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警惕CPI微幅上涨产生“温水效应”
2013-02-12 09:06:2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
大中小
[url=]订阅[/url]
国家统计局2月8日公布了今年1月我国CPI等宏观经济数据。承接前几个月我国宏观经济走出低谷后的走势,这些数据大致令人满意,特别是表示物价走势的CPI指数同比(今年1月与去年1月相比)上涨仅为2. 0%,环比(今年1月与去年12月相比)上涨幅度更低,仅为1.0%,表明物价虽然有上涨,但总体上仍在可控范围内。由于正值农历蛇年春节,此次公布的CPI很快便淹没在节日长假的欢乐气氛之中。 但是,国家统计局作出的CPI分类统计却表明,1月份我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9%,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95个百分点。而从更能反映价格最新变动的环比数据看,1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 8%,影响CPI上涨约0.92个百分点。简单来说,在1月份CPI的环比上涨之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超过90%,也就是说,在1月份价格上涨的因素中,几乎全由食品价格因素所涵盖。 这几年,CPI这个带着洋味的“字母词”,在我国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概念,人人都知道它反映的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物价情况。从2011年年底开始,CPI指数从高位回落,并一直延续至今,保持了长时间在3%左右的良好纪录。但是,尽管CPI指数总体上涨幅不高,其中与寻常百姓关系密切的食品,特别是猪肉、蔬菜等副食品却依然保持着强劲的上升势头,因此,CPI目前所表现出的温和上涨势头与百姓对物价的日常感受产生了偏差。 这种偏差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CPI在采样和权重设计上与百姓消费品需求的侧重不完全一致所导致的。作为老百姓来说,食品、蔬菜是他们每一天都要面对的消费品,他们对这类物品的价格涨跌也十分敏感,但CPI在采样和权重设计上不可能仅仅依赖食品和蔬菜,而是还有其他多种消费品,但这些的市场并不像食品、蔬菜那样与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它们必然会冲淡食品、蔬菜价格上涨对CPI上涨所起的作用,从而造成CPI对于物价上涨趋势的失真感觉。 要求无限制地放大食品、蔬菜在CPI中的权重,其理由也许不够充足,从这一点来说,CPI的相对失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失真状况如果长期存在,却会对政府的宏观调控产生误导。最简单地说,一年来CPI的低位运行,已经使政府产生了对于物价上升的麻痹。我们记忆犹新的是,2011年年中,CPI同比上涨幅度一度达到6%以上,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控物价成为当时政府经济调控的重心。但随着CPI指数的回落,政府经济调控的重心随之转移,特别是在去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下降的趋势出现以后,政府确立了稳增长的重心。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这一年多来,CPI虽然下降了,但食品、蔬菜的价格却一直在上升之中,最近一段时间,随着经济增速开始出现回暖,食品、蔬菜的价格更是出现了强劲上升,已经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纪录。 食品、蔬菜价格快速上涨,但CPI却保持在低位运行,这种格局会麻痹整个社会对物价上升的警惕,当政府也产生这种错觉的时候,就会在经济调控上出现与实际不相符合的决策。这就像青蛙置身于温水之中,虽然有点热气,却暂时感觉不到对其致命的威胁,但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青蛙一定会觉得受不了,而这个时候它已经无力脱离险境了。目前的CPI正在产生这种让人麻痹的“温水效应”,在基数已经很高的物价基础上,即使每个月上升1%,一年下来也有12%的升幅,这种情况在最近两年已经出现了。目前,老百姓正在欢度春节,但菜场里的蔬菜价格也上升了一大段,虽然节后有可能会回落,但实践告诉我们,它已经不可能回到节前的水平。可以想见,2月份的CPI即使保持低位,但其中食品、蔬菜的涨幅将更引人注目,“水温”将再度上升。 现在,政府正在致力于提高居民收入,期望让民众能够更多地分离经济增长的成果。但是,如果以为目前的CPI只是微幅上涨,而对其“温水效应”缺乏足够的警惕,那么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即使居民收入出现了上升,但居民对食品、蔬菜方面的“刚性开支”却越来越高,占收入比重越来越高,那么,这部分增加的收入也只能消耗在菜篮子中,但菜篮子并没有因此而丰富起来,这样一来,提高收入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政府在经济调控中必须高度重视食品、蔬菜价格不断上涨的走势,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其遏制住,而不能陶醉于CPI的涨幅在可控范围,而对“水温”的升高缺乏必要的警惕。
(南方都市报,2013年2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