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让各位久等了,立刻上菜!
今天整理了一下博客上的评论和邮件,发现众位食客对我博客的态度泾渭分明,清晰的分为两大阵营,在此我要做一次集中的感谢和回复。
第一阵营:对我的观点表示积极关注、支持和肯定的,甚至有几位发了多封邮件催促我快出下文。在此,我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同时也深表歉意:让你们久等了,请见谅。由于平日公司工作较忙,我只能抽周末炒几个小菜,做个兼职厨子。把观点尽可能客观的呈现到各位面前。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无论我的观点是“善”或是“不善”,相信都可以让有心人有所借鉴。
第二阵营:无论据,无厘头的进行人身抨击,极尽尖酸刻薄,甚至还有人建议我改名字。正如<圣经>箴言9章8节所说:"不要责备亵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责备智慧人,他必爱你!"现实中,一个越无能的个人或组织,对新建议的抵抗越是强烈;越是无德无能之辈,越是不敢面对现实,不敢检讨自己,不敢正视建议,生怕被世界看穿,生怕改变现状。但改变是必然的,时间快慢而已。
对嗤笑我网名的人,我送你们一个典故:诸葛亮在南阳当贫苦农民的日子,时常自比管仲、乐毅,周遭自然也是一片嗤笑声。正所谓:“世人笑他太疯癫,他笑世人看不穿。”
你们甘愿刷一辈子的盘子,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没人会干涉;但是,看见有人想凭自己的努力当个大厨,你们却来吐口水,这岂不是很无聊。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关注我博客的朋友,菜品将陆续出炉,每周一桌,欢迎继续拍砖。
?/P>
第一章 从战略的尴尬说起
在今天,战略已经是个极度滥用的词汇,比它更泛滥的应该很难找了!
不信吗?
那咱们就GOOGLE一下。
这两年,“和谐社会”这个词够流行的,够无孔不入的吧?GOOGLE一下,可以得到813万搜索结果,但GOOGLE一下“战略”,则有6300万个搜索结果!
尽管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战略是何物,但并不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言必称战略。仿佛不和战略为伍,就不与时俱进了。
战略究竟为何物,眼下并没有固定标准。即便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也没有明确定义战略。他说:“战略不是一个目标,而应该是方法”、“战略是定位”、“战略应该是你的竞争优势何在”……听了这些解释,不知有谁明白了什么是“战略”。非常很遗憾,大师并没有给战略一个明了的说法。
在(上)篇文字的最后,我预告说这部分将奉献下面这几道菜:
什么是战略?烹出好战略,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如何烹出好战略?什么样的战略,才能称为好战略?
就因为这个,我收到几封网友的邮件,指责我吹的太大,看你怎么收场云云。在这里,我建议各位客官先别着急批评投诉,不妨先仔细尝尝,再下结论!
不过,为了便于理解,我还是决定暂时抛弃战略的定义,先以记实故事的方式,阐述一下“战略”在网络招聘行业中的体现,而且是已经成功的战略。
说到这个成功的战略,那就不得不提到51JOB啦!
?/P>
第二章 值得尊重的前程无忧
我无意替51做宣传,更不想成为它的啦啦队员,但我向来不掩饰自己对51的尊重!
一个并非最早进入行业的“后来者”,如今却遥遥领先,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吗?我认为,非但要尊重,而且任何一个想要追赶甚至超越他的人,都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他的经验和教训。
自古英雄惺惺相惜,但文人却彼此相轻。网络招聘业就很象文人的圈子。行业中的落后者不但不尊重江湖一哥,反而经常拿一些可笑的理由打趣51,仿佛51的成功是偶然的,运气好,没什么技术含量,根本不值一提。
过去,我所在的公司也不乏同事持这种观点。如今,看了博客上的评论,我发现持这种观点的人比我预想的还要多。
心态上的自欺欺人,正是网络招聘战略缺失的主要根源!
有人说:“51现在网络与报纸左手打右手,正备受煎熬”。这的确是事实,但我们也要看到,无论多好的企业都会存在问题。51虽然面临问题,但人家毕竟已经上了岸,在陆地上一边行走、一边思考。而有些人呢,还在大海里挣扎着,不知何处是岸。你有什么资格拿51说事,还是担心自己比较实在。
还有人经常不屑的说:“51成功就是靠卖报纸而已”。
没错!
51在1999年起步,2000年提速,2002年就基本完成了全国战略布局,在四个一级城市奠定数一数二的市场地位,无论是品牌影响,还是所占实地,都已形成领先优势,同时在内地重要城市实现市场切入。
回顾51JOB的发展历程,报纸战略的确是重要支柱,帮助51在最初几年以年均百分之几百的惊人速度裂变。
但这只是表象而已,深层次的东西有几个人愿意琢磨呢?为什么智联同样推进报纸战略,效果却相去甚远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这几年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了?还是因为根本没有学到51的精髓。
51为什么一定要做报纸?做报纸有什么重要意义?51的报纸战略和智联的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将对51的战略进行剖析,希望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同时也希望那些梦想超越江湖一哥的人,不再“夜郎自大”、“闭门造车”,从现在起,面对市场现实,向领先的竞争者认真的学习。
孙子兵法中,对于超常规战略战术的描述是四个字——“正合.奇胜”。如果没有对竞争者的深刻研究,就既没有“正合”的基础,更没有“奇胜”的可能!
?/P>
第三章 聪明的广告标王
如果问最近两年在中国网络招聘行业中,谁投入的媒体广告费用最多,可能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智联招聘或中华英才。
不过,真正的广告标王并不是他们二位,而是51JOB。
51在全国20多个城市,每年投放2万版左右的“前程招聘周刊”,价值数亿人民币,在国内主流城市的招聘企业和求职者中拥有最广泛的影响力,此举堪称是中国最大、最成功、最持续的报纸广告运动。
而且最值得钦佩的是,51作为“前程周刊”的最大受益人,非但不需要花费一分钱,而且还收入不菲。
从这层意义上说,51的报纸招聘并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市场推广方式。到目前为止,前程周刊是我所见过的,最聪明的广告——客户集体出钱帮你打广告。
作为广告,前程周刊的更聪明之处还在于,它不是大炮打蚊子,不是天女散花,而是精确打击。毕竟,企业招聘和个人求职都不是快速消费品,没有太多企业天天招聘,更少会有求职者天天找工作。因此,采用类似日常消费品的媒介组合来覆盖这部分人群,广告的渗透率是非常低下的——“广告到达的时候,绝大部分人群没需求,而人群产生需求的时候,可能广告已经淡忘了。”
51JOB的市场推广不但有更高的性价比,更强的精确性,而且还是赢利的重要来源。以管窥豹,51和竞争者的差距由此可见一般。但其实,报纸战略还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第四章 报纸战略是切入新城市的最佳武器
报纸战略不仅仅是高明的广告,更是一种可以不透支企业客户和求职者信任,快速健康的积累“企业客户和个人简历”的最佳方法。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个故事:古希腊的葛第士国王以神秘的方法,在战车上打了一串绳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谁就能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仍没人能将绳结打开,仿佛是无解的。这时,亚历山大入侵小亚细亚,来到葛第士绳结前,略加考虑,拔剑便砍断了绳结。后来,就是一个横跨欧亚大帝国的诞生!
网络招聘同行都清楚,拓展一个新区域市场和解开“葛第士”绳结一样,是多么的困难。任何招聘网站都必须在“个人求职简历”和“企业招聘信息”双双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才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
但招聘网站进入一个新城市时,个人求职简历和企业招聘信息都是空白的。由于没有个人会员在你的网站找工作,所以就没有企业愿意在你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因为根本招聘不到人;反之,由于没有企业发布招聘信息,自然也没有人愿意在你网站上注册简历和寻找工作,因为根本找不到工作。网络招聘区域扩张就好象“葛第士”绳结,仿佛无解。
目前,英才和智联也没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新城市扩张方式和大部分区域招聘网站的早期成长一样,都是采取着最笨拙的方式。
一方面,主动寻找企业客户,免费让其发布招聘职位信息,或者干脆连蒙带骗的把招聘合同签了,自然也拿到了相应的职位信息,这样保证自己网站上有一定量的真实招聘信息;另一方面,大量的空中广告和地面拦截,吸引求职者到自己的网站上注册简历和投递简历。
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让个人简历和企业客户螺旋式交替上升,但是上升速度是缓慢的,事实上,绝大部分区域性招聘网站都是通过这种方式,通过数年的时间慢慢的积累和成长起来的。不过,对于英才和智联来说,这种方式便显得有些太慢了。所以,他们一方面大大加强了对客户的销售力度,用接近半猎头服务的方式,尽可能优化招聘效果;另一方面不惜代价的市场推广,拉动个人简历注册。希望尽快将两个数据拉动到市场临界点,然后开始良性的自我循环。
实际上,虽然“个人求职简历”和“企业招聘信息”都较为迅速的增长,但这是建立在极大的透支了企业客户和个人用户的信任的基础上,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关于这一点,51JOB在2000年之前就认识到了,全力推动报纸战略是它迅速走向成功的关键。在51发展的历史中,很少有企业客户对51的招聘效果不满,个人求职者也对51有不错的口碑。就是因为报纸,在网络进军新城市的初期,对于企业的招聘效果和个人的求职效果进行了有力的补充。
借助报纸招聘版面,以一定的真实效果作为基础,51在进入任何一个新城市的时候,都不必透支企业客户和个人的信任,可以健康的、持续的积累客户资源及个人简历。
?/P>
第五章 报纸战略是控制销售成本的最佳方式
报纸战略不仅是迅速切入新城市,积累“企业客户和个人简历”的最佳方法,还是控制分公司销售成本的法宝。
上周我曾在(上)篇提到过,每个销售人员所产生的配套成本,特别是每个人在达到临界销售业绩之前,公司一直是在他身上贴钱的。这是除了市场推广之外,令英才和智联巨额亏损的最主要原因。让人郁闷的是,市场费用可以瞬间削减,但这个成本则很难一时间改变。
长期以来,一直有几个问题困扰着网络招聘行业:为什么分公司亏损?分公司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盈亏平衡?在达到盈亏平衡之前,需要投入多少费用,历时多久?
这里有个简单的盈亏平衡公式:
销售人员数量*单人年业绩=市场费用+(销售人员数量*单人分摊的公司运营成本)
表面上看这个公式里面有四个变量,但实际上,这四个变量都是可以准确测算的。
例如:对于一个一级城市,“市场费用”是相对固定的,一个消费类品牌想要保持稳定的地位,至少需要500万/年的费用;
网络招聘的“单人年业绩”,以行业内的纯网络招聘新客户开发业绩为参照,也是基本固定的,约12万/年;
“单人分摊的公司运营成本”,包括:工资、社保、提成、个人分摊的写字楼、办公设备、配套人员(人事、行政、财务、技术、客服等)、其他配套资源(网络、服务器、培训、其他营销资源等)……这也是可以测算的,这个费用约7000-8000元左右;
剩下的“销售人员数量”自然也是可以测算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5个推论:
1、如果这个分公司的“单人业绩”低于“单人分摊的公司运营成本”,那么将永远不可能赢利,每多投入一个人,就增加一个人的亏损;
2、如果“单人业绩”在12万/年,那么一个一级城市的销售团队规模,原则上不可能小于100人。也就是说,除非销售人员的单人业绩有大的突破,否则当一个分公司的销售团队规模小于100人,也永远不可能赢利,因为分摊巨大的市场费用;
3、由于市场费用相对固定,如果销售人员增加太慢,则单个人员平摊的市场费用非常巨大,分公司永远不可能赢利。如果销售人员增加太快,则在“单人的公司运营成本”大大提高,更加大分公司整体开支。如果市场费用和销售团队同比成长,则前期整体市场费用太小,难以启动新市场,无法给销售人员有效支持。无论上述何种情况,成本损耗都非常巨大,且难以控制。
4、赢亏平衡的时间,将销售团队从0人发展到100人,而且平均业绩达到12万/年,按最快的团队培养计划,也需要12-18个月,这段时间将持续巨额亏损;
5、纯粹的网络招聘新进入一个城市,由于招聘效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提升,所以销售人员面临的压力很大,也许前期可通过强大的市场,促进销售的短期提高,但由于透支客户信任,后续效果无法让客户满意,因此客户流失的压力也很大,这对销售团队建设的消极影响非常大,加上其他竞争对手的冲击,销售团队将很难按照上述(3)中的效率成长,公司达到盈亏平衡的亏损时间难以预计。
根据上述五个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纯网络招聘,在竞争激烈的新城市到达盈亏平衡,将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时间和资金成本难以测算。
不知道,51是否在2000年之前就经过上述推演或者是更精密的推演。不过,事实上51的确通过报纸战略,避免了困扰纯网络招聘企业的最大难题。
原理分析——报纸战略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盈亏平衡公式:
销售人员数量*单人年业绩=市场费用+(销售人员数量*单人分摊的公司运营成本)
最重要的贡献——以报纸作为市场费用的主体,市场可以不再计入成本,因为他是可以赢利。由此,就不必担心上述的推论(3)。而且由于市场费用不存在损耗,也没有必要盲目的增加销售团队,有效降低新团队成长的巨大成本,解决推论(4)。
此外,报纸的可以提高单人业绩,解决推论(1)、(2)。
最后再重复一下上一章说过的,不必透支客户的信任,健康的积累和成长,解决推论(5)。同时团队的成长周期和分公司的盈亏平衡是可以测算的,让投资有盼头,有希望。
报纸战略的应用,解决了中国的纯网络招聘公司在扩张中面临的问题。这是51给整个行业最大的贡献和启示,值得大家在未来研究和借鉴,但照抄显然是不成的。
第六章 没有引起重视的报纸操作要点
06年开始,智联招聘和1010JOB仿佛也开始醒悟,大力推动报纸战略,但战绩显然是令人沮丧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跟随者的天生劣势造成的,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弄清51JOB报纸战略的真正精髓——操作要点。
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51在选择报纸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地方主流媒体,而是选择次主流报纸媒体为主,给人感觉是为了节约,其实好处远远不止省了几两银子。
智联招聘则非常大方,不惜重金,基本上选择了地方主流媒体,力求在势头上压倒对手。例如:成都商报、齐鲁晚报等等。但这种选择恰恰为自己带上沉重枷锁。
主流媒体一般发行量都数倍于次主流媒体,但是基本以订阅为主(单位订阅及家庭订阅)。试想,一个有稳定家庭和工作的人,翻阅招聘版面的概率有多大呢?再举个例子,就算我们公司里订阅了XX日报,有哪个笨蛋敢在公司里,众目睽睽之下翻看招聘版面呢?
次主流媒体一般发行量并不大,而且以零售为主。一般来说,其对应聘者覆盖的性价比,要大大高于主流媒体。更重要的是,由于发行量小,而且没有主流媒体那么牛气,报纸的版面价格自然实在。
前程周刊的价格低廉,对应聘者的覆盖也不错,客户怎么能不喜欢呢?主流媒体的招聘版面,可以说质不见得高,但价肯定是高的,在与前程周刊的贴身肉搏中有什么优势呢?
另外,非主流媒体由于发行量不大,且以零售为主,常常给人以终端覆盖非常广泛,经常供不应求的印象。
例如:XX都市报,在某一级城市的发行量只有10万左右,每个报亭的送报量并不大,所以经常中午12点肯定是买不着了。特别是周一出招聘版面的时候,由于报纸版数大大增加,成本增加不菲,估计报社发行方把报纸数量再下调,因此往往10点不到的时候,报纸铁定售罄。长期如此,给人们一种印象,这个报纸特火,招聘版出的那天更火,所以啊,无论是企业发招聘信息,还是个人求职,找这报纸准没错。
?/P>
第七章 顺市场者昌,逆市场者……
虽说网络招聘对比传统招聘方案有种种优势,可谓是物美价廉,而且近两年的营销力度着实猛烈,可是依然有许多客户不解风情、不识货,有的就算选了网络招聘,却还仍然同时沿用报纸等招聘方式。
这就好象你心爱的姑娘,仿佛猪油蒙了心似的,放着你这个德才兼备,钱途无量的帅哥不要,非要跟一个啥条件都不如你,必将被时代淘汰的的驼背老头。
心里在滴血,气的要吐血!
难道你就不想研究一下,为什么姑娘喜欢那个驼背老头?
我们研究个问题:
国外的HR经理和求职者的平均年龄是多少?教育程度是多高?对电脑、网络、软件的熟悉程度如何?接受一个新事物的周期?
而中国呢?
我们要知道,中国30岁以上的HR经理,是什么时候开始第一次接触网络和软件的。
中国30岁以上的求职者和HR,基本都是在高中甚至大学才第一次摸到电脑,估计当时学的也基本是DOS,FOXBASE之类的,两眼黑乎乎的屏幕,一行行的DOS命令……而正式使用电脑一般在工作之后,甚至工作几年之后。这就是中国的市场特性。
而且,招聘市场的规则基本是由企业决定的,所以求职者更多的只能顺应和迎合企业的招聘方式。
中国的市场特性决定,在未来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现场、报纸、网络共存的局面还会保持。因为,中国市场,也就是中国人,仍然需要多元化的招聘、应聘解决方案。
那些死死抱着网络不放的,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
别忘了,任何网络招聘都是在争夺企业的招聘需求,至于他用什么方式招聘是你很难教育和扭转的。既然市场很难改变,为什么你不试着改变呢?
既然他现在喜欢吃鱼翅捞面,那你又何必强推给他扬州炒饭呢,甚至骂他笨蛋呢?为什么不把他先留在自己的馆子里,将来在慢慢的推销别的产品呢?
第八章 市场规律就是人性
市场就是人。
研究市场规律就是研究人性。
但是,真正愿意潜心研究市场规律的人,太少了。
我公司某区域的SALES经常拍着大腿骂客户愚蠢:"为什么我们的招聘效果数倍于51JOB,但还是有大把的HR愿意买51的单呢?"
这基本算是全球各消费领域都适用的营销铁律。市场销售最好的东西,往往不是专业人士眼中最好的,其实也完全不必是专业人士眼中最好的。
招聘产品,和任何其它产品一样——客户买的不仅是招聘效果,更包括:售前心理预期值设置;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结束后的参照评估等一系列消费体验的综合评分。说到底,客户不是买一台发动机,他要的是一整部车,而且希望在最舒坦的4S店里消费。
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如果两个馒头可以让人吃饱,你给他吃十个馒头岂不是要了人的命。当20份简历满足了HR需求,剩下的80份便是巨大的负担了。核心服务的边际效应递减的时候,就该考虑是否要给他新的东西了。一个人吃饱了馒头,你该带他跑步健身了。
再说说吸引个人简历。求职者更渴望的是“如何得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而不是价值10块的礼品,或者动辄数十万条招聘信息。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如何得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里面至少包含着三个关键性需求:
1、什么是适合你的工作,你喜欢什么,你适合什么?
2、怎么找适合自己的职位信息?
3、如何才能通过应聘,并得到工作?
羊本来是爱吃草的,但我们却偏喂肉给它,怪不得它长的慢了。
市场还有很多空间,关键是要搞清楚,市场爱什么?
第九章 超越者需要更高超的战略
《孙子兵法》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51的成功是战略的成功。
因此,超越他必须首先在战略上超越。
战略上超越51需要“正合.奇胜”。
“正合”——重新界定目标和路线;主战场城市的选择和排序;分阶段攻击时间表;集中优势兵力,倾注优势资源;基础市场运作模式;销售规模和团队成长速度的分阶段策略......甚至细化到,每个城市在不同销售规模,所需要的新增个人简历数量,以及用什么方式获得这些简历等。
“奇胜”——全新的市场核心资源管理模式、全新的赢利模式。
战略决定成败,与各个行业的朋友共勉!
最后端出我的主菜,四句话!
1、什么是战略:战略是为了实现一个大胆的目标,而制订的明确路线。
2、烹出战略,需要那些材料:对领先者、市场特性、市场规律等进行本质性的研究。
3、如何烹出好战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4、如何鉴定战略:好战略在实施前,就可以算出结果。
连载:“智联和英才”——你为什么陷入困境(中),至此结束!
本文系100%原创。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比孔明出山晚3年的BLOG。http://blog.sina.com.cn/godmark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