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eterlin2010 于 2022-11-30 20:07 编辑
GOOGLE CAN FIND
CMOS模拟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9787301200742 王阳
CAN NOT UPLOAD
==
這本有提到比較多OPA 設計
不過 好像沒有人有這本書..
only find chap1
《CMOS模拟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原稿完整目录王 阳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14)
§1.1模拟电路与芯片级集成系统 1.2.2 电学设计
1.1.1CMOS模拟电路缘起 1.2.3 物理设计
1.1.2模拟电路在芯片级集成系统中的作用 §1.3 有关问题说明
1.1.3模拟集成电路与生物学 1.3.1 热点问题与本书着重点
1.1.4芯片学的未来 1.3.2 内容安排
§1.2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旨要 1.3.3 本书特点
1.2.1模拟电路设计的科学性与工匠性 1.3.4 字符、符号使用说明
第二章CMOS集成电路基本器件(37) §2.1CMOS集成电路物理结构及制作过程(3) 2.3.4 沟道弱反型模型
2.1.1物理结构和基本制作过程 2.3.5 深亚微米MOS管特性
2.1.2制造工艺分类 2.3.6 等效电路和寄生电容
§2.2PN结二极管(6) §2.4 MOS晶体管小信号和噪声及温度特性(5)
2.2.1基本电流-电压特性 2.4.1 小信号模型
2.2.2击穿特性 2.4.2噪声特性
2.2.3PN结二极管电容 2.4.3 温度特性
2.2.4PN结二极管噪声 §2.5CMOS电路中无源器件和寄生器件(13)
2.2.5PN结二极管温度特性 2.5.1 电容
§2.3MOS晶体管电流-电压特性(10) 2.5.2 电阻
2.3.1MOS晶体管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5.3 电感
2.3.2MOS晶体管特性的数学描述 2.5.4 CMOS电路的寄生器件
2.3.3 沟道强反型模型
第三章 基本单元电路(95) §3.1单管共源放大电路(17) 3.5.2 电阻负载差模放大级
3.1.1共源管的作用 3.5.3 电流源负载差模放大级
3.1.2单管放大器的偏置 3.5.4 噪声特性
3.1.3小信号低频特性 §3.6输出级(13)
3.1.4小信号高频特性 3.6.1 甲类输出电路
3.1.5放大器频率参数 3.6.2 甲乙类输出级
3.1.6噪声特性 3.6.2 丁类输出级
§3.2单管阻抗变换电路(12) §3.7电流镜(9)
3.2.1共漏管构成的源极电压跟随器 3.7.1 简单电流镜
3.2.2共栅管构成的电流跟随器 3.7.2 基本共源共栅电流镜
§3.3基本放大单元(11) 3.7.3 最小输出电压共源共栅电流镜
3.3.1直流分析 3.7.4 共栅管自偏置共源共栅电流镜
3.3.2低频增益 3.7.5 Wilson电流镜
3.3.3高频特性 3.7.6电流镜噪声特性
3.3.4小信号近似误差 §3.8基准电路(8)
3.3.5电流能力和压摆率 3.8.1 分压式简单基准电路
3.3.6CMOS反相放大级设计 3.8.2 不受电源电压影响的基准电路
3.3.7其它类型反相放大级 §3.9 静电释放保护电路(9)
§3.4 共源共栅级联放大单元(7) 3.9.1 静电释放引起的器件损伤
3.4.1共源共栅级联电路形式 3.9.2 静电释放模型
3.4.2低阻负载共源共栅级联放大电路 3.9.3 静电释放保护电路的基本要求
3.4.3电流源负载共源共栅电路 3.9.4 静电释放保护基本单元电路
3.4.4噪声特性 3.9.5 可控硅保护电路
3.4.5增益提升技术 3.9.6 芯片静电释放保护电路结构
§3.5差模放大单元(9) 3.9.7 宽带静电释放保护电路
3.5.1 有关概念
第四章 运算放大器(57)
§4.1运算放大器和运算跨导放大器(4) 4.3.6 建立时间
4.1.1基本结构和理想模型 4.3.7 输入、输出阻抗
4.1.2主要参数 4.3.8失调电压和共模抑制比
§4.2 简单跨导运算放大器(7) 4.3.9 电源电压抑制比
4.2.1电路结构 4.3.10 噪声分析
4.2.2低频特性 4.3.11放大器设计
4.2.3GBW和PM 4.3.12 SR/GBW的优化设计
4.2.4GBW优化 4.3.13 正零点补偿
4.2.5失调电压 4.3.14 失调电压消除技术
4.2.6共模抑制比 §4.4 对称负载输入级OTA(13)
4.2.7共模输入电压范围 4.4.1 简单对称OTA
4.2.8线性输入范围 4.4.2 共源共栅级联对称OTA
4.2.9简单OTA设计 4.4.3 两级对称OTA
§4.3Miller补偿两级OTA(20) 4.4.4 折式共源共栅级联OTA
4.3.1电路结构和偏置 §4.5 全差模OTA(13)
4.3.2共模输入电压范围和输出电压范围 4.5.1 简单全差模CMOS OTA
4.3.3低频增益 4.5.2非饱和MOS管共模反馈全差模OTA
4.3.4增益带宽积和相位裕度 4.5.3 具有独立共模误差放大器的全差模OTA
4.3.5压摆率 4.5.4 开关电容共模反馈的全差模OTA
第五章 连续时间滤波器(51)
§5.1连续时间滤波器基础(12) 5.2.5 二阶有源RC滤波器
5.1.1线性滤波器 5.2.6 梯形有源MOST-C滤波器
5.1.2滤波器功能分类 §5.3 有源Gm-C滤波器(14)
5.1.3连续时间有源滤波器主要实现方法 5.3.1OTA基电路
5.1.4对称差模结构 5.3.2 OTA基滤波模块电路
5.1.5高阶有源滤波器的级联设计 5.3-3 高线性度OTA跨导设计
5.1.6梯形有源滤波器设计 §5.4 芯片内部自动调谐(11)
§5.2有源MOSFET-C滤波器(14) 5.4-1 片内调谐的基本方法
5.2.1MOS管实现电压控制电阻 5.4-2 用PLL的频率调谐
5.2.2对称结构有源MOST-C滤波器 5.4-3 用MLL进行Q调谐
5.2.3集成滤波器设计原则 5.4-4 可编程数字量控制宽范围调谐
5.2.4 一阶有源RC滤波器
第六章 开关电容电路(56)
§6.1离散时间信号(7) 6.3.3差模积分器
6.1.1离散信号频谱 6.3.4 大电容比积分器
6.1.2z-域传递函数 6.3.5 双线性积分器
6.1.3s-到z-域转换 6.3.6 阻尼积分器
§6.2基本模块电路(12) §6.4 开关电容滤波器(18)
6.2.1MOS开关 6.4.1 一阶滤波器
6.2.2开关电容等效电阻 6.4.2 二阶滤波器
6.2.3采样保持电路 6.4.3 梯形滤波器
6.2.4有限值零点电路 §6.5 非线性开关电容电路(10)
6.2.5增益电路 6.5.1 调制电路
§6.3开关电容积分器(9) 6.5.2 峰值检测电路
6.3.1反相积分器 6.5.3振荡器
6.3.2同相积分器 6.5.4 直流电压转换器
第七章 过采样数据转换器(65)
§7.1过采样数据转换原理(12) 7.2.5 级联结构
7.1.1模拟与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 §7.3过采样增量-总和模数转换器设计(13)
7.1.2过采样数据转换器原理 7.3.1 Δ-Σ调制器电路设计考虑
7.1.3噪声变形过采样数据转换原理 7.3.2 Δ-Σ调制器ADC设计
7.1.4增量-总和调制与其它类型数据转换器比较 §7.4 过采样增量-总和数模转换器(19)
§7.2增量-总和调制器(21) 7.4.1 一位D-S调制器构成的DAC
7.2.1Δ-Σ调制器量化噪声的信噪比 7.4.2 电压驱动一位DAC
7.2.2一位增量-总和调制器 7.4.3 电流驱动一位DAC
7.2.3量化噪声 7.4.4 多位D-S调制器的DAC
7.2.4 稳定性
第八章BiCMOS模拟电路(38)
§8.1器件与技术(9) 8.3.3 折叠级联OTA
8.1.1物理结构和实现技术 8.3.4 低压两级运放
8.1.2双极晶体管基本特性 8.3.5 高频、高精度、低增益运放
8.1.3双极晶体管和MOS管特性比较 8.3.6 高线性度BiCMOS OTA
§8.2基本模块电路(11) 8.3.7 甲乙类高速、低功耗BiCMOS放大器
8.2.1电流镜 8.3.8 高频低噪声放大器
8.2.2放大级 §8.4 BiCMOS滤波器(8)
8.2.3输出级 8.4.1 视频滤波器要求
§8.3运放电路(10) 8.4.2 视频滤波器结构设计
8.3.1 BiCMOS MillerOTA 8.4.3 视频滤波器电路设计
8.3.2 对称BiCMOSOTA 8.4.4 滤波器参数修正
第九章 低压、低功耗和微功率电路(75)
§9.1低压低功耗对模拟电路的主要影响(8) 9.4.3可开关的运放技术
9.1.1信噪比与动态范围 9.4.4 可开关运放
9.1.2阈值电压 9.4.5 低压可开关运放SC滤波器设计例子
9.1.3电路结构限制 §9.5 低压滤波器(10)
§9.2低压运放设计(13) 9.5.1 低电压下滤波器技术比较
9.2.1单级放大器 9.5.2 低压连续时间滤波器
9.2.2二级放大器 9.5.3低压滤波器设计
9.2.3全差模放大器的共模反馈控制 §9.6 低压增量-总和调制器(12)
9.2.4偏置电路 9.6.1 积分器的功率和动态范围
§9.3满摆幅放大器(12) 9.6.2 增量-总和调制器噪声特性
9.3.1互补差模输入级 9.6.3 低压增量-总和调制器设计
9.3.2满摆幅输出级 §9.7 微功耗电路(12)
9.3.3满摆幅运放 9.7.1 基本电路技术
§9.4低压开关电容电路(10) 9.7.2 基准电流源
9.4.1降低电压对开关工作的影响 9.7.3 微功耗OTA
9.4.2增压技术 9.7.4 微功耗低通滤波器
第十章 电流型电路(53)
§10.1电流镜基电流型电路(10) 10.3.3线性跨导环结构比较
10.1.1电流镜放大器 10.3.4 基本线性跨导电路结构
10.1.2电流镜特性 10.3.5多环线性跨导电路结构
10.1.3电流镜结构 §10.4 电流传输器(10)
10.1.4连续时间电流镜基积分器 10.4.1 基本概念和结构
10.1.5连续时间电流镜基滤波器 10.4.2 利用差模放大器消除失调
§10.2开关电流电路(14) 10.4.3 利用线性跨导原理消除失调
10.2.1基本模块电路 10.4.4 利用MOS二极管消除失调
10.2.2非理想特性影响 10.4.5 基于电流传送器的通用滤波器
10.2.3开关电流增量-总和调制器 §10.5电流放大器(10)
§10.3线性跨导电路(9) 10.5.1 高速、低增益电流放大器
10.3.1线性跨导 10.5.2 高增益电流放大器
10.3.2MOS线性跨导电路原理 10.5.3 电流反馈运算放大器
第十一章 集成敏感器和集成系统(39)
§11.1基本传感单元(12) 11.3.3 反馈式敏感器读出电路
11.1.1光敏单元 11.3.4增量-总和调制敏感信号读出电路
11.1.2磁敏单元 11.3.5 敏感元件参与运算的读出电路
11.1.3温敏单元 §11.4 CMOS单片摄像微系统(5)
§11.2附加后处理的标准CMOS工艺敏感单元(8) 11.4.1基本结构
11.2.1正面体硅加工敏感单元 11.4.2 模拟部分
11.2.2背面体硅加工敏感单元 11.4.3 数字部分
11.2.3表面微结构敏感单元 §11.5 并行模拟实时初级视觉处理系统芯片(5)
11.2.4附加敏感介质的敏感单元 11.5.1 电阻网络初级图象处理基本原理
§11.3敏感信号读出电路(9) 11.5.2 基本结构
11.3.1电阻性敏感信号读出电路 11.5.3 实现电路
11.3.2 电容性敏感器读出电路
第十二章 模拟电路版图设计(29)
§12.1版图对模拟电路的影响(10) 12.2.1 晶体管版图
12.1.1设计图形与物理图形之间的差别 12.2.2 电阻版图
12.1.2寄生器对时间常数的影响 12.2.3 电容版图
12.1.3器件之间的相互影响 12.2.4 电感版图
12.1.4版图与电感型噪声 §12.3 电路版图设计(8)
12.1.5失配问题 12.3.1 模拟单元版图
12.1.6版图对器件失效影响 12.3.2 数字信号对模拟信号的影响
12.1.7版图与静电释放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