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中国基金业即将步入千金时代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丁宁
截至上周末,公募基金产品基本数量已至998只,距1000大关仅一步之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即将步入“千金”时代。
14年,零到一千的时间跨度,勾勒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发展的一道大致曲线:70余家基金公司、700多名基金经理、逾2万亿资产管理规模,14年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然而,赚钱效应难显,人才缺口拉大,声誉拷问不断,在即将步入“千金”时代的当口,诸多挑战横亘在行业发展的面前。
“千金”时代,基金业能否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艰难转型,摆脱人才、渠道等诸多瓶颈的制约,迎来二次腾飞的契机,蜕变成“我们所需要的强大的财富管理行业?”
加速推进的“原始资本积累”
天相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上周末,公募基金产品基本数量(以刊登《招募说明书》为准统计出来的基金数量,含联接基金,A/B/C及分级基金合并计算)已达到998只。与此同时,仅6月8日当天,就有7只基金完成募集即将成立。基金整体数量距突破1000只大关仅一步之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即将步入“千金”时代。
从时间维度看,基金业产品数量呈现加速扩容趋势。统计显示,从1998年首批2只封闭式基金成立到2004年基金数目首次突破100只大关,用了将近6年时间,而基金数量从2011年底的900只跃升至如今“破千”在即,仅仅用了6个月有余的光景。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的基金发行市场化改革使得基金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频率高速扩容,多通道审批制度下基金发行的制度约束大为降低,单周20只新基金同时发售的情况已成行业常态。
面对基金数量的加速扩容,分析人士感叹,中国基金业十余年就完成了海外基金业需数十年走完的道路。“对比美国共同基金发展的历史,中国基金业的步伐的确走得比较快。”上海证券基金研究评价中心首席分析师代宏坤(微博)表示:“从1只到800只共同基金,美国大约用了40年的时间,而我们只用了十几年。”
然而,数量上的狂飙突进并不意味着行业发展的一蹴而就。
从规模维度看,尤其是近几年,在新基金成立几乎是“开足马力”的情况下,公募行业整体资产管理规模却有所下降。统计显示,2009年末,市场上共有551只基金,资产管理规模总值达到2.64万亿元;到了2010年末,尽管基金数量已提升至687只,但资产管理规模却下降至2.48万亿;此后一年,扩容大戏仍在上演,基金数量已增至882只,然而资产规模依旧缩水,降到2.17万亿。
“行业的发展过于偏重以新产品发行为导向。”沪上某基金研究机构负责人表示,投资者赎老买新的投基倾向与基金按规模收取管理费的盈利模式使得基金公司在发行大战中很难“稳住阵脚”,因此,即便平均首募规模和整体资产管理规模不断缩水,基金公司新产品发行的热情短期恐难迅速降温。
沪上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也坦言,美国的基金产品首募规模一般不大,需要用长期良好的业绩证明自己才能受到投资者认同,随之规模逐渐扩大,反之亦然;中国内地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绩优老基金的规模效应还不如新基金,有投资者还会赎老买新,基金数量大跃进也就符合想像了。
对此,北京某基金研究机构负责人表示,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基金业的加速扩容。“中国基金业只有14岁,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从海外经验看,成熟市场中基金行业在发展初期同样经历数量迅速膨胀的阶段。”
“换个角度看,新基金发行低迷自2008年开始,已持续到第5年。在这种情况下,新基金在困难中发行的基本基调一直未改,必然有其存在的内在逻辑。”在上述负责人看来,基金发行目前的格局和费率,决定了当下无论发行规模沉淀多少,新基金仍然是各家公司资金流入的主要渠道。从这个角度看,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新基金发行对于各家公司来说仍然是主要的“成长方式”。
北京某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认为,从最初的挪步探路到如今的放开步伐,基金业正在经历一场加速推进的“原始资本积累”。“跑马圈地的时代,发行1只基金就如同播下1颗种子,近几年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缩水,与基础市场持续疲软有关,一旦行情起来,种子的生根发芽应该会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告别“贴身肉搏”
“除了名字不同,产品没有什么两样。”2009年记者走访销售渠道时,某城商行理财经理的一句揶揄令人印象深刻。
“近期,基金市场的创新很多。即使是作为一名专业研究基金的人,也开始有目不暇接的感觉了。”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微博)今年在微博上的感慨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
尽管对于基金数量大跃进是盲目扩张还是行业发展规律作用使然,目前依旧存有争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中,基金公司产品研发在挖掘市场热点、迎合投资者需求方面的热情骤然提升。
从产品结构角度看,基金公司过于偏重股票市场进行产品推广的传统正在朝多元化投资领域调整,一“股”独大的产品分布结构已悄然发生改变。
数据统计显示,2009年底,基金市场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数量分别为230只和153只,资产管理规模行业占比分别为50.37%和28.41%;而债基、货基和保本基金等一系列低风险产品的市场占比则相对较低。
而近两年,随着管理部门大力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相伴而生的固定收益基金产品获得了巨大发展空间;权益类市场行情的持续震荡也让投资者的避险情绪不断升温,相关产品市场潜力有待挖掘。在此背景下,基金市场中原本的“非主流”产品已日益成为基金公司眼中产品突围的重要对象。
2011年底,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占比下降至46.11%和23.97%,低风险基金产品市场占比则相应抬升。其中债券型基金资产规模占比由2009年的3.18%上升至5.64%,货币基金由9.82%增至13.62%,2009年占比仅0.83%的保本型基金,2011年底市场占比也提高到2.38%。
2012年,债市“慢牛”格局延续的预期使得基金在产品扩容方面将更多注意力投向固定收益领域。二季度以来新申报的基金产品超过八成为低风险基金产品,而发行市场固定收益类基金的热销也使得其人气一再被推高。
证监会公布的基金产品审批进度信息显示,截至5月31日,二季度以来基金公司共上报新产品43只,其中36只基金为偏债、保本和货币等低风险产品,占比超过八成,其中23只基金主投债市;5月中旬以来基金公司上报的7只基金产品更是清一色为偏债型基金。
“基金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症结之一就在于‘产品结构不合理’。”银华基金(微博)总经理王立新表示:“将来的基金市场也将进行‘结构调整’。在我们看来,未来中国的基金市场将往固定收益类产品、量化投资等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从类型角度看,经过14年的探索发展,基金产品创新不断。从第一只开放式基金问世,到首只QDII基金出海,从量化产品现身,到分级基金登场,基金产品创新脉络清晰可见。
近期,两只跨市场ETF基金因成功联接了沪深两市现期货市场,填补了市场空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两只基金募资合计超过520亿元;首批短期理财债基因充分挖掘投资者短期理财需求而受到市场热捧,首募规模超400亿。
一个月内,4只创新产品上演了一场吸金千亿的发行大戏。此外,华夏基金(微博)和易方达基金(微博)开发的首批跨境ETF基金也已经厉兵秣马箭在弦上,这同样是可能带来市场革新的基金首秀。
分析人士表示,在打破同质化竞争束缚的过程中,基金逐渐意识到从投资者需求出发,进行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研发的重要性。“同时,在不断探索中,部分基金公司结合自身竞争优势,尝试打造相关投资领域的专业领先形象。”例如,富国基金(微博)在固定收益和量化投资方面着力较多,新华基金(微博)致力于成为最优秀的权益类资产管理者,而银华基金则将分级杠杆基金的推广作为当下的重点。
该人士表示,产品的扩容和竞争压力倒逼基金不再单纯拘泥于传统股票市场的“贴身肉搏”,转而在产品和业务的推广方面不断创新,从而将行业蛋糕不断做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