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如何看待宏观调控开闸放水?
中国股市上周五(9月7日)大涨,沪市以1111亿的四个月成交天量,收盘3.7%的年内第二大涨幅收复2100关口。国内股市大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家发改委大手笔审批通过了一批大型投资项目。9月5日,国家发改委先后审批核准了25个轨道交通和铁路干线项目;9月6日,国家发改委又审批通过了13处公路工程项目和7处港口工程项目,其中公路总长度超过了2000公里。据不完全统计,上述项目的总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
看中国政府对经济的掌控能力,从大手笔批准上万亿的投资项目举动可见一斑。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恐怕都难以望其项背。国家发改委的大手笔审批行动并非单个部门的一时之举,而是带有来自高层的政策意图。
当地时间9月8日上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时,就稳增长、促复苏问题发表看法,其中第一点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要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和完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建立多元参与机制”。
在安邦高级研究员贺军看来,这一表态透露出的明显的政策信号有三:一是实现稳增长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手段;二是推动基建,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是要动员财政资金向基建提供资金保障。熟悉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人都知道,这三个特点恰恰是过去中国政府抓投资、搞基建最为擅长的模式。如果视之为中国稳增长的主要模式,可以认为,中国政府开始下定决心,动用最擅长的方式和手段来止住中国经济下滑的势头。
这是否意味着宏观调控开始显著放松?它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政策放松又会带来何种风险?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中央政府终于决定出手了!相比前一段时间中国财经政策的“空窗期”(外资称之为“政策瘫痪期”),以及财经官员们谨慎中立的表态,此次胡主席的明确表态以及发改委的大手笔行动,无疑给市场带来了强烈信心。此前我们说中国经济处于“冻结”状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政策上没动静,领导人喊话没有带给市场信心,结果政策上的“瘫痪”导致了经济的冻结。在我们看来,宏观调控政策虽然不能说全面转向,但可以认为,宏调放松已开始吹响号角。
其次,调控政策放松的突破点选在哪里?现在政策部门又选择了基建项目来作为稳增长的发动机,但在我们看来,如果把刺激基建作为政策调整的绝对重点,这肯定是有一定问题的。政策部门的思路似乎是:稳定经济增长还要靠投资拉动,现在外需内需都无力,通过大量上马基建项目来拉动投资就成了唯一可选的动作。然而,再度大搞基建,这与当前正在推动的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的矛盾。着眼中国经济转型,真正要抓的重点在哪里?抓产业还应该是当然的重点,未来中国有两个重点:一是做强制造业。中国很长时间还要做“世界工厂”,制造业不升级、不搞创新,这肯定不行。强化制造业是中国经济未来的脊梁,这方面中国应该学习德国模式。二是做大服务业。中国的服务业市场很大,随着城镇化进程,服务业需要大力发展。
第三,从城市发展来看,城市轨道建设也不能搞大跃进。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空间建设问题,有时序要求存在,不是一个简单的投资问题。城市轨道的大规模建设,最佳的情况是在城市空间稳定的条件下进行,但中国的城市大多处于急速扩张期当中,这种条件下的大规模轨道建设,等于是在加速破坏城市空间,坏处多于好处(此问题安邦将在《城市问题研究》中做详细分析)。
第四,一个关键问题是,大规模基建的钱从何来?有媒体根据公布的数字估算,在25个项目总投资超过7000亿元,其中由各城市财政部门担负部分至少为2400多亿;如果公路、港口建设按同样比例负担资金,那么在1万亿投资项目中,地方财政将承担约3400多亿的资金。其余的资金从何而来?目前设计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轨道交通上盖及沿线土地开发收入等。其中,地方最熟悉的还是银行贷款。不过要指出的是,在今年地方财政增收遇阻、财政压力普遍加大的情况下,地方配套基建的能力将大大下降。
第五,大搞基建的目的不是为过剩行业解困。目前国内的部分行业调控进入深度阶段,如钢铁、房地产、水泥等都是如此。国内有人称,发改委此番再度密集放行轨道交通项目,是希望这些项目的建设能有助于消化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过剩产能,稳住持续下行的经济增速。在我们看来,通过搞基建来减轻钢铁、水泥行业的过剩,这只能是稳增长政策的一个负产品,但千万不能当成主要政策目标。否则就会“对冲”行业调控的成果,让过剩行业死灰复燃,甚至再度扩张。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央吹响了宏观调控政策放松的号角,这是稳住中国经济增长的必须之举。但这一轮的政策放松应该是有的放矢的精细之举,不能再变成“4万亿”式的大拨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