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切换到宽版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帖子
查看: 182|回复: 0

[资料] 倾佳电子SiC碳化硅MOSFET在LLC应用中取代超结MOSFET的优势和逻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倾佳电子电源LLC深度研究分析与SiC碳化硅MOSFET在LLC应用中取代超结MOSFET的优势和逻辑倾佳电子(Changer Tech)是一家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分销商。主要服务于中国工业电源、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倾佳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MOSFET、GaN等功率半导体器件以及新能源汽车连接器。
倾佳电子杨茜致力于推动国产SiC碳化硅模块在电力电子应用中全面取代进口IGBT模块,助力电力电子行业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功率器件三个必然,勇立功率半导体器件变革潮头: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模块全面取代IGBT模块和IPM模块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IGBT单管和大于650V的高压硅MOSFET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650V 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SJ超结MOSFET和高压GaN 器件的必然趋势!
执行摘要
LLC谐振变换器因其高效率和功率密度,已成为高功率DC/DC电源应用的主流拓扑。本报告深入探讨了LLC变换器的基础工作原理,并对其核心功率开关器件——传统的硅(Si)超结(SJ)MOSFET与新一代宽带隙(WBG)碳化硅(SiC)MOSFET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尽管LLC拓扑固有的软开关(ZVS/ZCS)特性已经显著降低了开关损耗,但SiC MOSFET凭借其卓越的材料特性和器件结构,在LLC应用中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其核心逻辑在于,SiC器件极低的体二极管反向恢复电荷(QRR)和线性的输出电容(COSS)特性,不仅进一步优化了软开关性能,更关键的是,它彻底突破了传统硅器件的开关频率瓶颈。这使得LLC变换器能够工作在远高于超结MOSFET所能达到的频率,从而实现磁性元件(变压器和电感)的显著小型化。这种系统级的小型化不仅提升了功率密度,还通过降低磁性损耗和简化散热设计,形成了效率和体积优化的“良性循环”。尽管SiC器件目前面临更高的初始成本,但在数据中心、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OBC)等对效率和功率密度有严苛要求的应用中,其带来的系统级价值和总拥有成本(TCO)优势,使其成为取代超结MOSFET的必然选择。


第一部分:LLC谐振变换器基础原理

1.1 拓扑与工作原理概览
LLC谐振变换器作为一种高效的开关模式DC/DC电源转换拓扑,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高功率和高性能的领域,例如电动汽车充电和高端消费电子产品 。其独特的谐振特性使其即使在极高的功率下也能保持优异的效率 。一个简化的LLC变换器通常由四个核心模块组成:功率开关、谐振腔、变压器以及副边整流器 。  
wKgZO2izZBOABlt1AALCXvxG1-o103.png
工作流程始于原边的MOSFET功率开关,它将输入的直流电压(VIN)转换成高频方波 。随后,这个方波进入由谐振电感器(  LR)、谐振电容器(CR)和励磁电感器(LM)组成的谐振腔。谐振腔的核心功能是滤除方波中的高次谐波,仅将基频的正弦波传递给高频变压器 。在副边,变压器根据匝数比(  N)升压或降压,最后由二极管整流器将正弦波转换为稳定的直流输出 。  

wKgZPGizZEKADvHIAABdbKb2v9M703.png LLC变换器的功率开关可以采用半桥或全桥拓扑实现 。这两种拓扑各有优劣,但主要区别在于输出方波的幅度和晶体管数量。半桥拓扑的输出方波幅度为输入电压的一半(  VIN/2),且需要较少的晶体管,因此实施成本更低,更适合1kW以下的低功率应用 。相比之下,全桥拓扑产生幅度等于  VIN的方波,需要更多的晶体管,传导损耗(RDS(ON))可能增加,但可以通过降低变压器匝数比来减少变压器中的铜损,更适用于更高功率的应用 。  

wKgZO2izZUSABOP-AAD0O6_wDik247.png LLC拓扑的固有优势在于其谐振特性与开关器件的协同作用。它通过实现软开关功能(零电压开关ZVS和零电流开关ZCS),从根本上降低了开关损耗 。这一特性使得LLC拓扑对开关器件的开关损耗特性不那么敏感。对于传统的硬开关拓扑而言,开关损耗往往是效率提升的主要瓶颈。然而,LLC拓扑的出现将这一瓶颈部分转移。当引入如SiC这类开关损耗极低的先进器件时,其价值不再是单纯地进一步降低已经很低的开关损耗,而在于解锁了系统在高频下运行的潜力。这代表了一种从拓扑、器件到系统层面的关键逻辑跃迁,它使得高频化设计成为可能,从而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  

1.2 软开关机制深度解析
软开关是LLC变换器实现高效率的基石 。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在开关管的电压或电流接近零时进行开/关操作,从而将开关损耗最小化 。LLC变换器因其谐振腔的动态作用,能够轻松实现零电压开关(ZVS)和零电流开关(ZCS) 。  
wKgZPGizZjSAOOhbAACHgyfgRrk635.png
ZVS的实现尤其关键,它发生在上下管都关断的“死区时间”(dead time)内 。在这个极短的时间段内,谐振腔中的电流(特别是励磁电感器  LM和谐振电感器LR中的电流)被用来对主开关管的输出电容(COSS)进行快速充放电 。具体而言,谐振电流会快速对即将导通的MOSFET的  COSS进行放电,并对另一个MOSFET的COSS进行充电 。这一过程确保了在栅极信号施加、MOSFET导通时,其漏源电压(VDS)已降至接近零,从而大大减少了开关损耗 。  
wKgZPGizZraABBNsAADombI-uSU832.png
这个实现ZVS的过程效率和速度,直接取决于COSS本身的特性以及器件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特性 。谐振腔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滤波器,它更是一个动态的储能系统。它利用  LR和LM在死区时间段的能量来完成对COSS的快速充放电,这构成了实现ZVS的物理基础。如果这个过程因为器件的非理想特性而受阻,例如COSS是非线性的,或者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电荷(QRR)很高,那么即使在软开关拓扑中,也会产生显著的损耗。具体来说,当另一个MOSFET导通时,如果其体二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电荷(QRR)很高,会产生巨大的反向恢复电流尖峰,不仅会增加开关损耗,还会导致严重的电磁干扰(EMI)和电压振荡,从而限制了变换器的性能上限。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软开关拓扑中,选择正确的开关器件仍然至关重要。

1.3 谐振腔特性与控制策略
LLC谐振变换器因其谐振腔的双电感设计(LR和LM),在宽广的负载范围内都能保持高效率 。谐振腔有两个关键的谐振频率,其中一个由  CR和LR决定,另一个则由CR, LR和LM共同决定 。变换器的增益会随开关频率和副边负载的变化而动态调整 。设计者必须精心调谐这些参数,以确保变换器在各种负载条件下都能高效运行,通常通过设计谐振腔增益,使其在所有负载条件下均大于1来实现 。  

wKgZPGizZuOAQm-OAACc9z4bF54246.png LLC变换器的控制策略通常采用脉冲频率调制(PFM),即通过改变开关频率来调节输出电压,而上下管的占空比则固定为50% 。然而,在轻载条件下,LLC变换器会面临效率下降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出了多种优化控制策略,例如间歇工作模式 。这种策略通过在轻载下间歇性地关闭变换器,从而显著提升整体效率,同时将输出电压纹波降至最低 。  




第二部分:对比分析:超结MOSFET与碳化硅MOSFET

2.1 超结MOSFET(Super-junction MOSFETs)
超结(SJ)MOSFET是一种创新的硅基功率器件技术,它通过在器件的漂移区中引入交替的n型和p型柱状结构,显著降低了导通电阻(RDS(ON)),同时保持了高压耐受能力 。这种结构使得SJ MOSFET成为500V至900V高压硅MOSFET市场的主流技术 。  

然而,超结技术也存在内在的物理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在高频和软开关LLC应用中尤其凸显。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其输出电容(COSS)的高度非线性特性 。超结MOSFET的  COSS在低漏源电压下线性下降,但当电压升至约50V时,会因其体内p型柱状结构的耗尽效应而迅速急剧下降 。这种强烈的非线性行为导致了更快的  dV/dt和di/dt,从而在关断瞬态产生更高的电压和电流振荡 。  
wKgZO2izZyOAU36QAAGzKEnYstk934.png
此外,超结MOSFET的体二极管反向恢复电荷(QRR)相对较高 。尽管市面上已有“快速恢复型”超结MOSFET,其  QRR已大幅降低,但其数值仍远高于SiC MOSFET 。在LLC变换器的死区时间,当体二极管作为续流二极管工作时,这种较高的  QRR会引起显著的反向恢复电流尖峰,不仅增加了开关损耗,也使得开关事件后的振荡更加剧烈 。因此,超结MOSFET的非线性  COSS和较高的QRR是其在LLC等高频软开关应用中难以逾越的固有瓶颈,这直接影响了系统的效率、EMI性能和可靠性。

2.2 碳化硅MOSFET(SiC MOSFETs)
碳化硅(SiC)是一种宽带隙(WBG)半导体材料,其卓越的物理特性使其成为下一代功率电子器件的理想选择 。SiC的带隙是硅的3倍,击穿电场强度是硅的10倍,热导率是硅的3倍以上 。这些优异的材料特性直接映射到SiC MOSFET的器件性能上。  

wKgZPGixr72AD4gAABEzy41TdGw074.png wKgZPGixr76AclXZABc74ZEXKeQ706.png wKgZPGizZ56AHT2AAAY1SSdASk8954.png wKgZPGizZ52AT9RTAATwqBmHySw108.png wKgZO2izZ52AXhbCAAWqrhkuEMQ018.png wKgZO2ixr72AFC0AAAgKsqXYEk0569.png wKgZO2izZ5-AWfgoAAftGrzlebE922.png wKgZPGizZ6OATf2QAA8TJn5joYA115.png 首先,SiC器件能够在高电压(例如650V至1.7kV)和高温度下稳定工作,且热设计要求更低 。这使得SiC MOSFET非常适合严苛的高功率应用环境,并能简化散热系统的设计 。  


其次,SiC MOSFET的导通电阻(RDS(ON))极低,并且其随温度的上升率远低于硅器件 。这意味着SiC器件即使在高温工作条件下也能保持较低的传导损耗,这对于整个负载范围内的效率提升至关重要 。  


最关键的是,SiC MOSFET是单极型器件,其体二极管的物理结构决定了它在反向恢复时几乎不产生电子-空穴等离子体,因此其反向恢复电荷(QRR)接近于零 。这一特性彻底消除了困扰硅器件的体二极管反向恢复问题,使得SiC的反向恢复特性非常“软”且没有电流尖峰和振荡 。此外,SiC MOSFET的输出电容(  COSS)呈现出比超结MOSFET更平缓的线性变化 。  


SiC MOSFET的低寄生电容和高电子饱和速度,使其具备了实现高速开关的能力 。然而,SiC MOSFET的栅极驱动也有其独特的要求。为了确保最低的导通电阻(  RDS(ON)),通常需要施加较高的正栅极电压(+18V至+20V),并且为了防止由于dV/dt引起的误导通,通常需要在关断时施加负栅极电压(如-4V至-5V) 。  



2.3 关键参数直接对比 wKgZPGizZ62AeDn6AAGggruhVxk242.png 下表直观地对比了SiC MOSFET与超结MOSFET在LLC应用中至关重要的技术参数,这些参数直接决定了器件在系统中的表现。
特性参数超结MOSFET (Si)碳化硅MOSFET (SiC)
击穿电压500V-900V650V-1700V+
导通电阻(RDS(ON))低极低
$RDS(ON)$温度特性随温度急剧上升随温度上升率低
输出电容(COSS)特性高度非线性,电压低时急剧下降线性变化,更平缓
反向恢复电荷(QRR)相对较高(快恢复型1.17μC)极低(约0.09μC)
体二极管反向恢复特性“生硬”,有电流尖峰和振荡“软”,无电流尖峰和振荡
热导率约1.5W/(cm⋅C)约4.9W/(cm⋅C):  




第三部分:碳化硅MOSFET在LLC应用中的优势与逻辑
3.1 效率提升的逻辑链
LLC变换器虽然通过ZVS减少了主开关损耗,但非理想的开关器件仍然存在“隐藏”的损耗。SiC MOSFET正是通过解决这些深层损耗,实现了整体效率的显著提升。
开关损耗:QRR与寄生电容
在LLC变换器的死区时间,当一个开关管的体二极管作为续流二极管工作时,另一个开关管即将导通。此时,该续流二极管必须快速关断。如果使用超结MOSFET,其较高的反向恢复电荷(QRR)会导致巨大的反向恢复电流尖峰,从而产生显著的损耗并引起严重的振荡和EMI问题 。相比之下,SiC MOSFET的体二极管  QRR接近于零,几乎完全消除了这一损耗及其带来的振荡,从而使系统表现出更优异的EMI性能 。根据一项研究,SiC MOSFET优越的体二极管恢复特性可使整体开关损耗降低10倍 。  
wKgZO2izaBGAcALmAAN4cJP0PlI529.png 此外,SiC MOSFET的线性输出电容(COSS)也带来了优势。超结MOSFET的非线性COSS会限制ZVS的实现窗口,并导致其COSS充放电损耗(EDyn)比SiC器件高出1.67倍 。而SiC的线性  COSS和极低的QRR使得ZVS的实现更加平稳可靠,即使在轻载条件下也能保持较高的效率。一项针对2kW逆变器的损耗比较显示,通过用SiC MOSFET取代IGBT,总损耗可降低约41% 。  
wKgZPGizaIiAEsYDAAJ2B1vxPAI775.png
传导损耗:RDS(on)与温度特性
传导损耗主要取决于器件的导通电阻(RDS(ON))和流经它的电流。SiC MOSFET凭借其材料特性,能够实现极低的RDS(ON) 。更重要的是,SiC的RDS(ON)  随温度上升的幅度远小于硅器件。这意味着在高温环境下,SiCMOSFET仍能保持较低的传导损耗,从而在整个负载曲线上提供更高的效率。此外,SiCMOSFET的低导通电阻也允许它在较低的栅极电压下工作,但要获得最低损耗,需要施加高达+18V的栅极电压。如果栅极驱动设计不当,例如只施加+12V电压,其RDS(ON)可能会比+18V时高出2倍,这直接增加了传导损耗并可能导致热应力 。  
wKgZPGizaNGAIN2iAAAzhmrqyGk001.png

3.2 功率密度提升的逻辑链
SiC MOSFET在LLC应用中的最核心价值,在于其开启了一个由高频化驱动的系统级“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了功率密度的巨大提升。
高频化设计
SiC器件极低的开关损耗和优越的动态特性,使得LLC变换器能够将工作频率从传统的100kHz提高到250kHz甚至1.5MHz 。这种高频化是实现小型化的第一步。  
wKgZO2izaQGAL-mKAAUulOnVdp8638.png wKgZPGizaQKAVw-VAAZMF1K0ExM910.png wKgZPGizaQKAdh7WAAgp_xzOio0264.png wKgZO2izaQKAeckIAAaRjOwYM4E726.png
磁性元件小型化
根据电磁学基本原理,变压器和电感器等磁性元件的尺寸与其工作频率成反比 。随着开关频率的提高,所需的磁芯面积和匝数可以显著减少。一项研究表明,在500kHz的高频下,磁性元件的体积和重量可减少高达50% 。在另一项3kW LLC转换器的设计中,由于将开关频率从典型的100kHz提升到250kHz,整个电源模块实现了约30%的空间节省 。一项6.6kW SiC LLC变换器原型设计,更是达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128 W/in³功率密度 。  


热管理简化
这个“良性循环”的下一环是热管理。SiC器件本身具有比硅高3倍以上的热导率 。当开关损耗和传导损耗同时降低时,系统的整体发热量也随之减少。这使得对散热系统的要求大大降低,从而可以使用更小、更轻的散热器,进一步减小了电源的整体体积和重量 。例如,在数据中心应用中,SiC电源可为冷却系统节省高达40%的能耗 。  



3.3 系统可靠性与性能优化
除了效率和功率密度的提升,SiC MOSFET在系统可靠性方面也提供了显著优势。其体二极管“软”的反向恢复特性不仅降低了损耗,还显著减少了开关事件后的振荡和噪声,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了EMI性能 。这对于对电磁兼容性要求严格的高端应用至关重要。此外,SiC器件卓越的高温和高压耐受性,使其能够在高电压波动或快速变化等恶劣环境中保持稳定运行,有效避免因过压或过热导致的故障,从而大大提升了系统整体的鲁棒性 。  




第四部分:应用案例与市场前景

4.1 典型应用案例
SiC MOSFET在LLC变换器中的应用,已从技术验证走向商业化落地,尤其是在对性能有严苛要求的高功率市场。
服务器与数据中心电源
数据中心是能源消耗大户,对电源效率有极高的要求 。采用SiC MOSFET的LLC电源可以帮助电源设计者满足严苛的80+ Titanium标准,并通过提高热性能,将冷却能耗节省高达40% 。这使得数据中心能够在相同的空间内提供更多的计算能力,同时降低了运营成本 。  
wKgZPGizaSCAf3a3ABOpW0mIqVI401.png wKgZO2izaR2AOEivAAXsKYMMBC8744.png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OBC)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OBC)对功率密度和效率有着极高需求,以解决消费者对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的焦虑 。SiC MOSFET在LLC拓扑中的应用,使得OBC能够实现高达50%的功率密度提升、30%的损耗降低以及15%的系统成本节省 。SiC还使OBC具备了双向能量传输的能力,这对于未来的V2G(车辆到电网)和V2H(车辆到家庭)应用至关重要 。  


下表汇总了基于SiC器件的LLC变换器在实际应用中实现的关键性能指标,这些量化数据将抽象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具体的商业价值。
应用场景性能指标具体数值资料来源
6.6kW LLC转换器峰值效率接近98.5%
6.6kW LLC转换器功率密度128 W/in³
3kW LLC转换器空间节省约30%
服务器电源冷却能耗节省高达40%
EV OBC功率密度提升高达50%
EV OBC损耗降低高达30%
EV OBC系统成本节省高达15%


4.2 挑战与对策
尽管SiC MOSFET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应用并非简单的替换,而是需要从系统设计的角度进行全盘考量。其中最主要的设计挑战在于其独特的栅极驱动要求和潜在的噪声问题 。  
wKgZPGixqQSAb-AJAAboz4M5hSk738.png wKgZO2ixqTiAFV12AAYPE-Z5aVE880.png
SiC MOSFET通常需要专用的栅极驱动电路 。为了获得最低的导通电阻,栅极驱动电压通常需要在+18V左右,而为了确保在关断时的可靠性并防止高  dV/dt引起的误导通,通常需要负栅极电压(-4V至-5V) 。SiC器件的低跨导(low  gm)和相对较高的内部栅极电阻(RGI)也增加了栅极驱动设计的复杂性 。如果栅极驱动设计不当,SiC的低导通电阻优势将无法充分发挥,甚至可能导致热应力或器件故障 。  
wKgZPGixsImAbhakAAb-7I9UqMI335.png wKgZO2ixsImAHP9jAASWzB63pWQ686.png wKgZPGixsImARP_MAAhjZX-vizQ481.png wKgZO2ixsImACSJiAA_yKdkyBBY422.png wKgZPGixsImADBJGAA9TjH5ipHA363.png wKgZPGixsImAc2ukAA-20ZovLXQ843.png wKgZO2ixsImAa6ywAAheE738V6E379.png
此外,LLC变换器的高频谐振操作使其对噪声问题变得更为敏感 。设计者必须通过优化PCB布局和选择合适的栅极驱动器来降低寄生参数,抑制噪声,并确保器件的稳定工作 。这表明,要完全释放SiC的潜力,需要更精细、更全面的系统级设计。  



4.3 市场动态与成本趋势
SiC作为宽带隙(WBG)半导体材料的一部分,其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在2024年,SiC占据了WBG半导体市场57.5%的主要份额 。  


然而,SiC器件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其制造成本远高于硅基器件 。SiC晶圆的生产过程复杂且能耗高,导致其晶圆成本是硅晶圆的30至50倍 。目前,一个100A的650V/1200V SiC MOSFET零售价约为同等规格Si IGBT的3倍 。  


尽管如此,SiC的长期成本下降趋势是明确的 。向更大尺寸的8英寸(200mm)晶圆过渡被视为降低成本的关键拐点 。根据预测模型,到2030年,一块200mm晶圆上生产的1200V/100A MOSFET裸片成本,相比2022年150mm晶圆上的成本,可能降低54% 。  


值得强调的是,在许多高功率应用中,SiC带来的系统级价值已经超越了其较高的初始成本 。SiC实现的小型化、更轻的重量以及更低的运营成本(例如冷却费用),使得其在总拥有成本(TCO)方面已具备竞争力。因此,成本不再是绝对的障碍,而是投资回报的计算问题,这构成了SiC MOSFET在LLC应用中取代超结MOSFET的终极商业逻辑。  
深圳市倾佳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倾佳电子”)是聚焦新能源与电力电子变革的核心推动者:
倾佳电子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深圳福田区,定位于功率半导体与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专业分销商,业务聚焦三大方向:
新能源:覆盖光伏、储能、充电基础设施;
交通电动化:服务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电控、电池、电机)及高压平台升级;
数字化转型:支持AI算力电源、数据中心等新型电力电子应用。
公司以“推动国产SiC替代进口、加速能源低碳转型”为使命,响应国家“双碳”政策(碳达峰、碳中和),致力于降低电力电子系统能耗。
需求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及功率模块,配套驱动板及驱动IC,请搜索倾佳电子杨茜



wKgZPGixqQSAMRmzAAQZ4hdvSuY877.png 倾佳电子电源LLC深度研究分析与SiC碳化硅MOSFET在LLC应用中取代超结MOSFET结论
本报告通过对LLC谐振变换器拓扑和SiC/超结MOSFET器件的深度分析,清晰地阐明了SiC MOSFET在LLC应用中取代超结MOSFET的决定性技术和商业逻辑。
技术优势:SiC MOSFET的核心技术优势在于其卓越的材料特性和器件结构,这使其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电荷(QRR)极低且输出电容(COSS)呈线性变化。这一特性彻底解决了超结MOSFET在LLC等高频软开关应用中因体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尖峰和非线性电容特性所带来的“隐藏”损耗、振荡和EMI问题。
系统级价值:这些器件层面的优势直接转化为系统层面的巨大增益。SiC器件使LLC变换器能够突破传统硅器件的频率限制,工作在更高的开关频率。这带来了磁性元件和散热系统的显著小型化,从而实现了更高的功率密度、更轻的重量和更低的系统总成本。这种由器件特性驱动的效率-体积-成本的“良性循环”,是SiC价值的最终体现。
应用与前景:在服务器电源、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器等对能效和功率密度有严苛要求的关键应用中,SiC-based LLC变换器已展现出无可比拟的性能优势。尽管SiC器件目前成本较高,但随着制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向8英寸晶圆的过渡),其成本将持续快速下降,并最终在总拥有成本上全面超越传统的硅基方案。
综上所述,SiC MOSFET在LLC变换器中的应用,代表了功率电子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跃迁。它不仅仅是器件的简单升级,更是对系统设计范式的革新。从长远来看,SiC MOSFET将成为下一代高功率、高密度电源系统的核心使能技术,其持续的演进将为电源设计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 小黑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声明| EETOP 创芯网
( 京ICP备:10050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710 )

GMT+8, 2025-9-1 06:57 , Processed in 0.017225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