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世界,輻輳與調節會在相同的距離上同步進行;但透過3D眼鏡看到的世界是分成兩邊的,讓大腦被迫去耦合輻輳與調節距離上的差異。
「正常情況下,你聚合眼睛的距離以及調節焦距的距離是一樣的,因此不難理解你的大腦如何能夠將這些資訊耦合在一起;」Banks解釋:「立體3D顯示器卻打破了這種耦合,理由是有兩個分開的、可能是指明某些在螢幕前面或後面的場景之影像,分別被送到左右兩眼。無論是哪一種,觀看者必須把與螢幕之間距離不同的目光聚合起來,但還是得對螢幕進行視覺調節,因為那是光線的來源。」
柏克萊的研究人員分別在兩個工作室進行實驗,得到的結論是相同的:也就是3D電視會促使大腦出現輻輳-調節差異,並使得為數不少的人們出現疲勞、不舒服、眼睛緊張、頭痛等症狀。到目前為止,該測試對象的年齡在18~30歲,但Banks打算針對50歲的民眾進行測試,以判定他猜測有老花眼傾向的族群可能對輻輳-調節衝突免疫的假設是否為真。
對於如何將眼睛疲勞與其他症候群減到最小,Banks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一是觀看者應該坐在距離3D電視螢幕非常遠的地方,就像在電影院那樣;因為距離螢幕越遠,聚合與調節視覺的距離差異也會越小。第二個建議是,讓所有3D場景都是在螢幕前方呈現的方式來拍攝立體影片,如此透過將輻輳-調節差異最小化,造成大多數觀看者疲勞或產生其他症候群的可能性也會大減。
「那些品質較好的3D電影如《阿凡達》、《天外奇蹟》,很明顯地都是有透過電影製作手法,將輻輳-調節衝突最小化的範例。」Banks表示。
(參考原文: 3-D TV disparities said to cause physical, mental strain,by R. Colin Joh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