争;近场支付现在还无法实现。
“入口之争”与应用级的分化
《卓望》:可否先回顾一下今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情况,明年的市场趋势又将如何?
邹蕾:今年移动互联网市场呈现出几个特点,首先是“入口之争”,其次是个人应用与企业级应用的分化。现在各家都在布局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形成了包括运营商、终端厂商、移动互联网公司、平台、还有传统互联网公司转入移动互联网成为应用提供商在内的多种组合。在这当中,各家的角色有些部分是重叠的,比如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终端,像小米公司创始团队带有互联网基因开始布局终端,雷军在布局小米时一定不是看中手机终端的销售数字,这其中对于终端用户的把控和内容推送上的;360安全卫士作为互联网公司今年和小米在打口水仗,其实也是在往终端方向布局。相反,运营商也在布局移动互联网,除了基础建设之外,更注重在应用内容平台方面的搭建。
目前我们能够看到,产业链已然形成,但“入口”是各家必争之地。“入口”主要是指未来引导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第一站,在互联网这个第一站是浏览器和IM,在移动互联网目前形成了以终端、操作系统、应用平台为导向的入口,谁能成为“入口的老大”占据用户,现在还未可知。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从最早以苹果所建立起来以终端+应用平台+操作系统为组合的移动互联网的帝国,已经形成了某种入口效应;同样谷歌由于安卓操作系统,也形成了某种入口效应,当然包括谷歌和微软在内,操作系统不是建立入口的唯一,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也同样在布局终端。
此外在移动应用方面,从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到互联网企业,包括最近发展得非常快的微信,大家都通过各种方式在进行发力,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定局,没有谁家敢拍胸脯说自己就稳坐老大。但我觉得这于对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来说是件好事,相对市场化的竞争对于用户和产业发展来说是正向的推动。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或者从销售和收入模式来看,能够发现应用正在分成两种级别,第一种级别叫做个人级,是针对个人用户的应用,比如像微信、微博,大部分是针对个人用户发展起来的。还有一种针对企业内的应用,我们成为企业级。我们能够看到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目前发展最快的是针对个人端应用的开发,在针对个人的应用中,全球包括中国在内,有成千上万的开发商哪怕小型的团队都算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个人应用的开发应该是市场中发展最快的部分。
但是我们也看到,无论互联网的技术环境、应用条件未来再发达,人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只有24小时。如果除去睡觉、办公、吃饭等必要的活动以外,实际上一个人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上的时间消耗必然有限,人的时间是在不断地被挤占和压缩的,可以这么讲,个人应用发展的后续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因为大家都想挤占用户的那部分时间,如果应用一旦不符合用户的需求,或者说用户体验被其他人超越,那么这个应用很快就被挤掉。这是就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对应用在市场中的生存状况我们不仅看的是下载量、安装量,还要考察3个月的活跃量,甚至要考查3个月以后还有多少用户在使用。这些很显然是对用户层面的把控,在未来对这部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另外,对个人端用户的应用推广,目前在商业上还没有成型的模式,现在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广告。在中国的大环境和平台下,特别是在Android免费的平台下,形成付费意识比较困难。iOS平台上有一部分付费用户,但是实际上相对于个人付费人群来说,中国大部分还是免费用户,所以形成了大量的广告平台和基于应用的营销模式。基于应用上的营销未来将会是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之一,但我想这只是过渡期的探索,未来的商业模式将要更多针对民生方面带来更大的便利性和实效性上进行突破,包括O2O模式等,当然这部分各家都还在做探索。
在企业应用端,相信基于企业对移动互联网的覆盖和应用,未来能够真正地通过移动互联网对企业的商务、办公、管理、内部运营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我们能够看到,企业级应用的发展将不仅在医疗、保险、汽车、金融等领域为产业提升服务能力发挥作用,并且对于产业升级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且与个人应用发展不同的是,企业具有相当的买单能力。但同样尽管企业有意愿付费,但企业级移动互联网服务还处于非常早期的起步阶段,原因有很多方面:第一,目前的开发商或者是应用开发商,量级都太小,对于移动互联网应用有需求并具有买单能力的肯定是大企业,在为这些巨型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目前都还缺乏市场的检验和考核,当然市场的整体需求也尚未完全成熟;第二,对于企业来说,所提供的服务在应用开发方面不仅需要解决方案的成熟度,更多需要关注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保障,只有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为企业提升运营效率、管理效率的移动应用才有市场价值。企业端的应用我相信和互联网的发展比较类似,因为当年很多企业就是在互联网化、包括内部的CRM系统构建过程中,形成了企业级应用的基础模块。对今天的应用开发商或是互联网企业来说,大家离较好地为企业提供移动互联网业务还有一定的距离,大型服务企业的介入将会为企业端应用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例如运营商,无论在提供服务的稳定性和用户规模方面,有更强的竞争力,但也需要包括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类企业能够有更好的协同,这是个发展方向。
从移动端发展的情况看,目前成熟的应用第一个是位置定位,第二个是社交。无论对个人应用还是企业级应用,移动端都比较重要。移动端的应用开发和普及是移动互联网比较核心、重点的部分。例如位置定位,我觉得更多的是基于为个人用户服务,个人应用像大众点评、前导等一系列已变得较为普及,针对于企业级的应用,接下来也应该会有一定程度的推进。比如像汽车行业,他们对位置定位非常关注,关注的方面不仅局限于GPS导航,还希望能对汽车车载系统进行升级,比方急救情况下的用户体验等,那么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开发就可以针对汽车产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升级。再比如像金融、保险业,也可以考虑通过一定的模式做某种升级。这些对于企业级应用的普及和推进都很有意义。任何应用都是先从个人端慢慢普及,再往企业端发展,因为企业对安全、技术要求程度都非常高,所以我想在未来3—5年之内,市场发展一定会有变化,只是目前来说企业级应用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这是我对移动互联网今年和明年的大致思路。
“入口之争”是大鳄级的竞争
《卓望》:您刚才谈到“入口之争”,还有哪些可以找到机会或者可以发展更深入的业务方向?
邹蕾:“入口”的影响很大,在市场上小公司很难参与“入口之争”,这个部分的竞争肯定是大鳄级的竞争,就是大公司与大公司之间的竞争。在中国创业环境和目前市场竞争的现实情况下,中小企业期望能在入口发展过程中抢占一席之地很难,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入口之争”应该是在运营商及能够有能力开发终端产品的大的终端厂商之间进行,也包括互联网的一些大厂商,应该是在他们这一级别上的竞争。
至于说一些新应用的发展,我觉得应该和本地化的消费者应用服务结合起来,比如像大众点评,大众点评应该算是比较典型的和本地的位置服务能紧密契合的,但是它服务的对象是中小餐饮业商家,为这些餐饮业商家搭建本地消费者平台和桥梁。我们看到它的增长非常快速,他从商家这边收费,或者说去进行营销,布局也非常快。当然,在未来我们也会更加关注包括微信等新应用在线下服务方面的发展,我们能够看到这个部分的市场需求很大。
应用碎片化是手机端最核心的特点
《卓望》: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涉足终端,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邹蕾:其实这也是所谓“入口之争”的一个表现形,是布局问题。通过监测数据,人们会发现手机端的应用,排名前十的相对是比较稳定的,但是除了排名前十的应用以外,之后的那些应用排名经常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你的应用如果不是非常强势的话,比如像微博、微信以外,或者你的基础应用,像打电话、邮件、短信以外,其他的应用对消费者来说都会变成具有附加值的内容。手机不像互联网,在互联网上至少前50—100的应用排名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因为移动互联网挤压的是用户的碎片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应用也变得非常碎片化。
这就提到了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做到绝对的老大,做老二、老三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比方说腾讯、360、新浪、搜狐,他们很多的应用开发是在互联网端的,要搬到手机端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应用的竞争力也同样面对挑战。像腾讯原来的入口是腾讯QQ的终端,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如果腾讯没有微信的话,它要把那么多的应用打碎转化成手机版的QQ空间、手机QQ、手机QQ游戏等,同样也面临被替代的可能,当然它的竞争能力肯定会高于新进入者,但是竞争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它不能像过去在PC端一样,牢牢地掌控用户,因为在手机端的应用往往被用户碎片化了,这是手机端最核心的特点。
由于这一核心特点,在目前市场情况下,各家都希望能够占据用户最底层的服务,最底层的服务是什么?现在能够想到的无非是通话服务,或者叫通讯服务,微信占了一个层面的应用,但是手机有预装的特点,在中国,大部分手机用户使用的应用,是在手机预装时就已经内置的,手机预装已经决定了用户能够使用什么样的应用。所以手机不像PC端,用户自己能够下载,手机的下载安装不是那么简单,所以预装就变成了非常重要的功课。在预装这一环节,如果应用要想切入终端,在 “入口”占先就能够领先一筹。但是我觉得目前的“手机热”,可能是大家为了切入市场所使出的招数,这个招数是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在还不好说。但是我们能看在到市场中,一些巨头比方苹果就是这么做的,苹果采用这种做法在一步一步的布局中做得非常顺利,所以苹果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对象。谷歌采用的方法是收购摩托罗拉,同时自己也涉足终端开发,谷歌的Pad也出来了,它也有这部分考虑。最近的微软在推出wind8的同时也推出了自己的终端,大的企业都这么做,小企业怎么办?在中国怎么办?大家也在往这个方向走。当然他们不可能像运营商,运营商的基建全是自己做,很难再在互联网上自己去覆盖,所以运营商也在往手机终端尝试。
要说赚钱,目前各家没有哪家互联网公司能靠终端真正赚钱,现在各家的想法是依靠终端让自己未来不死,这可能是现实很惨烈的状态。
近场支付发展还需要时日
《卓望》:您对移动支付在未来一二年的发展趋势怎么看?
邹蕾:移动支付在美国现在已经有实际的案例了。像美国的PayPal最近在大幅地进行裁员,然后进行内部整改,它很明显已经感受到像Square这样的竞争对手的压力。PayPal在市场规模占有率非常高的情况下开始做移动支付,现在已经把移动支付作为公司内部非常重要、高级别的核心战略。作为接下来的一个大趋势,在中国,目前移动支付的发展还属于远程支付阶段,近场支付现在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各种移动应用的不断发展,这个市场其实更大,相比于远程支付来讲,近场支付对于线下实体的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会带来更大的效应。
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发沿着“弯道”式的“曲线”模式发展,就是先从远程支付开始逐渐地去体验,这得益于电子商务及团购等在PC端的发展,或者说正在从PC端逐渐转移到手机端,这里面第三方支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最近支付宝、淘宝,都把移动支付和移动电子商务作为核心战略从而高度重视,明年这部分的发展会非常快。但是近场支付是一个更大的盘子,这个盘子不是说简单依靠第三方支付,或者是电子商务公司就能够把市场推动起来,这里面涉及到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终端、运营商等各方面因素和利益,因为近场支付对安全性的要求会非常高。现在我们能够看到银联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了,但还有各种各样的限制,还有各种问题需要解决。
当然市场本身也在做调整,比方说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在逐渐改变,在美国PayPal已经能够实现所有的用户扫条码然后直接用手机支付,或者用Square的方式刷信用卡直接支付,中国对金融体系的监管要求等,所以我觉得近场支付的普及还需要时日。
4G离我们还有多远
《卓望》:谈谈您对中国移动的建议吧。
邹蕾:我认为中国移动在运营商中是创新和管理机制都相对高效的企业,值得行业企业学习。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方面:
第一,发挥管道优势资源和特点;我觉得对于发展互联网,中国移动之前受制于牌照问题,即便想把管道这件事做好也很不容易,因为最好的牌照不在移动手上,这个是大家已经明确的。从互联网端发展来看,中国移动和几大运营商一样,都已经在布局大的互联网基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但是这些基地的业务实际上同样需要市场化的操作模式,因为竞争对手不仅是几个运营商,而是更惨烈的市场状态。所以我觉得移动需要考虑怎样去接近用户,或者贴近市场,看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和应用。
第二,联合产业链共同发展;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各家的竞争都不只是技术上的竞争,更多的是创新产品、开发能力的竞争,这方面腾讯有上万人,他们采用股权和期权的方式进行激励。以中国移动现有的机制和人员数量,不允许养活那么多人,那么是否可以采用相对更开放的方式,比如和开发者进行分成的方式,这条路移动要继续走下去。虽然移动有几大基地,但是未来基地可能不是移动自己所创造的基地,而是需要和开发者一起来共同发展,和开发者合作之后可能会产生新的应用,对这些应用移动有一些天然的资源,能够帮助开发者逐渐地成长起来。
第三,以数据挖掘深入了解用户;目前企业对用户行为的跟踪和挖掘其实也做得非常细,在未来大数据的发展环境下,移动需要深入的开展数据挖掘,通过数据分析更多地了解用户的习惯,比如他们使用各种应用服务的行为路径、行为习惯,以数据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运营商经营自身的流量和服务带来数据基础和依据。在未来,贴近应用市场,对用户的核心行为、布局状况就要了解得非常清楚、细致、透彻,我想这可能和过去的业务模式有一些不同。
《卓望》:您觉得4G离我们还有多远?
邹蕾:我自己觉得如果单谈4G,对移动来说肯定是越早越好,或者说市场环境更有利。但是坦率地讲,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就3G而言,基础的环境还没有完全真正地建立起来,市场运营的大环境其实还是准3G的环境,而不是非常成熟的3G环境,例如,现在的手机终端对于一些移动互联网应用非常耗电等类似情况很多。所以真的到4G环境下,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推动,真正推动行业的全面发展。
《卓望》: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再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 小黑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声明| EETOP 创芯网
( 京ICP备:10050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710 )

GMT+8, 2025-10-4 13:52 , Processed in 0.015678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