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通胀的阴影尚未远去,通缩的风险就要来了吗? 6月CPI数据点评:略低于市场预期 未来可能跌至1%屈宏斌:PPI数据暗示通缩风险抬头
本月CPI数据出台,与新浪财经仓石研究中心2.3%的预测结果(仓石解读:6月经济数据倒逼央行救急)非常接近,仅有2.2%。
比预测值低0.1个百分点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做出预测结论时,食品价格参考的是上中旬的数据。而本月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仅涨3.8%,低于预期的4.4%,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2.2%,降幅高于商务部的市场监测数据。而PPI中,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1.3%,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1.6%。这两个的降幅也超过预期的-1.2%。
以上是同比数据,看环比数据,我们发现6月当月CPI环比跌去0.6%,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6%,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下降0.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3%。
CPI环比数据出现了连续第三个月环比下降,且降幅逐渐扩大,今年以来,仅有1月(春节月份)、3月两个月份环比上涨,从2月初开始,累计环比降幅近1%。连续3个月出现环比下降这种情况,上一次出现是在09年上半年,而09年正是本世纪以来中国经历的第二次通缩。
如果就此往后几个月推演,假设物价绝对水平保持不变,考虑到去年3季度CPI仍然在较快攀升(去年7月CPI环比涨幅达到0.5%,8月0.3%,9月也达到0.5%),那么下个月我们就会迎来CPI的“1时代”,跌破2%,9月份数据可能就要接近1%;即使物价在三季度改变现有趋势,出现类似于去年的上涨,那么也仅能维持在2%附近;如果物价环比下跌的趋势如果延续,那么CPI跌破1%也是指日可待。
通胀的阴影尚未远去,通缩的风险就要来了吗?
在探讨通缩风险是否会来临之前,我们先渲染一下通缩的危害吧。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通缩的印象远远不如通胀深刻,但从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决策上讲,往往是“宁要通胀,不要通缩”,适度的通胀对于企业和就业都有利,可以成为就业和企业盈利的润滑剂。
而通缩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加速经济衰退,企业利润减少,失业率上升,事实上今年以来,我们发现民工荒的新闻几乎消失,而三一重工等大企业裁员的新闻却不断出现,这还是在人口红利开始消失的背景下出现的;另一方面,通缩可能导致资产价格下跌,居民的财富缩水,比如01年开始的通缩几乎伴随着股市的长期熊市,而日本则在长期通缩下经历了数十年的长期熊市。
通缩与否 市场出现较大分歧
李长安:CPI还是正数不能判断中国经济已陷通缩
CPI数据出来之后,我们也关注了新浪微博和新浪网财经频道上各路专家的主要观点,发现关于通缩的判断,分歧很大。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博士就6月CPI同比上涨2.2%发表微博评论,CPI快速回落,说明物价上涨的压力进一步消除,不过,由于CPI依然还是正数,因此也不能由此判断中国经济已经陷入通缩。而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则表示,全球降息潮,将使明后年通胀再起。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PPI已经连续四个月保持在负数区间,显示不仅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内总需求也仍在继续走弱,暗示通缩风险抬头。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则认为,存在通缩风险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国内经济增长疲软导致需求放缓;二是欧美经济下滑使得输入性通胀压力减轻;三是食品价格仍将下滑;四是M2仍低于既定目标。
而北京领先国际金融首席经济学家董先安在最新博文【更长视角看通胀、房价和增长前景】中提到,CPI、PPI同比略低于预期,通缩果不其然更多被提及。但是,简单化地以CPI、PPI同比来把握通胀变化,往往大错特错。对于这一观点,我们倒是非常认同的,然而就市场的认识和政策决策层的参考基础来说,同比数据不可避免的被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总体来看,反对通缩观点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食品价格的下跌可能快结束,二是国内外宽松的政策将推涨物价;支持通缩风险的观点在于,国内外经济下滑,货币扩张乏力。
我们的观点是,货币扩张乏力可能是通缩风险的根本来源,不仅仅是短期的货币增速低于目标,而是长期的货币增长机制发生根本改变。
通缩风险的根子在货币
周春生:生产领域已现通缩 预计6月数据很糟糕
我们刚才谈到,6月CPI已经回到29个月前的相对低位,且这种状态还会持续。但是货币政策呢,在经过微调之后,无论是基准利率还是存款准备金率,都仍然远远高于29个月之前。从积极的意义考虑,政策空间被打开,未来有继续大幅降息和降准的空间,这也是很多人认为,现在谈通缩似乎有些为时过早的原因。
我们也并不认为通缩就一定会发生,未来可能长期保持一定的通胀水平,不再继续下滑,但是如果以下的情形发生,那么通缩的风险将有可能提高。
一是国内的货币政策力度不够或者效果不足。我们认为,国内的货币政策取向上未必会明确要“宽松”:一方面,到目前为止的经济下行,在名义上仍然是“主动调整”的结果,对于主动调整的结果,不会迅速否定;另一方面,08年前后的政策大起大落,给很多批评人士留下话柄(包括我们也偶尔会说)。因此我们认为,未来政策放松暂时还会在“微调”的框架内。
我们的另一个担心是,即使政策运用充分,效果也未必如09年那样立竿见影,详细可以参考新浪财经仓石研究中心的策划《超级四万亿是天方夜谭》 。
关于货币政策,有一个经典比喻,货币政策如同缰绳,它可以拉住狂奔的牛——通货膨胀。但是如果牛不想前行——通货紧缩,无论怎么松缰绳,也不会让牛奔跑起来。本世纪初中国的那一轮通缩,当时若干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都没有明显的效果;而经过了高增长泡沫破裂后的日本,长期维持零利率政策,也长期伴随着通缩。
之前的文章中跟大家谈到过,近年来中国的货币高速增长,不仅仅是内部扩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持续的顺差和热钱流入直接创造了大量基础货币。而近一年来,外汇占款负增长的情况开始出现,人民币开始贬值。一旦跨境资本流动出现异常,大规模热钱和存FDI撤离,那么中国的货币创造机制的根本将被动摇,创造货币的来源可能变成消灭货币的来源,仅仅依靠内生性的货币创造,很难维持经济增长必须的货币增速。
这种情形发生的驱动力可能有几点:一是中国经济持续衰退,资产价格下跌,本币贬值;二是美国经济继续好转,热钱因为逐利回流美国;三是欧洲进一步恶化,恶化到了“救欧洲成为一件有利益的事”,欧洲出现类似08年美国危机后的资金流入。
如果资本流出真的发生,且影响到中国的货币正常增长,这可能就意味着中国一个货币增长周期的结束,也是加入WTO后双顺差引领经济增长模式的告一段落。那么通缩就不仅仅是风险,而是长期必须面临的现实。
最后我们表示,本文不主张政府仅仅面对通缩的可能性就立马大规模放松货币,我们不想做任何政策建议,因为事实上是无意义的。我们只有给读者的建议,如果通缩发生,您该如何应对?我们的建议是:投资上现金类资产为王,权益类资产尽量选择有足够抗周期能力的低估值品种,同时全球投资分散风险,另外要尽量保住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