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领航起初就是针对政企客户的互联星空,只不过它更侧重于工作方面的应用。当然,它的病因也与上文所述的一致,完全没有“专业、自由、开放”的互联网平台的基因。因此,在一线营销人员的眼中,商务领航是三不产品:听不懂、不会用、不能用。而从技术来说,又存在着不系统、优化慢、不人性化的问题。
从营销人员的角度来说,商务领航上的应用太新、太多,很多理念、功能十分创新的产品上了平台后,一方面因为平台及开发技术的限制未能很好地实现预设功能,另一方面因为任何创新应用都需要有一个不断演进、优化的过程,首发版往往很原始。再加上电信的营销人员对涉及的其它行业了解不足,“听不懂”不可避免,“不会用”就更是当然结果,会用才是奇迹。同时,因为电信传统的技术体系不能容忍和支持创新业务的不断更新、演进的互联网模式,这两者对比就像正规军 Vs 游击队;而平台的应用在“听不懂、不会用”的人员眼中,自然得出“不能用”的结果。
从技术平台来说,商务领航平台过于简单,只希望通过抓住收费通道绑住客户和开发商,并美其名曰建立桥梁,提供“有远见的服务”,但其捆绑的基本路线决定了它的高度。与成功的应用平台相比,它有如下三大硬伤:一是没有系统、高效的平台技术架构,不是认真利用、梳理自身的网络、业务系统能力,并将其包装成平台功能提供给用户使用,不但不能为应用提供任何帮助,反而凭空增加很多复杂性;二是没有创新的能力,不但不能提供可以提高诸如系统功能、用户体验等的创新功能(例如苹果的平台),为应用们提供技术上提升的空间,相反会因为计费、服务等各方面的限制而制约应用的创新能力;三是技术封闭,流程僵化,商务领航应用中的问题、bug经常长期无法升级、更新,这样的平台在与互联网应用的竞争中,自然占据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