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01# houjs
系统厂商做芯片,最大赢家是IC工程师的薪水?
最近有消息称:知名软件的Adobe集团正在考虑是否打造自有的芯片。报道中表示,Adobe的CTO Abhay Parasnis在日前向他的同事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专门设计的芯片是否对专门任务(如机器学习)有明显的性能提升。
Adobe的思考再次证明,自研芯片是大势所趋。
最近几年,摩尔定律放缓,通用处理器不能再按以往的速率提升频率,再加上物联网爆发在即,深度学习流行以后,就让各种人工智能应用成为需求,这就推动了更多领域应用的发展,与更多专用芯片的需求。
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自动驾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为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发展,推动终端有更多的新需求,于是传统芯片厂商提供的通用芯片就不能在满足这些多样化的,特殊场景的需求,这也是云知声、思必驰、谷歌和特斯拉等一众厂商进军芯片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物联网带来的各种低功耗芯片和不同联网芯片需求,也驱使更多厂商去定制更多的芯片。
在Adobe可能做芯片的这个消息传出来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苹果涉足另一个芯片领域的报道。路透社日前指出,苹果公司已经将其modem芯片工程师团队从之前的供应链部门转入到其硬件技术部门。根据知情人士的透露,这意味这苹果将打造自有的modem提上了一个更重要的地位。当然,这并不是苹果第一次做芯片。
那么,系统厂商做芯片,受益方有哪些呢?
笔者认为:最大受益方是IC设计工程师的薪水,由于短期内涌入了新的IC设计公司和部门,IC设计岗位必然大幅增加,而原有的IC工程师数目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增加,会造成IC设计工程师供需不平衡。设计公司为了招聘到合适的IC设计工程师,不得不开出更高的薪水来吸引工程师加入。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去年国内IC设计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薪水有了大幅提升,可见供需关系是决定工程师薪水的重要原因。
可能有人会问:原来这些系统厂商本来是把芯片设计外包给其它fabless公司的,本来这些工作也是需要工程师职位的,现在只是把工程师职位从fabless公司移到了系统厂商,总的工程师岗位不变,应该不会造成供需不平衡啊?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劳动力和资本利益重新分配的问题。假设系统厂商原来采用外包的形式获得芯片,每年支付给fabless公司的费用是1亿元,其对外销售含有芯片的系统销售额是2亿元,系统厂商有1亿元的毛利。
假设该Fabless公司工程师的费用是2000万元,其它芯片成本是6000万元,利润是2000万元。在该条件下, fabless劳动力所得和资方获利所得比例是50%:50%。
如果系统厂商不再外包,而是自己做芯片,则芯片成本中除了工程师成本以外的6000万元基本不变,但是原来给工程师的2000万元的成本对系统厂商来说可以提高到4000万元,这样其芯片总成本还是1亿元,只是把原来fabless的资本利得的2000万元转移到了工程师手中。系统厂商的利润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不要小看这个2000万元的变化,工程师的费用从2000万元提升到4000万元,相等于是增加了1倍的薪水。主要原因是:fabless公司这个中间环节被消除掉了,节省了资本利得的环节,从而可以给工程师更好的薪水。
除了对IC设计工程师是最大的利好,系统厂商做芯片还对哪些环节有益呢?
由于需求方数目和客户数目的增加,IP供应商、EDA工具供应商、第三方设计服务公司,同样也将成为这波芯片大潮的“赢家”。而那些跨界芯片的系统厂商,更是绝对的受益者。
但这些新入的系统厂商也应该先知道,芯片是一个投入成本高,周期长,回报慢的投资,为此如何在涉足之后做好,对他们来说,还有一门很高深的课要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