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有时候说起谷歌、微软、Facebook这样的公司,我们不仅赞叹于其立下的伟大基业,还折服于丰功伟绩背后的理想——让全世界更紧密的彼此相连。扎克伯格在时报广场的大屏幕上直接打出了这句口号;而谷歌的搜索服务、YouTube、公共图书馆、艺术馆等计划,则是在实践这一口号。世界上几乎所有地方的人民都受惠于这些全球化大公司的服务。
然而,其实事情不像我们想象的这般美妙。就拿谷歌今年在I/O大会上推出的项目来说,不管是Play商店的音乐无限听,还是谷歌地图的社交化,都意味着和谷歌这两年养起来的庞然大物——Google+更加紧密的整合。而Google+本身,则是一款明显为美国人设计的服务,只是顺便让美国以外的人们凑合着用用而已。
谷歌新王牌Google+海外难扩展
随着Android系统对谷歌服务越发紧密的整合,中国用户遇到的偶发故障越来越多。我们用第三方定制的系统和软件商店绕开了这些麻烦,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距离谷歌每年的这些创新越来越远。有网友看完I/O大会的直播,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的山寨大佬们什么时候开始制作这些新功能的中国版。
去除不可抗力,Google+在美国以外的市场遭遇的也多是水土不服。在日本、台湾、俄罗斯和欧洲,Google+的运营状况都比不过本土社交网络,更不用说和Twitter和Facebook相争。
更有趣的是巴西——谷歌自己做出了Google+的最大对手Orkut,这款老旧的社交网络居然等到Google Reader都被逼死了还依然健在,全有赖于巴西用户的坚决支持。谷歌对Orkut是又爱又恨,恨不得把里面所有功能都用Google+替代掉,就是没办法直接一关了之。但这也意味着,针对Google+优化的服务,是无暇顾及再添加对Orkut的支持的,巴西人民如果懒得搬家的话,就干脆不去用这些新功能了。
虽然Google+在美国也被称为“鬼城”,但不论得到的资源还是推广力度都强于其他国家地区。Google+在海外可圈可点的推广也就仅有日本的AKB48全团入住,但谷歌会邀请到奥巴马做客Google+视频访谈,还有每年在美国春晚“超级碗”投放的广告轰炸,这个支持力度在其他国家无可比拟。
所以总结起来,Google+在美国本土还是有可能活下去的,但在其他国家不发力的话,真的不会有什么前途。一切基于Google+的整合创新也就只能当作没有一样,不用那些新功能也一样凑合着用基础服务。
美国用户总能抢先试用新服务
谷歌其他一些服务的本土化,也和这些服务的团队没有资源进行全球化有关。比如Google Checkout,这个支付服务理所当然的只在美国可用。谷歌的免费电话、全城高速宽带、无人驾驶汽车等等,都没有出过美国本土半步。Google Now引用的一部分数据来自Yelp、Everyblock这样的美国本土社区,注册或初次使用需要提供邮政编码,以推送当地资讯。上述服务被介绍到中国的时候,就只有一小撮爱好者根据教程,伪造美国地址、电话甚至是信用卡号来获得试用资格。
谷歌地图本次也有一些只针对美国的新优化,但绝非第一次:街景、3D等地图的新功能,扩展到其他国家都要等待数年。
前段时间谷歌眼镜开放测试,但测试资格就绝大多数分配给了美国用户,而且还规定如果非本人使用,眼睛可能会被锁定。中国的一众科技媒体只能眼巴巴的看着Google+上一堆金发碧眼的帅哥靓妹秀眼镜照,后来才有零星的驻外记者拍回试用图集。
谷歌越来越大 却越来越不全球化
IT业界的跨国公司绝不止谷歌一家。微软、苹果、Facebook等公司在全球化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努力。它们刚刚进入一个市场的时候,总是起步较慢,但下一次大版本发布的时候就一定会带上尽可能多的市场。新版Windows和新版iPhone的每次发布,都会在全球20多个市场同步发售。
然而,除了上文所说,谷歌加入了越来越多美国本土优化的服务、并与Google+这个主要服务美国市场的SNS深度整合之外,谷歌还在砍掉其他一些已经很全球化,甚至对其他国家用户帮助很大的服务。
Google Reader被关闭,让位于Google+,在中国用户中掀起更大的波澜,除了由于产品本身做得很好,砍掉很可惜,还因为它既能提供安全稳定的浏览方式,又独立于谷歌其他服务,降低了服务出现访问故障的风险。
至于其他如街景、本地商户、音乐服务等等,谷歌也完全可以在首次上市的时候,在全球仅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都做一下本地化的尝试,但谁让谷歌就是不愿意这么干呢?
对谷歌来讲,似乎“所有网民一律平等,但美国网民更加平等”。这背后也许有很多原因,比如当地政策的差异、维护成本、当地合作伙伴的缺乏,等等。但我也相信,只要谷歌愿意,它一定可以在全球同步的产品发布方面做得更好。
我想起国内一些走向海外市场的品牌,曾有一阵子,新品也都只选在海外发布,国内不仅同样的产品售价高,上市时间也晚,最近开始好转,更多的新品在全球同步发布。而一些高性价比手机在国内的首发式,也引来海外科技媒体做报道。希望中国IT企业给本土用户的优先权可以越来越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