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切换到宽版

EETOP 创芯网论坛 (原名:电子顶级开发网)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找回密码

  登录   注册  

快捷导航
搜帖子
查看: 550|回复: 0

[原创] 从陈星弼院士无奈卖出超结MOSFET专利到碳化硅功率半导体中国龙崛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7 07: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中国功率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从受制于人到逐步突破的筚路蓝缕奋斗史。从陈星弼院士的超结MOSFET专利到全国产碳化硅(SiC)技术的崛起,这一历程体现了中国在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整合及市场应用拓展上的重大跨越。以下从关键阶段、技术突破与产业现状三个维度展开深度分析:
FEC9FE982998D2FF899D15B7B57461CE_w1024h950.png
---
一、早期奠基:陈星弼院士与超结MOSFET的开拓
1. **陈星弼的科研贡献与技术困境**  
   陈星弼院士是中国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先驱,其研究成果奠定了国内功率器件的理论基础。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最佳表面变掺杂”理论,并研发出复合缓冲耐压结构(即超结MOSFET),显著降低了导通电阻并提升了器件性能。该技术于1998年获得美国专利(专利号5216275),被220余项美国专利引用,创造了约几十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4A112059CBC7E2AEB1D3C31D763A60C4_w429h328.jpg
EF1EDB55B26E65DF59B2A525E04DCA11_w1225h901.jpg
   然而,受限于当时国内产业基础薄弱、资金及市场支持不足,陈星弼团队在技术转化上面临挑战。其超结MOSFET专利虽被国外8家企业采用,但国内产业化进程缓慢,反映出早期中国在半导体技术商业化能力上的短板。
2. **科研体制与产业化的脱节**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半导体行业以科研院所为主导,企业研发能力薄弱。陈星弼所在的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研究所虽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但受限于资金匮乏(初期经费不足2万元)和产业链不完整,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这一阶段凸显了技术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6400D90B055D46EA242D1DB3CBEF8B75_w1706h1279.jpg
---
二、技术积累与产业链构建:硅基功率半导体的追赶
1. **产业链逐步完善**  
   2000年后,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市场的兴起,国内功率半导体需求激增。国产IDM和Fabless企业崛起,逐步构建覆盖硅基MOSFET、IGBT等产品的产业链。至2023年,中国已形成50余家功率半导体企业集群,涵盖衬底材料、器件设计、制造封装等环节。
2. **市场驱动下的技术升级**  
   2017-2022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从441亿美元增至481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达1368.86亿元,年均增速4.4%。国内企业通过并购(如闻泰收购安世半导体)、技术引进等方式加速追赶,但在高端车规级芯片领域仍依赖进口,市场集中度较低。
A6F084B4567A8EC3C7493705F876EC88_w4032h3024.jpg
---
三、碳化硅技术的崛起:第三代半导体的突破
1. 技术突破与国际竞争  
   碳化硅(SiC)因其耐高压、高频、高温特性,成为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材料。国产头部多家公司打破了国际巨头在SiC MOSFET领域的技术垄断。
2. **产能与生态优势**  
   2023年,中国SiC衬底产能已超越欧美日韩,中国企业覆盖从衬底到功率模块的全产业链。2025年后中国将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等领域形成全球最大的SiC应用市场。
C4BFC076A7265B6129156981A4C570DB_w3000h2000.jpg
C187AE3CD7CB26BD7174BAD4C401138C_w3000h2000.jpg
7D5058B38777253C487E8B0CCF7DBC52_w3000h2000.jpg
---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1. **现存短板**  
   - **核心技术依赖**:部分高端设备(如SiC离子注入机)仍需进口,芯片设计工具(EDA)受制于欧美。  
2. **未来趋势**  
   - **技术迭代加速**:SiC MOSFET器件底层工艺将成为研发重点。  
   - **应用场景扩展**:智能电网、数据中心AI电源等新兴领域将推动需求持续增长。  
   - **全球化竞争**:国内企业需通过国际合作(如专利交叉授权)提升技术话语权,同时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0FEE6EF3E3D4D9E258C73EF36C1ED51A_w4032h3024.jpg
---
总结
从陈星弼院士的超结MOSFET专利受制于商业化能力,无奈卖出专利,到碳化硅SiC功率半导体技术中国龙的自主突破,中国功率半导体行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未来,随着技术迭代、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三重驱动,中国有望在全球功率半导体产业链中占据更核心地位,但仍需攻克关键设备的“卡脖子”难题,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 手机版|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声明| EETOP 创芯网
( 京ICP备:10050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710 )

GMT+8, 2025-5-16 21:48 , Processed in 0.016475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