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境香港,到抵达俄罗斯,再到离开俄罗斯,美国“棱镜”等秘密监视项目的曝光者爱德华·斯诺登始终是一 个“隐形人”,没让任何记者逮住真身。但据美国媒体报道,法律专家认为,司法部罕有地一早公开控罪,但无同时撤销斯诺登的护照,美方接连策略失误,间接令 他决意大逃亡。
3错着
间接放走斯诺登
综合美国媒体报道,斯诺登23日突然离开香港,美国事前几乎全不知情,淡定以为他会留港长期作战,可能因而无作多手准备,反映美国在外交和情报收集有局限。
无及时撤销护照
美国前联邦检察官劳夫曼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称,美国国务院在本月14日决定起诉斯诺登时,无实时撤销他的护照,可能错失阻止他离港的机会。斯诺登于23日离开香港,乘飞机抵达俄罗斯莫斯科的机场,准备借道俄罗斯前往第三国。
过早公布控罪
美国政府21日正式起诉斯诺登三项刑事控罪,包括“盗窃政府财产”、“偷窃未经授权的国防资料”和“蓄意向未经授权之人透露机密资料”罪,劳夫曼指当局公布控罪不寻常,因一般做法是被告落网才公布。
华盛顿资深引渡事务律师麦克纳布则表示,若当局起初仅指控斯诺登盗窃政府财产,有可能阻止斯诺登离港,而检察官可趁机研究案情,加强指控说服力。只要待斯诺登被捕便可提出诉讼,因此麦克纳布认为该环节处理失当。
无求助国际刑警
美方提出刑事检控后,可发出国际刑警红色通牒,届时斯诺登尝试离港便极可能被拘;即使不能阻止斯诺登离港,亦可令机场进入戒备,乘机拖延时间。因此,美方无寻求国际刑警协助令人疑惑。有美国官员解释,当疑犯行踪不明,红色通牒才能发挥最大效力。
0现身
烟幕弹扑朔迷离
回顾斯诺登离境香港以来的一系列动向,媒体对斯诺登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但主角却从未真正现身过。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25日更表示,斯诺登没有越过俄罗斯边境。
23日下午,香港特区政府发表声明证实斯诺登离港。此时,斯诺登已经搭乘俄罗斯国际航空公司客机飞往莫斯科。北京时间21时05分,航班降落于莫斯科以北的谢列梅捷沃机场。航空公司证实斯诺登在航班上,但无人在入境旅客中发现斯诺登。
24日,消息称一名与斯诺登相同姓名的乘客将乘坐当天的SU150航班飞往哈瓦那。但几乎在航班起飞同一时间,证实斯诺登不在那架客机上,而是“很可能”已经乘坐另一架飞机离开俄罗斯。
25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他(斯诺登)个人自主选择了自己的路线,而对此我们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从媒体获知的。他没有越过俄罗斯边境。”
俄罗斯媒体人士分析,如果斯诺登只在机场中转区,没有办入境手续,那么即便他在机场内,也应被视为未入俄罗斯境。
4选项
回美受审更艰难
斯诺登行踪成谜。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援引专家观点报道,美方如果想让斯诺登回国接受审理,切实可行的选项并不多。
施压他国
美国政府多次要求俄罗斯方面配合驱逐斯诺登,但没有得到积极回应。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安东尼·科德斯曼认为,如果总统奥巴马直接向另外一个国家提出要求,会有损奥巴马本人和美国的国际声望。
科德斯曼说,如果美方继续高调要求其他各国协助送回斯诺登,必将得不偿失。
寻求引渡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法律分析师杰弗里·图宾认为,即便美国政府不顾国家声望,执意要求其他国家协助引渡斯诺登,也难以如愿。
他说:“(如果)斯诺登身处俄罗斯,这个国家现在与美国的关系非常冷淡。斯诺登正在考虑去古巴或者厄瓜多尔。显而易见,他之所以选择这些国家,是因为它们与美国的关系不佳。”
武力缉拿
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律教授乔纳森·特利等分析师看来,美方利用军事行动,将斯诺登缉拿归案的可能性最小。他说,美国军方如果拦截斯诺登所乘飞机并迫使它降落,“将制造一起非常严重的国际事件,我认为总统根本不会想要这么做。”
外交解决
多数政治分析师认为,美国与俄罗斯或任何一个收留斯诺登的国家政府展开秘密谈判,或许是化解这场危机的最终出路。
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科德斯曼说:“美国可能经由外交途径,与斯诺登最终抵达的那个国家达成某种协议,提供某种补偿,同时就斯诺登的待遇以及他将如何受到审理作出保证……这需要经由外交手段解决。”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猜测,或许美国正在与俄方展开这类谈判,因为相比斯诺登可能会前往的其他国家,俄罗斯遣返斯诺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国际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出:美国对中国不满,中国无法接受
媒体报道,美国白宫对香港特区和中国政府允许斯诺登离境表示不满和“强烈反对”。人民日报海外版25日撰文指出,在处理斯诺登的问题上,香港特区政府的做法符合相关法律,而中国中央政府一贯尊重香港特区政府依法办事。这种不满和反对,中国无法接受。
据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和斯诺登透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对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的网络和通信系统,开展了长达15年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入侵、攻击、窃取、 监视等行动。美当局不但不作出解释和道歉,却反而对香港特区依法所办之事表达不满。偷了东西遭曝光,强盗非但没有歉意,还对被偷者的合法行为表示不满(甚至栽赃)。这种逻辑大概不是大国应该奉行的国际原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