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面对日益艰难的运营环境,代工厂开始思考用更激进的方式解决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招工难问题——迁往薪资比大陆还低的越南或者印尼,或者在生产线上采用更多的机器人,而不是凭借自身的制造优势,向上游厂商争取更多的利润分配权。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李强对内迁两个字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外迁,他所熟悉的代工厂商目前并没有外迁趋势,他发现,外迁这一解决方案往往集中在服装鞋帽等产品上,而电子产品对产业链的依赖性相对较大,除非富士康这样的一线代工厂商整体外迁,才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外迁动作,所以目前并没有多少电子产品代工厂选择外迁这条道路。
 相比外迁,机器人对李强的影响更加直接,目前,富士康研发出的部分“机械手”已经在晋城工业园区得到应用。在此之前,李强和同事们一直认为富士康宣布未来三年制造100万台机器人来代替人工只是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酒后的一个玩笑。
 但李强同样不认为机器人会是改善代工厂人力紧张的好办法,他并不知道富士康是否有能力像宣称的那样自主研发机器人,但他知道,如果富士康在各地只享受税收优惠和拿地优惠等好处,却不能解决就业问题,那么这些优惠很难持续,机器人降低的成本会因为其他方面成本提升而抵消。
 在李强看来,物美价廉的中国农民工正在消失,自己已经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介绍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各大代工厂,这些年轻的学生对生活对工作有更具体的需求,也不愿意接受代工厂任意透支个人利益,现在的代工模式未来也就只有十多年左右的发展空间,如果不能改变,或许最终将走向破产。
 “今年再做一年就换行,这个行业也就再有个十多年的发展时间,到时候再换可就晚了。”李强透露,他的黑中介生涯将会先于代工产业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