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切换到宽版

EETOP 创芯网论坛 (原名:电子顶级开发网)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找回密码

  登录   注册  

快捷导航
搜帖子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tj803

[求助] 求助关于Serdes RX中CTLE的评价方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9 12: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蹲个后续。。。
发表于 2024-11-28 15: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前辈的这个回复是17年的了,不知道后来对CTLE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求分享。最近在看CTLE+DFE的均衡框架,从DFE判决误差的大小这个角度去衡量CTLE+DFE的整体均衡效果,会发现:能够实现最优眼图CTLE,对于全局均衡效果来说不一定是最优的;在全局最优(DFE判决误差最小)的情况下,CTLE往往会呈现过均衡状态。不知道前辈如何理解这个问题?有没有以全局最优为目的的CTLE自适应调节方法?求回复
发表于 2025-1-8 15: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下
发表于 2025-2-8 17: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下
发表于 2025-2-13 11: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keep in touch
发表于 2025-3-10 11: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楼主现在对这部分有什么进一步的理解了吗?我是做SerDes的DSP算法部分的,DSP部分在均衡器后通常会计算SNR和Eye Height,是否是通过这些参数对CTLE的补偿性能进行评估呢?另外:如何判断出over-equalizer了呢?
发表于 前天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sjliu0514 发表于 2024-11-28 15:32
看到前辈的这个回复是17年的了,不知道后来对CTLE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求分享。最近在看CTLE+DFE的均衡框 ...


前辈你好,我是做IC数字设计的,想学习点DSP的内容;请问你们的信道模型是怎么建立的呢?
发表于 昨天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sjliu0514 发表于 2024-11-28 15:32
看到前辈的这个回复是17年的了,不知道后来对CTLE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求分享。最近在看CTLE+DFE的均衡框 ...


我个人理解的CTLE和DFE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CTLE是线性的,DFE是非线性的。
CTLE的行为有点类似射频里的PA吧?可能要考虑1dB压缩点和IIP3,为了保证CTLE在预期的输入信号摆幅下不会出现明显的失真。这个失真会产生新的频率成分,可能会恶化ISI。仿真方面需要HB仿真或者瞬态仿真之后做FFT才能评价线性度。另外还要考虑由CTLE引入的噪声,CTLE自身的噪声贡献会对整个接收机的信噪比产生印象,整个接收机的信噪比满足BER的要求才是金标准。

另外CTLE应该主要针对的是介质损耗以及趋肤效应引起的高频衰减。而DFE消除的是后向的ISI,尤其是反射引起的较长的拖尾ISI。

DFE的优势应当是不会放大噪声。它通过减去已判决符号的ISI估计值来工作。CTLE 为了提升高频,不可避免地会放大高频噪声。
DFE 主要消除的是后向 ISI (post-cursor ISI)。 CTLE 的作用是线性均衡,它会同时影响前向 ISI (pre-cursor ISI) 和后向 ISI。 一个“看起来很美”的 CTLE 输出眼图,可能是在牺牲了某些东西(比如引入了轻微的前向 ISI,或者没有完全消除某种复杂的后向 ISI 结构)的情况下,使得眼图在采样点附近“局部最优”。


想象一个团队合作项目。

CTLE 是先锋队员,负责初步清理障碍。
DFE 是主力队员,负责精确打击残余目标。
如果 CTLE 只是把自己眼前的路清理得最干净(CTLE 输出眼图最优),但它留给 DFE 的目标可能非常分散、难以处理,或者 CTLE 在清理时弄得到处都是灰尘(噪声放大)。

而一个“过均衡”的 CTLE,可能它自己走的路不是最完美的,但它巧妙地将障碍物(ISI)堆积到了 DFE 容易处理的几个固定位置,并且尽量减少了扬尘(噪声)。这样,DFE 就能更高效、更精确地完成任务,最终团队整体表现(全局均衡效果)最好。


CTLE 和 DFE 应该作为整体系统进行优化的需求。为了实现全局最优,CTLE 的设置不应仅仅追求其自身输出眼图的完美,而应更多地考虑如何为 DFE 创造最佳的工作条件,以共同最小化最终判决点的误差。

我觉得你这个问题已经很深入了。

至于自适应调节调节方法,如果把CTLE+Channel+DFE做成一个模型,然后在这个模型上进行搜索优化,找到最优的CTLE设置,然后应用到实际电路会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利用扰动观察法或者梯度下降都可以,实际上,将均衡器的参数调整视为一个控制问题会比较好,什么状态空间,然后求微分之类的我不熟。不过要注意CTLE的非线性特征,其参数到系统性能的传递函数可能是非线性的。

我其实有个不成熟的想法,CTLE是模拟电路,DFE是数字电路,如果把CTLE+DFE用FPGA能实现在一起,你觉得会不会是个好主意?我的意思是DFE例化成FPGA里的门电路,CTLE+Channel做成一个可以求解的矩阵,放在FPGA里求解。俩在一起在FPGA里联合仿真,这样会不会很好用。PRBS或者CDR之类的如果资源够也可以统统往里塞。这样也许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如果你也感兴趣或者有更有趣的想法,欢迎找我交流。

发表于 昨天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standli 发表于 2025-5-7 01:11
我个人理解的CTLE和DFE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CTLE是线性的,DFE是非线性的。
CTLE的行为有点类似射频里的PA ...


非常感谢前辈的耐心讲解,尤其是举的这个例子很生像。

首先您说的FPGA联合仿真的事情:目前我实现了在matlab上进行CTLE和DFE联合仿真,做法是:使用双极点单零点CTLE模型,将H(s)转化成H(z),从而实现了模拟CTLE的数字化,然后channel(也是这种方法实现模拟域到数字域的转换)/CTLE/DFE一起在数字域仿真。不知道和您说的FPGA的目的是否相同?
再说CTLE和DFE协作的方式,确实如您所说的那样:在不考虑噪声的情况下,以CTLE+3tapDFE为例:首先分析ISI的占比,在所有的后向ISI中,1-3tap的后向ISI占主要部分,如果单纯以CTLE后的眼图为最优,那么CTLE会为了尽量消除这1-3tap的ISI而对4tap之后的ISI均衡能力不足,而DFE对4tap之后的ISI是无能为力的,从而在全局看不是最优;最优的策略是,CTLE尽量消除1-3tap之外的ISI,而将1-3tapISI交给DFE处理,这样做的话会使得CTLE对1-3tap的ISI处于过均衡状态(不怕,有后续DFE)。
如果不打扰的话可以vx交流(sjliu0930)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sjliu0514 发表于 2025-5-7 16:01
非常感谢前辈的耐心讲解,尤其是举的这个例子很生像。

首先您说的FPGA联合仿真的事情:目前我实现了在ma ...


和我说的不同,没有抽象在一个层级。
如果matlab可以做好联合仿真,那要SPICE monkey(analog designer)做什么?哈哈哈,开个玩笑,抱歉伤害到模拟工程师了。



大概使用过simulink进行DC-DC(buck)的仿真,那个仿真非常快速直观,并且灵活性好。对于模拟工程师来说,精度和速度都不够。

首先,Matlab是解释性语言类似BASIC,慢,甚至不如C/C++,更不用说FPGA了。
其次,因为本来建模的时候就有误差,抽取模型的时候肯定不可能像电路那样所有非理想效应都考虑进去。比如非线性,饱和,PVT变化,器件噪声。s-z 变换本身会引入一定的近似误差,特别是在高频区域或采样率不够高时。
最后,matlab的信号和参数通常都是double float,而实际数字电路(DFE)中,信号和系数会进行量化(定点数),这会引入量化噪声和精度损失。当然你可以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来让Matlab模拟定点运算。以上是Matlab自身的问题,如果对比利用FPGA仿真验证,还会有一些时序的细节和并发性不如FPGA。

不好意思,昨天的回复里关于FPGA部分我没有表达清楚,我的意思是用FPGA来实现DFE+CTLE的联合仿真,数字电路例化成FPGA里的LUT,即数字电路通过vivado综合在FPGA直接实现了(类似数字流程里的FPGA原型验证)。而模拟电路采用SPICE仿真,只不过SPICE仿真器本身直接使用FPGA去实现,即我刚才讲的矩阵(抱歉讲的太宽泛),利用FPGA去进行瞬态仿真。瞬态仿真有两个地方计算工作量大,一个是矩阵的LU分解,另一个是器件的evaluation,可能会比较难以实现。


因为DFE和CTLE是轻耦合的,利用matlab进行仿真一定程度满足要求。但是,一旦牵扯到CDR这种数字和模拟电路紧耦合的模块,FPGA的仿真优势很明显。当然,如果我这辈子只做CTLE这一个模块,我会想办法利用FPGA来实现CTLE,比如能不能用一组参数化的矩阵运算来近似CTLE行为,可能比纯软件行为级模型更快或者更适合于FPGA上的数字逻辑硬同步。这样总比实现一个FPGA上的SPICE要简单,然后还能和DFE一起玩,仿真结果和速度会舒服的多。


因为BER是金标准,一般回片之后实际测试,跑BERT都要挂好久才能累计够数据。你想想如果仿真阶段要确认BER的效果,是不是需要更久(涨数量级)?
Matlab更加侧重算法的快速验证,理论分析和系统级行为的早期探索,模型的抽象层次较高。FPGA 仿真更侧重于接近硬件实现的验证、长序列性能评估以及数模紧密交互的模拟。 它的模型(至少数字部分)更接近物理实现。








FPGA实现CTLE模型/加速器并与DFE联合仿真的想法,可以看作是希望将Matlab的灵活性与FPGA的速度优势在某种程度上结合起来,并提升数模交互的保真度。除了开发周期巨长,灵活性较低,调试困难,以及FPGA可能本身的资源就不够之外(哭死),FPGA进行仿真实在是没有其他缺点了。

你说的“不怕,后续有DFE” 约等于
只要 CTLE 处理后的 1-3 tap ISI 的幅度和特性在 DFE 的处理能力范围之内(即 DFE 系数有足够的动态范围和精度去匹配它们),并且 CTLE 没有因此过度放大噪声或引入其他难以处理的失真,那么这种“过均衡”就是有益的。 DFE 可以精确地减去这些被 CTLE “刻意保留”或“适度增强”的近端 ISI,而不会放大噪声。

CTLE 的“过均衡”并不是盲目的,而是由策略性的,目标是最大化整个均衡系统的效能,特别是要充分发挥DFE在消除特定ISI方面的优势,同时避免其缺点(如无法处理前向ISI,抽头数量有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2 下一条

小黑屋| 手机版|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声明| EETOP 创芯网
( 京ICP备:10050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710 )

GMT+8, 2025-5-8 03:04 , Processed in 0.024623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