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切换到宽版

EETOP 创芯网论坛 (原名:电子顶级开发网)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找回密码

  登录   注册  

快捷导航
搜帖子
查看: 2266|回复: 6

[原创] 电子材料课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6 18: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电子材料课程

电子材料.zip

12.53 MB, 下载次数: 103 , 下载积分: 资产 -5 信元, 下载支出 5 信元

发表于 2012-6-26 21: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haodongxiya
发表于 2012-6-27 20: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haodongxiya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14: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校的现在研发思路不对,所以结果不妙。
现在的工程越来越复杂化,从架构设计、具体design以及测试验证等环环相扣,一个也不能少;环顾高校,能做架构设计的顶级人才都是多年摸爬滚打出来的,在哪里都吃得开,也不会屈就高校,受那些无聊的罪和刁难;能做事情都是几乎一张白纸的学生军(童工也差不多这样了),基本功都需要打磨,哪能指望做出合格的设计;至于测试验证那块,又不能发文章,更是短板;作为一个要生存的企业,谁敢指望高校做出什么实用化的产品?更不要提市场定位、销售策略了!
其实高校能做也能做好的一个事情是预研,做一些前瞻性、耗时却不一定有好结果的方向性研究,而不是实用化。
但是现在国家的研发经费被层层级级的小集团把持,为了捞取业绩、骗取经费,拼命忽悠做一些能力根本达不到的大项目,反正鉴定也是潜规测,没有不过的;很少有人愿踏踏实实做一些短期看不到结果的预研;这就是国家科研现状,一句话,现在科研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科研。
如果真想改变这种现状,可以效法德国;博士尤其是工科博士毕业以后,全部赶出学校,让他们在企业摸爬滚打若干年,等经验、人脉都有了,高校有职位需求时再择优录用。

近年来,国内高校申报国家科研项目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动不动就是几千万的项目。但实际上,高等院校从本质上说完全不适合承担大型的科研项目,原因如下:

1)高校科研力量严重不足。

    高校的科研人员主要由教师和研究生组成,其中研究生中多数是硕士,学制为2.5年,第一年基本是上课,而最后一年要找工作和写毕业论文,实际做项目的时间也就半年左右,连上手的时间都不够,不给项目添乱就不错了。而博士也好不到哪里,一共3.5年的学制,而且在上课和论文写作上花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硕士,所以实际上能花在科研上的时间也很有限。只有硕博连读的5年学制的研究生会有3年左右的时间可以用于项目,但这部分学生人数较少,而且也没有科研所需要的各种经验,其研究成果往往是中看不中用。

    从教师的层面来看,院士、博导已经完全不做,也没有时间做研究了,而是天天在“跑”项目。我校就出现过两位教授在科技部的电梯中“巧遇”的笑话。副教授以下的中轻年教师连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为完成学校的科研指标疲于奔命,根本无法安下心来搞研究、做学问。所以,高校虽然从表面上看“人才济济”,其实是徒有其表而已。

2)与高校的基本使命相违背。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使命。不能象科研院所一样,将精力完全用于科研项目。近年来高校疯狂攀比科研规模的结果是,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教师为完成科研指标,上课是能应付就应付。照此下去,高校必然会背离其培养人才的初发点,从而在根本上丧失其存在的意义。所谓提高科研水平带动人才培养的说法,完全是在自欺欺人。

3)科研连续性差。

    研究生作为高校事实上的科研主体,其实际科研寿命只有短短的1到3年,然后就毕业了,然后就是“人走茶凉”,其边学习边尝试做出的所谓成果不仅“千疮百孔”,而且还“后继无人”。更糟糕的是,高校由于没有应用的压力,往往一个项目结束后,就真的“结束”了,不管是否真的有成果,其结果都一样,就是“束之高阁”、“永远再见”了。而企业就不一样,投下去钱不见到可应用的成果是决不会罢休的。

4)科研目标异化

    高校科研功利化的结果是,高校做科研的目的就是接国家“大项目”,也就是说在项目拿到手时,其目标就已经达成,而出不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根本无所谓。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也是这样,就是看你是不是拿到项目,拿到就给你职称,至于项目完成的情况如何根本不在考评范围内。况且,项目评审基本上是在所谓的“学术圈”内进行的,无非就是自己人评自己人,根本不存在通不过的问题。企业就不一样,一个科研人员如果没有创造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项目做得越多,罪过反而越大。所以,高校根本没有出成果的动力和机制。

5)没有大型科研的体系结构和组织能力

    高校表面上看有比较完整的专业配置,好象什么都能做。实际上却缺乏大型项目的组织能力。比如,在高校,各个院系相互是独立的,大型项目的合作往往是基于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而缺乏强力的协同约束,这就无法保证大型科研项目所需要的真正的协作。同时,高校往往缺少大型科研项目所需要的加工、建造、试验的场地、设备、经验和人才,而这些往往是企业才具备的。近年来,由多所高校联合申报大型科研项目的趋势愈演愈烈,这种“串谋分脏”式的项目,其协作更是无从谈起,基本上是项目到手,分钱各自走人,直到项目验收时再聚首讨论如何蒙混过关。

综上述,高校搞大型科研项目,国家的投资基本上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高校拿的国家项目越多,国家的损失就越大。

高校应该从事什么研究?一是基础理论性课题的研究,但这类研究项目应以中、小型为宜。二是面向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由企业投资并判定项目完成情况,想蒙混过关就没那么容易了。

发表于 2015-2-7 13: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
发表于 2018-10-5 20: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一下
发表于 2018-10-9 20: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 手机版|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声明| EETOP 创芯网
( 京ICP备:10050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710 )

GMT+8, 2025-7-18 10:07 , Processed in 0.02971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