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十年首次 宣布放宽金融政策
【日本《产经新闻》网站11月10日报道】中国政府9日宣布将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在2010年底以前投入总额4万亿人民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银行信贷等,其中包括在今年第三季度增加1000亿人民币的财政投入。
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正急剧放慢。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大规模的公共投资来扩大内需,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
这一决定是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作出的。会议认为,全球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有必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政府过去10年来首次明确宣布"放宽"金融政策。
【路透社北京/圣保罗11月9日电l中国今天推出了一项规模近6000亿美元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这可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为避免经济衰退而采取的一轮重金支出或降息行动的开始。
中国官方的新华社说,中国批准从现在起到2010年共计4万亿人民币的新增政府支出,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项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一卡恩对此举表示赞同。他说,这将会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国务院还宣布转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将有更多降息之举。
【英国《金融时报》11月10日报道】中国9日公布了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这是新的财政刺激计划的内容之一,旨在振兴该国迅速放缓的经济。
政府表示,投资计划表明中国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同时还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重中之重 刺激经济拉动内需
【彭博新闻社网站11月10日报道】在全球经济走向衰退的情况下,中国公布了4万亿人民币的振兴计划,旨在促进这个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增长。
这笔资金几乎相当于中国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
美国负责国际事务的财政部副部长戴维·麦科马克在圣保罗对记者说:"我们认为这是个积极的举措。振兴计划应该会有助于刺激国内消费。"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1月9日报道】题:中国大力推进境况不佳的经济
中国计划以4万亿人民币的巨额支出遏制经济下滑的势头,此举凸显出它对金融危机给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的担忧。
据经济学家估计,这些措施可能使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长增加两个百分点。
这次的一揽子计划规模大于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期。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1月10日报道】中国政府9日晚间通过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宣布将在2010年底前实施总额为4万亿人民币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目的是通过扩大公共投资来维持经济的较快增长。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出席15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紧急金融峰会。中国率先出台扩大内需措施,也是为了增加在会议上的发言权。
【《香港经济日报》11月10日报道】国务院昨天公布,温家宝总理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其中提出扩大内需10招,未来两年共需约投资4万亿人民币。
对于温家宝确定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0项措施的战略意图,与会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不经意地进行了解读,原来就是要提前完成"保八"任务。
温家宝如此鼓励内需,固然是因为外贸出口达股经济增长拉力的不振,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有着扩大内需的条件,而这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愈趋稳健是十分重要的。
最大亮点 关注民生稳定信心
【《香港经济日报》11月10日报道】题:中央10招迎抗全球衰退
中央昨晚突然宣布,未来两年将投资4万亿人民币,以政府投资为主力,抵御国际金融与经济狂风暴雨对内地的冲击。
今次10招涵盖面甚广,但以政府投资为主,大力加快在住房、农村、交通
运输、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建设。相信此因中央研判,经济三驾马车即出口、投资、消费之中,出口受全球经济衰退打击,难有动力;此亦严重挫伤企业投资,中央故需设法尽量减轻企业负担,协助他们渡过难关,包括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并指示银行向企业放宽借贷等。
至于消费方面,此不像政府投资般,能通过政策快速见效,事实上中央已推动消费数年,成效未算理想。
值得留意的是,中央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导思想下,救经济10招中,并非只是增加基建,亦是加快改善中下层民众生活质素、缩窄贫富悬殊,如加大廉租房建设、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等。这些措施亦有助民众对生活保障安心,增加消费。
【香港《信报》11月10日报道】题:胡温"新政"要兼顾增长与社保
为了应对当前的金融海啸,国务院昨天宣布推出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确定了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计划,4万亿的金额数目惊人,显示了中国政府不惜一切稳住经济的决心,相信有关措施可以发挥安定人心的作用。
现在中国刺激经济增长,除了拉动投资和拉动消费,还需要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农村、失业工人、弱势社群等都要政府施以援手,十大措施之中已提出了多项相关措施。我们认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在目前来说并不低于刺激经济增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