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四川汶川地震打了中国地学科研评价制度一个响亮的耳光
作者:四川地震
中国地学界近15年一直以文章数额多少认英雄,SCI文章多的人研究经费就
多,这一制度肥了一帮搞“粉末地质学”和“锆石地质学”的“地球化学家”,
他们拿着国家大量的经费,购买国际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雇几个实验员,招一
大批学生到野外沿公路边上敲几块岩头,然后到实验室里狂测数据,投到老外已
有的图上,天南海北的“解释”一通,什么“地幔柱”、“下地壳折沉”、“深
俯冲”啊?这些大牛们每年要出十几二十篇文章,杰出青年基金和各种奖励接踵
而来。搞这种研究根本不需要脑子,数据流水线一样的生产,文章批量化的发表,
然后再相互引用。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固体地球科学的杰出青年基金基本上
都是被这些大牛们拿去了。他们发表的文章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
的提高、防治自然灾害没有任何用处。
固体地球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就是构造地质学,对找矿、找油、找气、找
煤和预测地震等至关重要,在50年代到80年代初是很火的。但近15年来一直受到
冷落,在凭文章数量认英雄的体制中很难拿到资助,因为研究艰苦、更需要聪明
才智,成果不像搞地球化学的那么容易出,文章数量少,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
寥寥无几。鉴于这种现状,许多学生转去学地化。构造地质学的人材正处于青黄
不接和近乎断代。
四川汶川地震打了中国地学科研评价制度一个响亮的耳光,该是反思和改革
中国地学科研评价制度的时候了,把国家的科研经费用到对国计民生真正有用的
研究上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