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清代珍邮:开创我国邮票多个第一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万寿邮票” “红印花小壹圆” “翡翠姐”
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徐毅儿 岭南地区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清代珍邮展”4月19日~4月20日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现场共计展出了近400种合计千余枚清代邮品。包括有“华邮之王”美誉的“红印花小壹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以及在中国邮坛创多项“第一”的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慈禧万寿邮票”等,枚枚价值惊人。专家认为,发行年代久远的“清代珍邮”将不断升值,成为保值增值的顶级邮品。 千枚珍邮 细说清代邮政发展史 据了解,本次邮展展出的每一枚邮票都有上百年历史,除了单枚邮票之外,还有极其罕见的清代整版邮票和四方连邮票。专家称,由于当时人们经济水平比较低,几乎没有集邮意识,绝大部分邮票被拆成单张用于寄信,因此,整版票和四方连能够留存至今,极其难得。 “清代邮政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海关试办邮政阶段(1878~1896)和大清国家邮政阶段(1897~1911)。”邮展主办方广天藏品相关负责人余伟雄介绍:“1876年(光绪二年),清政府委托海关试办邮政,并于1878年开始发行第一枚邮票。在海关试办邮政阶段,先后发行‘大龙’、‘小龙’、‘慈禧寿辰’三种共24枚银两面值邮票。1895年12月,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呈奏《请办邮政片》,光绪帝马上御览,并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批准开办大清国家邮政。1897年2月20日‘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 “同样不可忽视的对清代邮政发展进重要推动作用的还有商埠邮局(1865~1897)和外国在华邮局(1834~1922)。1865年起,外国列强在中国各个通商口岸擅自成立商埠邮局(包括工部局、书信馆、信局等)并发行邮票。商埠邮票主要用于各商埠间邮件的传递,冠有地方名称,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研究中国地方邮史的珍贵史料。而外国在华邮局,则是指19世纪后半期,英、美、法、德、俄、日等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侵犯中国主权,非法在中国开办的邮政机构,其发行的邮票俗称‘客邮’。客邮一般只用于外国在华人员和本国间的邮件往来,很少在中国使用,能完整留存下来的非常稀少,部分国家的已经难以寻觅,极具珍藏价值。” 作为邮票行家的余伟雄认为,兼具发行年代久远、保存难度大、邮票数量越来越少等多种有利因素于一身的“清代珍邮”具有强劲的保值、增值能力。“邮品投资应当着眼于长期回报,最短投资时间为3年,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则持有时间一般在10年左右。”余伟雄如是说。据了解,邮展现场,广天藏品特别推出的,将清代邮票发展的四个主要历史阶段蕴含其中的“清朝珍邮.四代邮折”特别受欢迎,这本邮折含四枚别具代表性的清代邮票,包含海关邮政邮票、大清邮票、商埠邮票、在华客邮各1枚。 清四大珍邮王,枚枚价值过百万 说到“清代邮王”,人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华邮之王“红印花”以及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事实上,业内公认的清代四大“邮王”分别为“红印花小壹圆”、阔边“大龙邮票”、万寿加字票“翡翠姐”和加盖绿色油墨的“绿衣红娘”。据了解,清四大珍邮王,枚枚价值过百万元,其中“红印花小壹圆”的市场价已经站稳于500万元之上。 关于“红印花小壹圆”的由来,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一(1897年2月2日),为适应开办邮政新业务及使用高面值邮票的需要,清代国家邮政将上海海关仓库中的红色三分银印花票加盖文字改作邮票,加盖“大清邮政”及中英文面值。其中,红印花第一种加盖“当壹圆”票,只加盖了两整张(每张25枚),计50枚。邮政当局嫌加盖字体过小,决定改用大字“当壹圆”字模,故加盖小字的称为“红印花小壹圆”。目前,已知“红印花小壹圆”存世量仅33枚,未使用的新票为32枚,枚枚传承有序,被列入中国珍邮“前四宝”之一,又是“红印花八宝”之一。 而同为“红印花八宝”之一的“绿衣红娘”亦被业内公认为“清代邮王”。据了解,红印花加盖邮票所使用的加盖油墨均为黑色,但在1942年,集邮家陈志川从一外国人手中购得一枚使用绿色油墨加盖的小字“暂作洋银二分”邮票,一时轰动邮坛,引起集邮家们的关注。当时上海集邮者中的文人雅士更特别给这枚邮票起了“绿衣红娘”这个好听的名字。与“绿衣红娘”有着同样优美名字的还有万寿加字票“翡翠姐”,这是中国第一套加字邮票“万寿加字票”。究竟“翡翠姐”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1970年英国曾经拍卖了一枚“万寿初版大字短距2分”票,被旅菲华邮名家黄天涌以1500英镑购得,创当时华邮单枚邮票的拍卖新纪录。黄天涌购得此票后,甚为珍惜将其视为至宝,于是效仿“绿衣红娘”将其命名为“翡翠姐”,从此广为传颂。 据悉,加字邮票,民间又称之为“救火邮票”、“应急邮票”,是指通过在以前的邮票上加盖文字或图案,做新票使用。1897年,因新设计的蟠龙邮票未能及时到位,为应急币制改革,特将库存中为数不多的万寿邮票加盖使用,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套加字邮票。万寿加字票发行于1897年1月,同年9月结束,历时短短九个月,存世量极少,枚枚珍贵罕至。由于当时印版不规范,万寿邮票派生出了很多加字变体票,这其中既有令人望邮兴叹的孤品,也有梦寐以求的罕品,还有重金难求的珍品。最为著名的就是俗称“翡翠姐”的万寿暂作2分银邮票,据称存世量仅两枚,身价已达200多万元。 清代珍邮,创我国邮票多个第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古代民间通信艰难的真实写照。“1878年(清光绪四年),我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结束了民间通信难、通信贵的历史,为中国民间通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国民的生活从此改变。”余伟雄如是说。 事实上,清代许多的珍邮都创出了我国邮票的多项“第一”纪录。例如,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慈禧万寿邮票”,就同时创下了“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 ”、“中国第一套多图案邮票”、“中国第一套高面值邮票”等多项第一。关于“万寿邮票”的由来,原来是这样的:1894年,为庆贺西太后慈禧60寿辰,精通中国人情世故的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仿效西方礼仪,精心设计了一套祝寿邮票,自此,中国史上第一套纪念邮票就这样诞生了。由于清朝时尊称皇帝、太后的生日为万寿节,所以这套邮票又称“万寿邮票”。 此外,还有许多很独特的拥有“第一”称号的清代珍邮,例如,中国第一套防伪邮票——小龙邮票,中国第一套错版邮票——日本版蟠龙邮票等。先来了解一下有“错票”嫌疑的“小龙邮票”。据了解,“小龙邮票”是中国邮票史上首次采用了防伪举措的邮票,首先,每张小龙邮票都带有太极图的防伪水印,第二,采用了易溶解于水的油墨,令其在水中浸泡较久就会变成一张仅见水印的白纸。颇有意思的是,英国人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个低级的失误,误将太极图原本阴阳两鱼平卧合抱组成的圆形,变成了阴阳两鱼站立合抱图形。 同样出错的还有“日本版蟠龙邮票”,这是中国第一套错版邮票。据了解,1897年发行的作为大清国家邮政第一套正式邮票的“日本版蟠龙邮票”,其登场可谓隆重之极,由皇帝亲自御批。但发行数月后,竟然发现这套出自日本的邮票出错了:由日本承印的蟠龙邮票,误将邮票图案中的英文“CHINESE IMPERIAL POST”(大清帝国邮政)误印为“IMPERIAL CHINESE POST”(帝国大清邮政),为此,大清邮政局不得不让英国方重新印制蟠龙邮票,此称“伦敦版蟠龙”邮票。而错版的“日本版蟠龙”票,则自然而然“登上”了我国第一套错版邮票的宝座。由于错版的“日本版蟠龙”发行时间短,仅几个月,因此数量极少,堪称“一票难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