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可穿戴设备”和“互联网硬件”被媒体和资本看作潮流,深圳、上海、北京的创客圈子突然“被赋予”了引领潮流的使命和期望。他们是谁?他们能成为新的变量吗?
创客是什么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热爱分享和动手,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并非今天才出现,乔布斯的搭档沃斯尼亚克就是典型的创客。创客们通常活跃在开源硬件社区,笃信开源精神,创客的群体与开源硬件运动的兴起密不可分。两件事情带来了近年来创客群体的发展,其一是家用级3D打印机的普及,让创客打造产品原型更加容易;其二是Arduino 这一便捷灵活、方便上手的开源电子原型平台的出现,降低了普通人参与开源硬件的门槛。
在国外,创客已经成为一股新兴潮流,并随着可穿戴设备兴起、软硬结合的趋势成为后智能手机时代的焦点、释放价值;在国内,创客多活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数城市的创客空间,比起外界赋予他们的使命和期待,中国的创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入职英特尔刚满一年之后,23岁的潘昊选择了离开这家大公司。
离职的原因,与很多心气颇高的年轻人并无二致:潘昊说,一年多下来,他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也足够让他望见10 年后自己的样子。他不想继续做一个螺丝钉,看着自己在平坦笔直的道路上渐渐老去。
这并不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跳槽,更像是鸟儿凭着本能奋力挣脱了牢笼,广阔的天空到处都是方向,可是往哪飞,不知道。
他骑着自行车在半个中国转了几千公里,排除了再为大公司打工的可能性;他只身来到北京,进入一家蒙古人开的外贸公司,参与采购从除草剂到钢管到打印机,每天接触五花八门的产品类别,也是在这个时候,潘昊接触到了开源硬件,然后顺藤摸瓜,找到了Arduino的论坛。
对于那时候的潘昊,Arduino就像一个神奇的指环,开启了他内心深处的封印,少年时对于折腾硬件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论坛上充满开放分享精神的其他硬件发烧友,也让潘昊觉得如鱼得水:几乎任何人,即使不懂电脑编程,也能用Arduino做出很酷的东西,比如对感测器作出回应,闪烁灯光,还能控制马达,Arduino的存在让制作硬件的门槛极大降低,热爱动手的人们不需太高成本也能创造出好玩的硬件产品。
这些开源硬件的元件毕竟不属于大众市场,难以标准化就意味着成本较高,“如果能够实现小批量的定制生产,至少可以帮喜欢开源硬件的朋友们降低成本。”
2008年,24岁的潘昊揣着5000元南下深圳开始生产开源硬件,创办Seeed Studio(深圳矽递科技有限公司),当他和唯一的合伙人缪建国(潘昊一位同学的弟弟)来到租住的农民房中,一个做工程师,设计、焊接、加工,一个负责采购和物流时,他没有想到,五年之后,他会被贴上一个闪光的标签并在“下一波产业浪潮”面前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
2012年之后,潘昊们开始更多地被外界称呼为“创客”—— 一群围绕开源硬件,热爱动手,把创意变为现实的“造物者”。2013年,当“硬件复兴”与“软硬结合”越来越成为巨大的产业趋势时,有想法、懂硬件、擅长动手的创客们便成为了产业浪尖上的珍珠,开始吸引着从软件公司到硬件厂商;从移动互联网巨头到大牌VC的目光。
潘昊说,这种被成为焦点的感觉很奇怪,“创客们本来自顾自的做一些事情,突然边上很大的浪过来了,被推上了潮头。”
从潘昊的感受中,能够看出创客圈子和主流商业环境的游离与隔阂,然而这种游离只属于过去,未来几年,创客人群与主流商业的融合将会成为必然。
随着手机创新遇到瓶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穿戴设备的浪潮兴起,不过仅仅是下一个阶段性机会罢了。
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终端将会成为人体的延伸而无处不在——从智能腕带、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甚至电子文身;而在人体之外,家庭或办公室中的许多物件也都将面临智能化和IP化的机会。
事实上,过去在智能手机层面的竞争,都是围绕着4英寸左右的屏幕在争夺,然而如果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更大的界面,下一个时代的商业机会将属于更广阔视野的软硬结合,尤其是在软件的层面云正变得无处不在的同时,硬件将会成为亟需补齐的下一个短板,在这样的背景下,熟悉开源硬件而又充满创新潜能的创客们自然在这个时候会成为焦点。
不过,对于国内活跃的创客群体来说,目前外界对他们的认识与期待显然显得过于笼统而又标签化,国内创客的生存状态到底如何?这个群体是一幅怎样的画卷?他们如何看待可穿戴浪潮与软硬结合趋势?本文通过深入采访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最典型的创客圈子,试图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创客——这群下一轮商业浪潮面前最活跃的一批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