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T业务收费的噩梦尚未散去,安全与隐私问题又被主管部门架在了刀口上。
在近日举行的2013移动互联网业务创新与信息安全论坛上,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所副总工程师张焱滨透露,微信等OTT业务的安全和隐私问题日益凸显,工信部正在探索对其监管,而安全和隐私保护是监管的重点。消息传出,腾讯迅速作出动作,对微信公众账号进行整顿治理。
工信部对OTT进行监管的争论由来已久,此次工信部发声将对OTT的安全和隐私问题进行有效监管,微信逃不脱干系。腾讯及时作出改革的姿态,以迎合工信部的“不点名”警告。
微信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但其开放的社交属性,也让用户的隐私和安全受到威胁。
工信部的担忧
以微信为代表的OTT业务飞速发展,对电信运营商的传统通信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在张焱滨看来,OTT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实际上互联网本身就是OTT,只是在电信这个传统行业中,面对新技术、新应用时的储备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现在才感觉到OTT带来的影响。拥有4亿用户的微信,成为问题高发地。目前,通过微信进行的盗号、诈骗等活动层出不穷,微信甚至被戏称为“危信”。腾讯CEO马化腾也不得不承认,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微信需要持续提升它的安全性,在保护用户隐私、防骚扰、用户财产和交友安全提示等方面,都会进一步完善。
在针对微信的众多质疑中,微信公众平台受到的质疑恐怕是最多的。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
自微信官方推出公众平台以来,大量的草根、名人、企业转战微信平台,一时间微信营销如火如荼,其中不乏粉丝数过百万级别的。然而,这一平台也成为用户隐私泄露与有害信息滋生的温床。 用户不经意间上传到微信的一句话或一张照片,就有可能泄露了自己或他人的隐私,进而为自己带来麻烦或者让朋友感到困扰。宽松的审核标准,令众多鱼目混珠的广告、色情和虚假等信息泛滥,对用户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规范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腾讯对其进行了数次整顿。去年年底,微信对公众平台进行第一次整顿,取消朋友圈点击分享功能。当时,微信官方调整主要是针对朋友圈强制分享、色、骗、擦边信息泛滥。今年2月,微信公众平台再度发力,要求用户实名制登记,须登记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持身份证照片等,方可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所有功能。
在张焱滨看来,微信等OTT业务的安全和隐私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也加大了有害信息发现和处理的难度,工信部正在探索对其监管,而安全和隐私保护是监管的重点。
对此,腾讯采取先发呼应的策略,开始第三次大力整顿较为混乱的公众账号。
自我整改
近日,不少微信公众号收到了腾讯微信公众平台的群发消息。该消息内容针对微信认证信息与名称不相符的公众平台账号,根据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需提交与公众号身份相符的认证信息,这些公众号可立即取消认证并重新发起认证流程。而腾讯微信公众平台在5月28日由系统自动取消对他们的认证。也就是说,公众微信号名称不准再“玩花样”,而必须和已认证微博名称保持一致,例如微博认证名称是“张三”,微信必须起名为“张三”。此次整顿,微信上各种或文艺、或趣味、或45度明媚忧伤的公众号,不少都要回炉进行重新认证。
微信的公众平台成为了微信自我改革的一个样本。业内人士指出,长久以来微信公众平台的认证,都是“宽进”的政策,微信用户只要登记真实用户信息,提交身份证和本人照片到微信公众平台审核,即可获得公众平台账号,这样宽松的认证过程,使微信公众平台呈现较为混乱的状态。
开通半年多的时间,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关注度比较高。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九成的用户近半年内使用过微信,占比达到88.3%;其中,偶尔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最多,占比达42.5%,经常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占比达24.1%。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关注度较高,但活跃用户数量并非特别理想。同时,微信公众平台所暴露出的众多安全和隐私问题,也让业内人士对腾讯对微信的把控力产生怀疑。
针对业内对于腾讯对微信公众账号的把控力的质疑,指点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李佳宇认为,微信对公众账号的把控力比新浪微博强,微信的做法符合互联网做用户的基本规则:先开放,让所有人进来,再砍掉垃圾的账号。而微信与新浪微博不同的是,微信所有用户都集中在客户端,且腾讯自身也做安全,经验丰富。所以对于假号、垃圾号的过滤要强于新浪微博。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认为,认证的作用是要在空间里形成一个诚信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用户与平台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在现实社会中是一样的,虚拟空间里既没有特殊的责任,也没有特殊的豁免权。而通过非政府组织、民间力量等对认证加强监管也不失为一个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