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背后的故事:攀比
科研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特此小结。就事论事,不针对具体人,请勿对号入座。如能入座,博主将万分荣幸,如不能入座,深表遗憾。
1. 国内名校互相攀比
网上流传清华对全体教职员工,全部重新评聘,引起不小波澜。国内名校的管理体制是武氏评价体系的原始版本,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清华连续10年稳座第一把交椅,近两年这个寨主的位置频频受到挑战。拿国家基金来讲,2013年的立项结果是:清华只有600多项,而上海交通大学逼近1000项。在这种背景下,清华校长有点沉不住气是预料之中的事。国家基金数直接与SCI论文数和权力寻租力度这两大因素相关,说实话评上教授的人不是为了应付考核,大多数不愿意写灌水的SCI论文,尤其是作为清华的教授傲骨尚存,估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低三下四去搞权力寻租,但基金数目急剧下降,会影响学校寨主的地位,这可不是小事,把教授降格为副教授重新评聘,应该说是学校为力保寨主地位而采取的一个非常规举措。在举国为排名比拼的情况下,越来越浮躁是很自然的,已严重影响到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这种现象类似于吸食毒品,愈演愈烈,普通高校正在步其后尘。
2. 大牛之中互相攀比
大牛中的猛牛每年拿数千万的项目,而普通的大牛却只拿几百万的项目,因此大牛们也认为科技制度不公,这是不难想象的。
3. 小牛和大牛攀比
虽然基金的资助额度逐年上升,但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大牛相比,小牛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实现大牛梦想,有了项目,关心的不是如何做好项目,而是想着如何早日交差,再拿新项目,以应付日趋强化的考核。可怜的牛犊们只好靠多发SCI论文碰运气了。
4. 搞省级项目的人和搞国家项目的人攀比
国家863的小项目(也叫探索导向型)少说也有80多万,加上地方配套起码有100多万,用几篇文章(并不要求是SCI)和申请几项专利(注意是申请,不是授权)就可结题。省上一个重点项目也就25万左右,即使重大专项平均也就50万左右(一部分还要划拨合作企业,项目负责人实际可支配的没有多少),从要求上来看,省上项目一般不仅要有目标样机,还要求实现产业化目标,比300万左右的目标导向型863项目要求还要高。而单位对省上项目并不看好,从考核政策上甚至还有歧视行为,主要原因是省级项目对单位排名、学科评估贡献率并不高。国家项目很少有人来检查,而省级项目经常有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专家来检查,项目负责人一般都是教授级的人物,多少还要顾及脸面,做不好多少还有点压力,而国家项目只要把钱搞到手就万事大吉了,无任何后顾之忧。过高的要求和单位的不待见,使得省级项目负责人也没有积极性把项目做好。
5. 搞应用的与搞理论的攀比
国家基金资助强度的增加极大的刺激了大牛、小牛的神经,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使其触角不断向该领域延伸,已对牛犊们构成明显的挤压态势。据官方报道一个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现在少说也有80多万,经验之人介绍写8篇好一点的文章来交差是不成问题的,也就是说10万元出一篇好文章,实在写不出来的话,花5万元找个枪手,还能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而且在大同行看来还是高水平的成果呢,余下5万带领全家出国旅游也是不错的选择,实在花不完请外国朋友回国度假也是一种选项,还花不完的话买点国外的仪器先放着也行,钱好不容易弄到手,总不至于退回去吧。搞应用的人要完成技术指标就没有这么容易,别以为教授水平都很高,其实真刀实枪地能做事情的没有几个,大部分吹牛走穴还行。因此项目验收时,一些项目连照片都没有也不足为奇,更不用说样机了。有些样机也就是个摆设,演示不了,更不用说产业化了。网友评论得好:写文章时,99个错误,1个亮点照样可以写出很漂亮的论文,而搞应用时99个亮点,1个错误注定是失败的结局。
6. 搞民企项目的人与拿国家项目的人攀比
现在实打实的民企项目也就几万元,在现行评价体系中给单位加不上分,单位自然也就不支持。民企老板给你几万元,一般都是很难啃的硬骨头,没有两下子,千万不要接,别以为你是教授就了不起,搞不出来的话,你在那些老板的心目中连农民工都不如。即使有两下子有时也会让你吐血,不像写文章可以编造数据,弄虚作假照样发表,对于民企的项目即使有一个很小的问题,验收是通不过的。即使几万元,老板们通常以挤牙膏的方式付给你,学校还要扣除各种管理费,还要给税务局交税,搞好后,最后一笔钱一般是要不回来的。不像国家的钱一次拨付就几十万,搞得项目负责人还要整天为如何花钱而发愁。就项目难度和水平而论,正常排序应为:首先是民企项目,其次是省级项目,最后才是国家项目,但各类评价体系却是反序进行的。
7. 单位内部攀比
据了解,很多地方高校年终算工分时,国家项目权重为3,省上项目权重为1.5,企业项目权重为1或更小。因此,有些人只是为了争工分,或家里有老板,把钱打到学校应付考核而已,不是真正做科研,真正实打实的做企业项目的没有几个。根据考核制度,有能力的人也不愿意搞企业项目,仔细一算,搞还不如不搞更合算,如果没有纵向项目,就只好等着年终从绩效工资中扣钱便是了。根据目前高校的现状和实力,搞点基金、写点文章还行,能真正搞应用的人确实没有几个。通常大学教授自我吹嘘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可民企老板就是不买账,要是联合起来,共同骗点国家的钱也许他们还有兴趣。当然不排除个把能人确实可以干点实事,但那只是个例,通常不具普遍性。
8. 猛牛和贪官攀比
国家重大专项少说也有上千万元,
即便是猛牛一般也要通过权力寻租才能得到,因此项目承担者对官办科研比普通人看得更透彻。当他们看到一些贪官轻而易举的获得巨额财产时,心目中也会产生巨大的落差,因此想方设法挪用、套用科研经费也是惯用的手段,不足为奇。猛牛们看到很多贪官逍遥法外,也会感到制度不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