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9-8 12: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gy747 于 2015-9-8 22:39 编辑
这样,较精确的环路增益表达式为
loopgain=-gm^2*(2F+jωCbRb(F+2))gm7*K*gmp/2((gm3+jωCb)(jωc1+gds1)(jωc2+gds2)(jωc3+gds3)),
其中c1,gds1,c2,gds2,c3,gds3,分别为A,B节点和输出节点之电容和电导,gm=gm1=gm2。反馈系数F=R2/(R1+R2)。
有1个左半平面零点,4个极点,我们来看看极点的顺序,输出节点为第1极点(主极点),B节点为第2极点,A节点是高阻,它是第3极点吗?不是!为什么呢,最大输出电流60mA(根据楼主提供的数据),假设Mp的电流密度为M7的10倍,则Mp和M7的尺寸比为60*1000/(2*10)=3000,就是说B节点电容大约是A节点3000倍,设A节点电流2uA,则A节点和B节点的电阻比为8uA/2uA=4,所以A极点比B极点高3000/4=750倍,为了cancel B极点,我们会设计零点的值让它靠近B极点,因为微分补偿电路产生的极点比零点高gm3*Rb(2+F)/2F倍(见48楼),这个值比750小得多,所以微分补偿电路产生的极点是第3极点,A节点是第4极点,从这里我们看到,光用眼扫描高阻节点,凭感觉根据R*C就直接写出第1,第2,第N极点是多么不靠谱。
从原理上看,可以设计零点的值让它=B极点,即完全cancel,这时B极点和零点消失,留下3个极点:第1极点,微分补偿电路产生的极点和A节点极点。就是说,和补偿前比较,第1极点和A节点极点不变,第2极点向高端移动了gm3*Rb(2+F)/2F倍(我在48楼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倍数),就是所谓的极点分离。当然,为了获得更高的相位裕度,可以设计零点的值更高一点,即在B极点右侧,这样会使相位曲线先下降到较接近0度然后再上翘,但这不会造成稳定性问题。
因为输出节点为第1极点,该极点不能太高,所以稳定性最坏的情况发生在最大电流,负载为纯电阻,负载电容又较小的情况下,为了和第2极点及零点拉开距离,负载电容有一个最小下限。
接下来将谈一下最佳答案的问题,关于电容倍增,电导倍增等等的问题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