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切换到宽版

EETOP 创芯网论坛 (原名:电子顶级开发网)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找回密码

  登录   注册  

快捷导航
搜帖子
查看: 48892|回复: 112

[原创] [原创]65nm以下工艺,后端设计的注意事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7 08: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jiancongwoo 于 2010-11-9 12:35 编辑

今天开这个话题,我会把需要注意的东西慢慢填上。
1. 后端工具的选择
  这个话题不帮任何一家EDA公司说话。
  现在用得最多的PR工具应该是 Encounter或者ICC,那么这两个工具在65nm以下的工艺上,哪家做得更好呢?
Encounter,现在最新的版本是9.1.XXX
ICC应该是 2010.03-SPXX
在2008年以前,应该来说Encounter做得比ICC好,Routing的质量比ICC好,在2009年以后,应该来说ICC做得比Encounter好。这里主要是指Placement, CTS,和Routing。
比如在40nm的Design中,ICC可以把线route得最短,Via的数目比Encounter做的要少。在同样的Via的数目时,ICC的Zroute用得DFM的Via比Encounter多,Jog的数目也少。这就是说ICC的Zroute在做DFM的时候比NanoRoute 有优势。
Icc vs. Encounter也有缺点,在Routing上,同一个Design,在DRC问题非常严重的时候,Encounter做Routing的时候会Route不出来,但是Icc能Routing出来,Routing出来的结果是爆多Short!!!!!
Cadence的Encounter能否赶上来,就看Cadence的了。

做Floorplan,这个嘛,ICC就Out了,反正我可不喜欢用ICC来做Floorplan,用Encounter做Floorplan,不管是Block或者是Fullchip比ICC好用。

在利用Inhouse的Scripts来做设计的时候,这个时候Encounter完全胜出,因为Encounter的那些db命令比ICC好用多了。

关于做优化, Encounter可以说是Out了。ICC在Placement, CTS,或者Routing的优化上应该来说都比Encounter做得好,毕竟ICC看到的Timing与从Pt看到的Timing,差别不是很大。
发表于 2010-9-7 14: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共享吧
发表于 2010-9-7 15: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楼主能不能共享一下,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10-9-8 19: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东西呀?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 11: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ancongwoo 于 2010-10-3 14:23 编辑

2. STA分析,分析的Corner的选择
    在65nm的时候开始出现了温度反转的问题。在65nm以上的工艺的时候,应该说是在同一个电压下面,高温跑得慢,低温跑得快,而在65nm的时候就出现了,高温跑的快,低温跑得慢的问题。
  以TSMC65nm的工艺为例:
  就Library来说
有TT 1.1V, SS 0.99V, FF1.21V
对于RC来说有
cworst rcworst typrc rcbest cbest这几个模型,
那么分析Setup跟Hold应该在那个下面分析呢?
最直接的那么就是在最糟糕的那个点跑Setup,然后呢最快的那个点跑Hold,这个做法不能说她是错的,但是也可以说不是很科学。

从数学统计的角度来说, 同一个批次的芯片,在生产出来后,跑得快,跑得慢,跟跑得正常的Die,在数学上应该满足正态分布。就是说大部分的芯片都是跑在TT这个Corener的,跑在FF跟跑在SS的毕竟是少数。
那么说,在设计芯片的时候,Designeer就应该在SS,FF,TT定义出3套SDC。
那么在SS,TT,FF,那个Check Setup,那个是Hold呢。
如果你不知道哦啊,那么就用组合数学的方法来做。
Library的Corner+ 不同的RC值来做,来分析结果。
比如在SS Corner下的Cworst这个Corner呢,我同时分析cwost cbest,发现在125C的时候, cworst的SetupViolation最多,那么就应该把这个Corner定义成Check Setup的主要Corner。
同理其他的也是这么分析。
一般来说在Function mode下,会在SS下check setup&Hold, TT check Setup , FF  Check Hold。
在Scan Mode下,一般就是在TT下面Check Setup & Hold。 应为跑Scan的时候,没有变态到把芯片加热后在来测试。如果有人这么干,可以把这个人炒了 。因为有点“二”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 14: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ancongwoo 于 2010-10-11 08:53 编辑

3. RC corelation
这个问题,可能大部分人都没有去考虑过。
问大家一个问题,EDA抽取到的RC参数跟真实的值对比,误差是多少? 抽到的RC参数是不真实的值乐观,还是悲观呢?
大家比较常用的RC抽取的工具有Synopsys的StarRC跟 Cadence公司的QRC。
这两个工具抽取RC的参数的原理基本差不多,一个用2.5D来抽取,1个用3D的来抽取。似乎Cadence的QRC抽取到底参数更加准确。
古语有云“过犹不及”。
实际上QRC抽到的RC参数跟真实的值相比,QRC抽到的参数更加悲观,意思是它抽到的参数“过”了。、
而StarRC抽到的参数是不“及”。

那么这里我有一个问题问大家,现在我就用StarRC的抽到的RC参数用PrimeTime来分析Timing,应该如何解决???

大家都该知道,抽取RC参数,是一个比较费时间的过程。那么对一个比较大的Design,做RC参数的提取,RunTime你们有要求吗?
QRC抽取慢,
StarRC抽取参数快一点。
如果让你们选择这个过程的EDA工具,你们会怎么去选择?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 17: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ancongwoo 于 2010-11-9 12:09 编辑

4. DFM
   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第一个Metel的密度,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大家都知道。 如果Metel的密度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在做CMP的时候,会打磨得不够平整,或者说Densitiy底的地方,打磨得正好了,Density高度地方Metal就别磨没了。 所以每一次的Metal 密度有有一定的要求,在Routing完之后+Metal Fill 来把Metal密度增加上去,可以利用Calibre来Check每一层的Metal 密度。
第二,DFM Via 这个不说了,让工具去做吧。
第三, Fix CAA,通过spread wire来搞定。
弟四, 在GDS交付给Fouandary之后,其实还有文章可以做。对于Via Enclouse的Metal少的Via,可以在不违反DRC 规则上,可以增加Enclose的Metal,在Deck上做修改,这个是很有好处的,可以增加Yield。缺点是会影响到Timing。

OPC, 这个是跟光刻相关的东西,由于线宽越来越窄,Metal之间的距离约来越小, 本来两个没有连接关系的Metal就会链接上,或者有一根金属本来是连接上的,在被另外一个金属的影响下,就会断开。


TSMC定义了LPC(litho pattern correction,是不是这么叫有点忘记了) Hot-spot,从level -1 ~level -2.2, 在定义中level-1(necking & bridging) 的Hot-spot是致命的,一定要Fix掉,而level-2.1 ~level-2.3的可修可不修。 分析这种Hot-spot的过程叫CAA(Critical Area analysis)。
OPC(光学近似矫正),这个是考虑Lithto到影响下,Fix掉Litho引起的Routing的问题,Encounter在Routing中可以做这个东西,开启这个功能后,直接的结果是Runtime & Timing都变烂了。事实上如果两个比较靠近的Net,如果它们之间的距离够宽,Level-1的Hot-spot就会不存在了,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在Routing Rule中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事实上我们在一个65nm一下工艺的一个项目中压根就没有考虑OPC到问题,估计OPC问题Foundary已经解决了,是在Tech File定义这种Routing的Rule吧。对于这点,我不是很sure,希望有高手来解决一下这个疑问!!!


用来Check LPC问题的EDA工具是Cadence的PVS(具体名称忘记了,这个工具就是inshape,被Cadence买来了。), Synopsys的工具叫primeYield-LPC. 还有有一个叫PrimeYield-CMP,这个下面会提到。

CMP的问题,每一层的金属的密度要达到一定的值,但是多大的值才是合适的呢? 这个Foundary有提供,一般来说每一层金属在CMP之后跟标准的厚度比较,在300埃之内都是可以的,即+- 300埃。  在这里提一个问题,Metal厚度变化了,那么抽出来的RC也会变化,在这里的时候TIming该怎么去做。



20.10.2010添加
对于DFM设计来说,Routing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跟Routing相关的DFM中,DFM做得好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
 Total Wire Length  -->要短
 Via Count  -->要少
 Number of Single Via -->要少
 Redundant Via Rate -->要多
 Wire Spreading --》Wire之间的距离要大
 Via Enclosure  --》要大
 Jog Count --》 要少

以上的几点是人脑+EDA tool才能做出来的。怎么做呢,看EDA Tools的userguide去, 可以提到的是能目前Routing做得最好的Routing工具是ICC Zroute,而且是2010.03以后的版本。 NanoRoute目前暂时落后,啥时候能赶上来,就看Cadence的了。


Calibre DRC+
DRC+是比DRC更加严格的Rule,这个要做吗??大家考虑一下。

YRC
这个不要做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 18: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ancongwoo 于 2011-3-16 21:59 编辑

OCV vs AOCV
Pt能够利用Graph-Based和path-based的方法来分析Timing,较于后者,前者分析的方法更保守些,基本上大部分人分析TIming都是用Graph-Based的方法来Analsys timing.

OCV是利用统计学的原理得来的,OCV在Corver Lonth Timing Path 的变化的时候是比较好的,但是对于短的Path,还有些不足,那么是否有一种能够根据Path的长短来+ocv的方法呢?有点,AOCV就是这样子的一种方法。
AOCV有2种方式来考虑OCV到问题,一个是一句Path Level来+OCV, 另外一个是根据Distance来分析的, 依据Path level来+ocv,这个应该很好理解,下面就是有这么AOCV的File
==========================================
version: 1.0
object_type:            design
rf_type:                rise fall
delay_type:             net cell
derate_type:            late
object_spec:
depth:  1       2       3       5       7       9       19
distance:       500
table:  1.0632  1.0476  1.0405  1.0348  1.0314  1.0293  1.0264
===========================================

而对于用基于Path Location的来说,就要查2D的表格了。
====================================
version 1.0
object_type: design
rf_type: rise fall
delay_type: cell net
derate_type: early
object_spec: top
depth: 0 1 2 3
distance: 100 200
table: 0.87 0.93 0.95 0.96 \
         0.83 0.85 0.87 0.90
======================
200 |  0.87| 0.93| 0.95| 0.96
--------------------------------
100 | 0.83 |0.85 |0.87 |0.90
-----------------------------------
       |0      |1      |2     | 3

为了得到Location,就要让StarRC Dump出 每个Cell的Location,然后再Pt中,都SPEF或者SBPF的时候把Location load进去。
这样子就有一个问题了,为得到Location,StarRC Dump SPEF的速度变慢了,同时Pt在Load SPEF的时候也变慢了。然后Pt要根据这些Location,计算Net的长度,不停的进行计算。试问一下这样子的结果大家是否想要呢? 事实上Location Base 的方法分析出来的值跟path level分析出来值没有什么差别。

在利用path level based的方法分析Timing的时候,这个东西是用在Clock上呢,还是用在 data path上呢? 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考虑考虑,或者有那个条件,可以试试,自己跑一下Timing分析,一切就知道啦。。。。。。。。。。。。。。。

##2011.03.16
AOCV这个Feature减少了ocv的部分悲观,更加科学,但是也是会付出一点代价的,AOCV目前在28nm的工艺上有运用。

采用ocv还是AOCV,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就28nm的工艺而言,TSMC推荐的是采用AOCV来分析,这个是由工艺本身决定的。
发表于 2010-10-3 21: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有点“二”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10-3 23: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 手机版|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声明| EETOP 创芯网
( 京ICP备:10050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710 )

GMT+8, 2025-1-11 21:38 , Processed in 0.03192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