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切换到宽版

EETOP 创芯网论坛 (原名:电子顶级开发网)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找回密码

  登录   注册  

快捷导航
搜帖子
查看: 943|回复: 0

[转载] 中兴通讯:多形态移动终端应用模式将“综合智能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4 17: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此前,手机融合了MP3或者MP4等的多媒体功能之后,继而融合了GPS功能、投影功能等,而作为影音终端的iTouch在融合了通话功能之后,也摇身变成了iPhone……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平板/PC合一的终端发展趋势下,原有的移动终端内涵开始变得越来越宽泛,当Google Glass和苹果iWatch现身终端产品领域后,各类终端的定义边界也开始越来越模糊化。
应用模式趋向智能化
2013年上半年,移动终端市场被不断涌出的高端新型智能手机改变格局。在去年推出高端品牌Grand系列后,中兴今年也同时推出了两款旗舰级产品Grand S、Grand Memo。执行副总裁何士友指出,探路高端市场,不仅能使国产厂商摆脱低利润困局,而且能够提升品牌影响力,“今年中兴的品牌投入将比去年增长50%”。
在4月份中兴手机15周年庆典上,何士友为中兴的品牌战略指出了三个方向,一是在硬件上不断提升创新,继续加速高端产品线和软件实力的研发、布局;二是在品牌策略上精准定位,增加发达国家占有率和利润率;三是在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应用服务、售后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体验。
对于未来移动终端的产品形态与应用模式,中兴通讯也给出了其独到的观点。一是产品形态将“变得不那么重要”。在中兴看来,未来移动终端的概念会极大地扩展,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形态,但是这些移动终端之间最基本的方向是互联。家里的PC将以服务器的状态连接各种计算设备,而手持的移动终端、大屏幕、电视机、车载电脑等都会接入互联网,并改变人们工作生活的状态。
二是应用模式将“综合智能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云端计算服务将结合在一起,把用户的内容和用户的体验放到云端,通过手机、PC和在家庭当中各种终端一致性的体验提供给消费者。
“未来移动终端还将以用户为主导用户方面,向个性化、社区化、用户创造内容三个方向发展,手机本身就变成了一个移动计算机手机,将不仅仅是通信话机,还将成为集通信、消费电子产品于一体的融合终端,能够取代PC成为主流的信息化处理工具。”
多样性计算设备成趋势
在多形态的发展趋势下,未来移动终端还会受到一些现实条件的制约。其中,移动互联网安全性、智能生态圈封闭性是中兴通讯重点关注的两大问题。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性,中兴通讯称,以手机支付为代表的移动化商业服务如何确保安全性,成为一道难题,如果账户或者密码被盗,后果则不堪设想。因此手机支付的安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打造。
“大数据时代,个人云存储服务逐渐成为常态化,用户习惯通过智能终端将不少资料存入服务商的云服务器中,但是云存储本身也存在着重大隐患,倘若永远存在的服务商突然关闭服务或者干脆退出、消失,用户承受的风险无疑是巨大的。”
对于智能生态圈的封闭性,中兴通讯认为,移动操作系统目前呈现的是谷歌Android和苹果iOS独大,其它系统平台在后面追赶的局面,这也使得目前智能终端跨平台操作十分困难。随着硬件终端的模糊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与超极本、笔记本电脑在产品形态上逐渐融合,因此人们更希望的是在系统领域的跨平台操作,而更开放的移动互联网将给消费者的生活和商业再次带来全新的力量。
当Google Glass和苹果iWatch等这些可穿戴计算设备出现在移动终端领域时,有观点认为其代表了未来移动终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对此,中兴通讯表示,用户对于移动终端设备有更大需求。除了现在最火的谷歌眼镜,其实还有不少可穿戴设备处于研发阶段或者已经面向大众发售,包括传闻很久的苹果iWatch,搭载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的微软智能手表,索尼在CES发布的SmartWatch,说明了这些科技巨大已经看到了这种设备的巨大发展潜力,主要原因也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兴起,用户对于移动互联设备有更大的需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 手机版|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声明| EETOP 创芯网
( 京ICP备:10050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710 )

GMT+8, 2025-2-10 09:45 , Processed in 0.012532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