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切换到宽版

EETOP 创芯网论坛 (原名:电子顶级开发网)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找回密码

  登录   注册  

快捷导航
搜帖子
查看: 770|回复: 0

[转载] 打车软件Uber入华:亟需“中国式商业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5 18: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眼下大热的美国打车应用Uber正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
据美国科技博客TheVerge报道,Uber本周启动招聘,计划在北京、上海、香港、台北、首尔、班加罗尔和奥克兰等亚太城市开设分部。这些岗位的主要职责是拓展Uber在本地市场的业务,负责物流、客户支持、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社区管理、社交媒体和公共关系等事务。
我并不看好Uber的入华前景。抛开与国内数量众多的打车应用的竞争不论,Uber的模式已经决定了它并不适合在中国推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打车难”的问题,推动了各类加价打车软件的兴起


Uber最早面向的是个人闲置的高端私家车,主要是各种豪华车型(也就是“limo”,车身通常为庄重的黑色,所以Uber将其称为“Black Car”服务,不是中国人印象中的“黑出租”),以及SUV。直到去年9月,Uber才开始支持出租车。
Uber起初把突破点放在闲置私家车上,一方面瞄准了一个潜力巨大的空白市场,另一方面也规避了与出租车公司抢食,引来政府监管的尴尬。根据《纽约时报》去年7月的一篇报道,Uber在美国市场的增长速度保持在每月20%至30%之间,受到广泛欢迎。
面对死水一潭的公共交通系统,Uber的诞生可谓一场“破坏式创新”。它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在B轮融资中,它获得了来自Menlo Ventures、高盛和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的3700万美元投资,业务也已推广至21个城市。
但在中国市场,Uber无论在私家车还是出租车领域,恐怕都要栽一个大跟头。
先看私家车领域。在我国,私人未经许可不得经营机动车载客业务,出租车经营许可由政府垄断,授权各大出租车公司运营。如果有人装了Uber应用就开始上路拉活儿,对不起,这种行为就是真正的“Black Car”了,也就是黑车。
再看出租车领域。国内的打车软件还没形成气候,只是刚刚有了点儿起色,就已经遭遇围剿。首先是深圳要求出租车司机删除打车软件,随后打车软件的四大“根据地”北京、上海、武汉和杭州纷纷响应,萌芽期的打车软件市场一时间风雨欲来。
反对者的理由有哪些?
1、 打车软件鼓励加价打车,违反了禁止私自加价的规定,最终会导致不加价就打不到车;
2、 打车软件让出租车司机更加方便地“挑活儿”,加剧高峰期打车难;
3、 打车软件导致司机频繁接打电话,在车内加装电子设备,影响行车安全;
4、 ……
当然,你可以逐条加以反驳。但打车软件在面对这些理由,只会感到深深的无力感:自己只是一个创业团队,博弈的对手却是强大的出租车公司,以及政府管控那只“看不见的手”。
事实上,Uber在美国也遭遇了类似问题。在波士顿和纽约,Uber曾遭到市政当局的调查,停止服务达数月之久。
换个角度思考:出租车是公共交通的一部分,任何细小改变都会牵动民生。出租车公司需要维护自身利益,政府则需要综合衡量打车软件的社会影响。官方的谨小慎微,必然会导致格外严格的监管。
如果Uber在国内设立分公司,那么他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车主社区”,而是如何疏通与政府的关系,如何消除监管机构的疑虑,以及如何与出租车公司建立分成模式。这已经不再是技术层面的议题,而是对Uber商业智慧和综合实力的考量。
不幸的是,目前来看,出租车行业并不愿意与打车软件开发商平等合作,而是准备自己单干,挤掉这些弱小对手。面对“体制内”的笨重出拳,国内众多打车软件却无力反击,人生地不熟的Uber有何妙手,值得一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 手机版|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声明| EETOP 创芯网
( 京ICP备:10050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710 )

GMT+8, 2025-2-12 12:28 , Processed in 0.012131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