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5月份轰轰烈烈的国人白宫上访潮,国家信访局终于“吃醋”了--连取缔煎饼摊都要向奥巴马请愿,我国的信访部门能不脸红?
所以当7月1日传出国家信访局网站开放了网上信访功能的消息之时,只能说信访局的反应速度也不算慢--当然,随之而来的诸多媒体和专家学者的轮番盛赞也没跳出意料之外--不过,撕去“网上信访”华丽丽的新衣,我们只看本质,这个看似是“打破醋坛子”的产物能在老百姓信访的过程中给与多少实质性的帮助?
“进京告御状”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一项传统美德,但是翻遍二十五史,其实会发现史上真正“告御状”的人寥寥无几,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活在秦香莲推倒陈世美的传奇故事里。不过这种故事倒是让老百姓坚信,走出地方上空的乌云,京城自有一片青天。
现在客运交通的便利和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帮助老百姓让“进京告御状”从遥远的传说走进现实,于是近些年来的征地、拆迁、住房问题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上访小队,最终在国家信访局门口汇成一道中国特色的风景线。
几乎每个地方政府网站,或者环保局、土地局的网站都可以留言,而且这些留言中绝大部分都是在反映当地的一些问题,正是因为地方政府对问题的回避,所以才有人上访到北京的国家信访局。
而国家信访局的处理方法一向是,件件受理,件件打回地方,请地方领导重视并处理。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条诡异的循环--上访者纵横过万水千山,跨越乡、县、市、省级政府部门到国家信访局,国家信访局接待之后又将问题打到省,省推倒市,市责令县,县又命令乡镇去处理--上访者被当地政府派人好言“劝”回,重新回到土皇帝和地头蛇的怀抱,那自然少不了一番“照顾”。
地方上官官相护、官商勾结的局面不被打破,老百姓去北京告御状那只能算是自费旅游,然后公费返乡。
国家信访局开放网上信访功能,地方政府一定是松了一口气,心中连连称赞信访局政策真贴心--每年用于截访、维稳的资金肯定能大大减少,而且也不用看到来电显示里上级的电话号码而心惊肉跳。
“信访”二字从字面上来看,就注定了上访者和信访局之间只能是“笔、友”的关系,信访局对地方政府有权过问和监督,但无权指挥和管理,而问题的落实和解决必须通过地方政府。信访局面对问题只是回复,并交给地方,问题到了地方一级一级的政府部门,就像中了化骨绵掌,会经历一个从重视到无视,大而化小、小而化了的死亡过程。
如果说网上信访有用,一是给老百姓节省火车票,二是给地方政府减少借机出差腐败的机会,三是给信访局降低工作强度,四是给京城减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就问题解决来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信访工作也有“雷声大雨点小”的特点,如何“可持续发展”的跟踪百姓反应的问题的解决进度、落实情况应该是信访局该思考的方向。而且经过无数事例标明,微博等新媒体对于舆论监督的作用日益体现,信访局既然顺应潮流、顺应数据和科技趋势开设了网上信访,就该和新兴的舆论平台联动起来,对群众反应问题进行跟踪,倾听群众的反馈,对于无视群众问题,漠视信访职权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地方政府才能真正紧张起来,而“网上信访”才不至于成为又一个“面子工程”,才不至于被笔者吐槽成打破醋坛子的产物。
否则,无论国家信访局建设“网上信访”的目的多么为国为民,多么义正言辞,多么冠冕堂皇,最终也难免沦为像天涯论坛、百度贴吧一样的吐槽阵地。
而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收集口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