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TOP 创芯网论坛 (原名:电子顶级开发网)

标题: 请不要做spice monkey!!! [打印本页]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2 20:49
标题: 请不要做spice monkey!!!
本帖最后由 JoyShockley 于 2021-12-6 02:06 编辑

很多初学模拟IC设计的人,甚至包括一些所谓高手,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拿着paper里的电路,做大量无意义的仿真,浪费大量时间。你如果连W和L为什么这样给,都说不清楚,你确定你是在做设计???  如果你的师兄告诉你他的W,L就是凭他丰富经验给的,恩,不要再去请教他了,他基本连模拟的门都没入
try and error and try again 这是spice monkey最喜欢做的事情。
初学者请记住“never simulation unless you know the answer approximately”

(, 下载次数: 8537 )

(, 下载次数: 8093 )


一种基于 "2*Id/gm" 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 by Y. Hu

https://bbs.eetop.cn/thread-884323-1-1.html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2 20:58
初学者请看斯坦福的EE214 2007的课件,伯克利EE240 2006的课件。这些世界一流大学的课件和他们的作业以及PROJECT,你认真完成一篇,你将有相当的收获。 学会hspice cadence matlab三个软件混合设计,hspice做仿真,matlab做最优解的数据处理和画图,等等。 记住平方率已经在不能给你任何在确定尺寸上的帮助了,只能给你一个直觉。 国外著名大学大概在2003年的时候,都开始教学生用gm/id的设计方法,但是国内还在拿着razavi那本书当圣经。如果看过格雷的书,应该不会再想看razavi的了。

看课件,看教学视频,不懂的地方看格雷的书。做EE240的习题,完成EE240的project。
作者: hezudao    时间: 2013-4-12 23:07
这位哥,咱能老老实实做几个电路别搞这些虚头八脑的行不?transistor sizing真的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东西,仿真一下,看看vdsat就足够了。你看有几个人在用你所谓的联合仿真,为了几个transistor sizing用的着这么费时吗?
作者: fuyibin    时间: 2013-4-12 23:29
标题: 标题
回复 3# hezudao
   
人家是学院派,要把问题复杂化,我们是engineer ,要把问题简单化,可操作,高效率,cost down
不过我早就说过拉扎维的书只教给大家知识,没有交给大家设计方法,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和设计风格,根据各种constraint ,做出适当的trade off ,即使不是最优但也是次优,八九不离十。
至于用什么matlab 去优化电路什么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大,没太大价值
作者: vdslafe    时间: 2013-4-13 01:01
标题党啊
作者: ft1983    时间: 2013-4-13 04:48
老工程师总是不喜欢新的东西
作者: bing131    时间: 2013-4-13 07:29
学校的人总是喜欢新东西,没有新东西,paper怎么写呢
作者: widlarfan    时间: 2013-4-13 08:24


回复  hezudao
   
人家是学院派,要把问题复杂化,我们是engineer ,要把问题简单化,可操作,高效率, ...
fuyibin 发表于 2013-4-12 23:29



To be honest, you haven't seen the power of this methodology.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3 10:26
回复 3# hezudao


    你的看法总是一个调子。 一些做模拟的老屁股,真的很难接受新鲜的设计方法。 他们总是一副迂腐的论调 ”别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多看看razavi的书,把课后习题都做一遍。“   老屁股最夸耀的就是他们自己所谓的经验了,spice monkey当久了,当出经验了。

如果这些设计的方法是不好的,我实在想不到为什么国外高校要去教他们,那些教授大都都是在业界做过好几年的,他不比你们这些所谓工程师厉害的多???
作者: Jeecoun    时间: 2013-4-13 13:55
不是不可以算,而是算出来的不准,算出来的结果多数不是最佳结果。就算你真的找到初始值了,run几个corner,所有参数都变了,再弄点monte carlo,发现刚才算的完全没用,最后还是要spice monkey逐步调整。

计算出来的东西很难考虑到版图。版图怎么画,绝对不是公式能够预料得到的。有些电路,特别是高频或者是RF,版图上的寄生电容电阻远远大于transistor,试想,刚才我花了好长时间算出来的管子电容,做版图就荒废了,不如不算

学生应该怎么教,我不清楚,我认为,之所以教学生那些gm/id之类的,是想告诉学生一些概念而不是让学生真的拿这个方法去设计,gm/id,电流越大, gm越大,学生懂得这个之后,再去想gm/C,就会明白需要那么大的电流才能达到某个带宽,而不是真的让学生死算。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带宽不够的时候,加点电流,加多少,就不是算出来的了。

最后,教授的设计未必比得过工程师。Alon也许是设计不错,而且刚当教授5年多吧,不过,他当教授后挂名的几乎所有paper,我觉得应该都是他的博士生做的。久而久之,容易生疏。但工程师总是在做设计。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3 15:58
回复 10# Jeecoun

我不知道你是否真的用过gm/id的设计方法去做过设计,或者说你是否理解这个方法,(gm/id,gm/gds,gm/cgg,cdb/cgg,cgd/cgg)这五个管子特征参数,的预测能力是相当准确的,首次仿真结果在10%的误差内。

另外,中国业界的模拟工程师是怎么做设计的,管子的初始值是什么给的? 如果一句凭经验,凭感觉,我只能呵呵了。  一个电路仿真时间相当长,改一个参数仿一次,再改再仿。如果初试值给的不好,将做多少次仿真???  设计方法的目的不就是让仿真初试值竟可能的靠近目标吗??不如不算??我实在难以认同这种观点。

有多少人认为,”不如不算?“
作者: annycsc    时间: 2013-4-13 15:59
学了,挺正。
作者: hezudao    时间: 2013-4-13 16:33
回复 9# JoyShockley


    你说的课件我都看过,几乎所有有关gm over id的书都看过。还和写过gm over id书的作者一起工作过,他自己都不用这个方法设计电路。gm over id兴起是在人门研究analog deign automation的时候,几年前还有有些人在高。不过很快发现,这些方法也只能设计些简单电路,手动也不过半个小时的事。我一直以为复旦水平不错,不过还是有你这样的,,,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3 16:46
回复 13# hezudao


    是啊,还有我这样的啦,怎么了?? 这种讽刺你觉得有意思么??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3 16:51
回复 13# hezudao


    心平气和的请教:怎么给初始值? 你说的不如扎扎实实的搞几个电路,要怎么搞???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不如写一点让我们看看,你一直在批某个方法,那你的方法是什么,是不是更好呢??你愿意说说吗
作者: nature19900303    时间: 2013-4-13 17:16
回复 10# Jeecoun


    精辟的见解,让我的思维不再拘泥于很多人所说的那样,似乎可以寻找一些新的突破。
作者: hezudao    时间: 2013-4-13 17:17
回复 15# JoyShockley


    我又不是你家长,还真没教你的责任。你说一个方法好,总得允许别人说点不同意见吧。别书上看到spice monkey就跟着学。你离指点江山还差的远呢。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3 17:24
回复 17# hezudao


    呵呵,最烦你们这些老屁股,装大神,玩神秘,搞得自己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别人去问他,他就一副神秘的样子。
某个帖子中,你被打脸的情况还少吗
作者: jiang330226    时间: 2013-4-13 18:37
标题: 标题
回复 11# JoyShockley
    一般还是多关注系统比较好,除非你一直做小电路,最大也是个运放,而且即使是运放,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法,完成spec也不见得比你说的gm/id慢,可能你的比较系统化吧,tradeoff的更好,没做过,一般我也是通过spice调管子的多,做系统累的时候,通过仿真这段时间,调调管子还能休息休息
作者: hezudao    时间: 2013-4-13 18:43
回复 18# JoyShockley


    我还真没觉得哪个帖子我被打脸,如果你说stabilty那个,你可以问问那个人,可惜另外一个帖子被删了,估计你也看到了。发现你们这种人,不教训教训就不知道天高地厚。
作者: liuqilong8819    时间: 2013-4-13 18:47
支持楼主。自己不接受新东西还在叫嚣不让别人学,有意思吗?有没有用也不是辩出来的,谁气粗都不如事实气粗。
作者: jxaa024172    时间: 2013-4-13 18:51
回复 18# JoyShockley


    这个hezudao太傲了,我一个本科生,提问题经常看到他各种“这种水平的问题就不要提了吧?”“这个版的人都只要现成的”等等各种打击,不知道是不是觉得自己太厉害了就没有胸襟了,我有时候在怀疑是不是论坛太高端了,我们这种摸爬滚打的小菜鸟连弱弱的问点小问题都不行了??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3 18:52
回复 20# hezudao


    老想着教训别人么?? 那就拿点成果来嘛,发过什么级别的paper,做过什么大项目? 哪里毕业,哪里高就啊??? 有无可以查到的你的论文或者你的设计报告之类的,或者你的不算太保密的技术文档,拿来看看嘛。
作者: jxaa024172    时间: 2013-4-13 18:54
我没有见过这个hezudao在哪个帖子里能给人一点宝贵的见解和帮助的,每次看他的语调和言论都会非常气愤!如果是当事人还会感到侮辱。支持楼主!
作者: hezudao    时间: 2013-4-13 18:55
回复 23# JoyShockley


    我为的着跟你辩一个gm over id有没有用,就跟你说我干嘛吗?你要觉得有用,完全可以继续用,只是别把不用你这套的叫spice monkey就行了。我也不觉得自己多牛逼,至少这个问题上我感觉我说的还是对的。
作者: hezudao    时间: 2013-4-13 19:00
回复 24# jxaa024172


    http://bbs.eetop.cn/viewthread.php?tid=323744&highlight=
这帖子里说谢谢指教的是不是你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3 19:06
回复 25# hezudao


    你又在重新定义我的论点了吧,树一个稻草人,去辩论???
     我在那句话说过不用这个方法的就是spice monkey??
    我强调的是,拿着电路不停仿真,以期能有好的结果的人。。。。
    反正我是没看到你真在那个帖子上给人别人什么帮助,你几乎都是去讽刺和挖苦,加炫耀自己吧。
    这里的大牛还经常写很多的好的文章,你这么牛怎么不去写写你的设计方法呢???
    你说要扎扎实实搞电路,可是谁知道你是怎么搞的呢??你不是说仿vdsat 一下子就可以搞定sizing的事情,你不是说sizing是很简单的事情。 那就谈谈你的看法啊,总是爱讽刺和挖苦,却不拿出硬的东西,真的没有什么意思。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3 19:12
回复 26# hezudao


    http://bbs.eetop.cn/thread-381535-1-1.html
hezudao   “6L 迷信这些还不如多看点书”


我不知道你所谓多看点书是什么意思,难道你的理解学习就只是看书??
总感觉你们做模拟的老屁股,最喜欢掉书袋了
作者: ouyang00032    时间: 2013-4-13 20:29
回复 1# JoyShockley


    谢谢提醒,或许我并不完全明白你经历了多少风雨之后,对该方法理解的有多深刻,但至少,看到帖子之后,我对此也有一定的共鸣。曾经有一位资深的工程师也说过类似的,他说,在分析一个问题的时候,要能用简单的一两个公式、言简意赅的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意图。与楼主这种观点似乎有一些共同点。
我入行时间短,理解比较肤浅。不过平时的工作还是体会到一点点,对于楼主无私的分享,我表示感谢,我也感觉做事情确实不能盲目去试验,需要理论支撑。电路参数、工艺波动性、版图布局方法、寄生参数影响程度、中测方法及精度影响与规避、封装应力规避等等,都是在既有理论下做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有说服力,证明可行性,要么有公式、要么有直观的图形及分析手法等,一目了然。至于工具嘛,我感觉可以提高效率和精度,并且能够发现许多我没有考虑到的盲点,增加设计成功率。
我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做到楼主所说的那样,好像意思是弄明白了再仿真吧。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3 20:42
回复 29# ouyang00032


    我就一个小硕士,就流过一次片,经验根本谈不上,但感觉做设计还是有理论指导比较舒服一点。感觉哥你的言语中还是有点调侃小弟的意思,哈哈,没事,我就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

主要是不喜欢hezudao这些老屁股们的观点
作者: fuyibin    时间: 2013-4-13 22:11
本帖最后由 fuyibin 于 2013-4-14 15:33 编辑

回复 20# hezudao
   
我就知道这个帖子能够火,能够引起轩然大波。哈哈,我觉得这个桥段怎么如此熟悉,简直就是ic 设计行业的武侠小说。
有个名门正派的小伙学了几招xx剑谱,然后背起宝剑开始闯荡江湖并大肆宣扬xx剑谱才是正宗,然后在eetop大会立擂台,大声吆喝你们这帮monkey赶快弃暗投明,归顺我xx 派。结果肯定是引起一片哗然和极大反弹,有人不服,飞身上擂说“娃娃,你才入道几天,就敢大言不惭,xxxxxx ......"。小伙内心一惊,然后祭出杀手锏“你们这帮杂碎,能比的上我派宗师,量你有什么本事能拿得出手?你是哪门哪派,量你也不是我们名门正派的” 打擂者说”我只是说你这套华而不实,你们的师祖虽然写了xx 剑谱,但我跟他共事时,他说自己也不用这些招式,我是哪门哪派干你嘛事” .......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 lovexxnu    时间: 2013-4-14 03:48
不得不说,这些真没用,永远都是系统之上,产品之上,有时间去折腾这几个管子,列n个公式,不如好好想想系统怎么设计,idea永远是最重要的,写这些的应该不是学生就是刚入门两年的吧
作者: Jeecoun    时间: 2013-4-14 04:52
回复 32# lovexxnu


   对, 电路设计和系统设计远远要比管子的参数更重要。
作者: Jeecoun    时间: 2013-4-14 04:57
回复 11# JoyShockley


   不管我意见怎么样,我很想了解下你那种设计方法。不如,你举个例子,让我学习学习,谢谢啊。
作者: vdslafe    时间: 2013-4-14 07:21
每个工程师都会有自己的设计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
作者: plutolei    时间: 2013-4-14 09:41
讨论讨论
作者: lonerinuestc    时间: 2013-4-14 12:56


回复  hezudao
   
我就知道这个帖子能够火,能够引起轩然大波。哈哈,我觉得这个桥段怎么如此熟悉,简 ...
fuyibin 发表于 2013-4-13 22:11



呵呵,这段武侠很精彩
作者: chensihai    时间: 2013-4-14 13:11
可以搞一个eetop擂台赛了
作者: fuyibin    时间: 2013-4-14 15:28
本帖最后由 fuyibin 于 2013-4-14 15:35 编辑


回复  hezudao


    你的看法总是一个调子。 一些做模拟的老屁股,真的很难接受新鲜的设计方法。 他们 ...
JoyShockley 发表于 2013-4-13 10:26



其实这个帖子最犯大忌的就是楼主的态度和语气
一口一个老油条,老屁股,还要抬出某某某吓唬恫吓
这不是赤裸裸的挑衅和对别人直接的攻击么!
你可以aggressive,你也可以唯我独尊看不起别人,但就是不能说出来,只能放在心里
我们平时回贴aggressive一点也就反问几个为什么,其实就想让提问者好好想想这么做的理由,自己能不能说服自己
从有些问题明显能看出提问的人自己都没有努力过,思考过,问题也没什么价值,属于月经贴
如果自己真的用心,那么先去扒扒以前帖子,找找资料都可以得到答案
有谁愿意帮助自己都不努力,整天等着别人把现成的送到自己嘴边的人呢
而且有些东西从别人嘴里说出来的和自己理解的效果完全不同
还有一点就是搞个人崇拜倾向比较严重,崇拜某人,放在自己心里,喜欢赤裸裸吹捧的人应该去朝鲜
身边stanford berkeley的phd也不少,而且都是九十年代就毕业的,jssc经典paper的作者,平时不照样在一起和大家讨论问题
最后,对于一个公司或产品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于某项技术,就像我们公司做的mobile 60GHz wireless chip给三星等大客户demo,照样还得看人家脸色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4 16:06
回复 39# fuyibin


    批评的不是没有道理。只是我的最初的帖子似乎没有任何问题,指责也是泛泛的指责吧。。倒是这个hezudao老人家,咄咄逼人,每次都是那种论调,故而说了他是老屁股。

诶,骂的人这么多,我是没想到的,就这样吧
作者: hezudao    时间: 2013-4-14 16:17
回复 40# JoyShockley


    我看你是没完没了了,,,,
作者: fuyibin    时间: 2013-4-14 17:00
回复 41# hezudao
   
兄弟,你摊上大事儿了!
看样子人家认准你了哦,哈哈
不要当真,犯得着生这么大气么?
要有娱乐精神,让大家happy 一下咯:)
作者: ft1983    时间: 2013-4-14 17:22
为啥技术讨论帖最后变成了人身攻击?

建议lz可以简单介绍介绍gm/Id,列出一些优缺点,然后下面的人结合自己的设计讨论讨论,多好啊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4 19:07
(, 下载次数: 1795 ) (, 下载次数: 2268 ) 回复 43# ft1983


    推荐给初学者
作者: jxjxhwx    时间: 2013-4-14 21: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4 21:26
回复 45# jxjxhwx
大牛谈不上,只是希望初学者少走弯路。 这两份PPT真心不错,推介给大家
作者: jxjxhwx    时间: 2013-4-14 21: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4 21:44
回复 47# jxjxhwx


    这两份PPT都很新的,思想和方法都是新东西,而且有操作实例,反正看着很爽。sansen的当然好,不过没有基础的是看不懂sansen想说什么吧。。。。。razavi个人越发不喜欢他的书了,,建议看格雷的,第五版格雷的书
作者: jxjxhwx    时间: 2013-4-14 22: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ontheway_yk    时间: 2013-4-15 01:59
回复 39# fuyibin


    fulibin,您是在国外的公司吗?貌似国内没有做60G的公司吧
作者: zhang209a    时间: 2013-4-15 11:28
这个帖子好,至少能让大家思考什么是设计,什么是好的设计方法。不过大家都要有更宽广的胸怀接受不同的声音。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5 11:49
回复 51# zhang209a


    感谢支持啊,我在写关于gm/id的综述。个人有自己关于这个设计方法的新的一些想法,在那两份课件上有一定自己的创新
作者: kwankwaner    时间: 2013-4-15 12:19
回复 52# JoyShockley


   我觉得gm/id的主旨就是把平方律公式给提前仿真出来,这样所有书中的公式凡是涉及到工艺有关的参数都可以跳过而通过gm/id计算。这样就使得在短沟道工艺下不再是定性而是定量计算,因此工程师可以先仿真,然后再手工计算,确实提高效率。但是spice mokey还是要做,只不过不那么累了,迭代一两次就可以到指标了。   至少有部分公司已经在用这种方法了,效果不错的。这不是什么没事找事的科研,而是工程师们想出的偷懒的方法。和仿个IV曲线熟悉工艺没什么本质不同。你给大家推广挺好的,你说用剑好,他说用刀好,没什么可争的,谁用的熟谁牛。

  另外如果熟悉一种工艺的话,直接给出WL也是很正常的。
作者: kwankwaner    时间: 2013-4-15 12:25
回复 50# ontheway_yk


   有60G的公司的,不过一般是基站之类的,mobile里面什么应用要60G呢?而且还是3星?
作者: fuyibin    时间: 2013-4-15 12:52


回复  ontheway_yk


   有60G的公司的,不过一般是基站之类的,mobile里面什么应用要60G呢?而且还是3 ...
kwankwaner 发表于 2013-4-15 12:25



WiGig就是60G的,wirelessHD也是60G的
WiGig可以用来传数据,wirelessHD可以传未压缩的高清视频
未来的趋势肯定是以移动设备为中心,而不是现在的传统PC,
WiGig可以提供移动设备之间的互联,比如数据率可以达到7Gbps,而且不需要USB cable之类有线连接
wirelessHD可以直接将手机上高清视频传送到电视上播放,不压缩无delay,
手机上的游戏可以在电视上玩,比如赛车什么的
作者: kwankwaner    时间: 2013-4-15 13:15
回复 55# fuyibin

  前几天买电视推销员还说可以接收手机信号,还以为是wifi的信道,原来频率这么高啊,难道要专用的手机才行?而且这么高频,对人身体影响很大吧
作者: humphreyyu    时间: 2013-4-15 13:20
学习了,以前没有关注过gm/id,看到大家讨论的这么激烈,先去找来看看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5 13:49
回复 53# kwankwaner


    gm/id的科学性应该是五项用来描述的管子特性的指标(gm/id,gm/gds,gm/cgg,cdb/cgg, cgd/cgg)全都是与W无关的变量,或者说是W关系很小的变量,因此在不知道管子的设计W时,就可以很准确的描述管子了。   我推导出,gm/gds 是受到L和(VDS/v_star)的正相关,其中V_STAR=2ID/gm.

设计时,根据增益确定L,和VDS/v_star.   然后根据设计指标确定GM,和v_star.  然后剩下的工作就是查表得到W。 我把他们全都写成了matlab的函数,所以很快得到了W和L,使得初次仿真效果就很好的。

总之,gm/id的科学性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到,我相信他在物理上会有更好的解释的。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5 13:58
回复 58# JoyShockley


    我建议国内初学模拟电路的人,应该尽早接触gm/id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培养设计的直觉,另一方面对权衡指标也有好处。
EE240 2013的project 要求在45nm的工艺下完成,如果还用平方率去做这件事会痛苦死。 gm/ID几乎做到了与工艺无关的特性,任何工艺我只要仿真它的五项指标,我就可以知道它的特性,并用于设计,个人认为,还可以在BJT或者三五族元素的工艺下设计模拟电路。

关键是这种思想很好,把仿真器当做计算器,找到与W无关的指标来描述管子。

感觉在确定结构的模拟电路中,这种方法的确可以完成自动化。

我希望我能为国内推广这种方法做出一些帮助
作者: tangyaoyun    时间: 2013-4-15 14:00
回复 1# JoyShockley

问下,为什么是spice monkey,这是词是哪来的?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5 14:05
回复 60# tangyaoyun


    对着电脑,用着spetre一遍又一遍的仿真,这里加一点,那里减一点,仿真间隙再刷刷微博,看看电影。
作者: wxwttf    时间: 2013-4-15 14:16
回复 32# lovexxnu


   系统不是每个阶段的工程师都能接触到的,公司也会保守的考虑,这个系统给那位架构比较安全。、   之前学长言论,模拟就是从模块到系统再有系统回到模块,我认为很有道理,个人能力经验总是在不断积累的,idea总会有的,但我觉得需要一个过程,既然开始做模块,为什么不把细节搞搞清楚呢?
作者: tangyaoyun    时间: 2013-4-15 14:38
回复 61# JoyShockle

我就是这样的,仿真的时候就刷刷eetop,啊哈哈
作者: rayleighok    时间: 2013-4-15 14:50
我想问问楼主,是用matlab写一些程序自动搜索仿真得到的管子特性的数据表,还是把表拟合成一定的公式,做设计时直接用该公式?我对这个还比较感兴趣。希望楼主能回答,谢谢!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5 14:59
回复 64# rayleighok


    直接查表的方式,就是把仿真数据导入到matlab,输入设计的数据,输出W等等
作者: fuyibin    时间: 2013-4-15 15:06


回复  fuyibin

  前几天买电视推销员还说可以接收手机信号,还以为是wifi的信道,原来频率这么高啊,难 ...
kwankwaner 发表于 2013-4-15 13:15



晕,现在还没有60G的手机,苹果推的mircast是基于wifi的应用,但是速度不够,需要压缩/解压,所以会有delay
大家一听60GHz就非常害怕,其实并不可怕,60GHz skin effect 无法穿墙
手机发射功率1~2W,wifi发射功率100mW,60GHz发射功率才几个mW
即使碰到人体,也就只会到表面几个mm的深度
其实现在mmW的雷达应用很广,不是军用的那种,就是google汽车上的探测雷达,机场安检成像等
都是小功率雷达,探测距离最多几十米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5 15:06
回复 62# wxwttf


       恩,我就是这个观点,对于初学者和刚入门的同学或者工程师,的确应该先做最基本的锻炼和科学训练,我推荐EE240的project。
在完成一定训练后,才会有可能创新所谓架构。

国外的课程和作业都是相当科学和经过各个大师的修正的,他们无私的公布出来,让我们可以经历和国外学生相同的训练实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对初学者谈系统,谈架构实在太空,一个基本的OTA都不能合理的调出来的人,创新有点太远
作者: jr3749352123    时间: 2013-4-15 15:11
回复 24# jxaa024172


   暂且不论别的,hezudao在哪个帖子里好心帮你解答 你就这么评价人家啊,哎
作者: kwankwaner    时间: 2013-4-15 16:06
回复 66# fuyibin


   机场安检不还是x光么?你说是mobile我才以为是手机的,我倒是对这个应用前景比较质疑,毕竟无线的特点是长距离,这种频率的衰减太大了,又不能穿墙,如果通信距离只有m以内级别那还不如用有线了。当然如果成本不高的话,少根线也不错
作者: kwankwaner    时间: 2013-4-15 16:32
回复 58# JoyShockley


   跟物理特性什么的没关的,这个方法就是通过仿真把工艺参数体现出来而已,gm/id,gm/gds就够了,剩下的都被layout影响很大。你说的有点太玄。
   而且你说和W没关是不对的吧,不同的W,阈值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简单的乘个系数,而是不同W/L的管子都要仿一次才行。
作者: fuyibin    时间: 2013-4-15 16:33
本帖最后由 fuyibin 于 2013-4-15 16:35 编辑


回复  fuyibin


   机场安检不还是x光么?你说是mobile我才以为是手机的,我倒是对这个应用前景比较质 ...
kwankwaner 发表于 2013-4-15 16:06



我们当然做的是手机或移动设备的应用,通信距离可以到10m都没有问题
你愿意随身带一根cable么?或者手机连电视的时候有根线绑着?
况且USB2.0的cable也才3m长,而且高速设备的cable也非常贵
你看看HDMI cable和USB3.0 cable,5m,10m的cable多少钱
至于mmW Radar,你可以看看今年的ISSCC,有专门一个session, 做的人非常多
作者: kwankwaner    时间: 2013-4-15 16:56
回复 71# fuyibin


      就是说手机现在可以搭载这个系统和电视连接了?导购员说了半天也没给我说清楚,但应该是wifi,如果你说的这个出了产品的话那倒是不错啊,不然看高清什么的还是要用线,毕竟一般家庭也就拖个2m以内的线就够了,也不过20多块。另外有10m距离的话,几个mW功率应该不行吧
作者: sunshine7706    时间: 2013-4-15 16:57
回复 59# JoyShockley


    我是过年的时候第一次接触这种方法,自己也学习了两个星期,然而实验室都是用的cadence,没有用过Hspice,两个星期也没有把那几个曲线弄出来,小弟是研一,师兄们也都是不停地调节管子的WL,效率确实不高!他们也没有接触过这种设计方法。然而,就只有我一个人学这种方法,好多问题直接挡住了去路
作者: fuyibin    时间: 2013-4-15 17:25
回复 72# kwankwaner

电视端需要一个60GHz的revciever,然后输出HDMI接到电视
PA就是几个dBm,不是全向天线,需要天线阵列,做beam forming
就跟相控阵雷达一样,进行最佳路径选择
作者: kwankwaner    时间: 2013-4-15 17:59
回复 74# fuyibin

   要这么强的方向性啊,那传输的时候没对准就断了吧,毕竟方向瓣也不是能全向调整的,而且每多实现一定角度就要多面积,要实现一个天线阵列面积很大的很难想象这个revceiver放在越来越超薄的电视的哪里,更不要说tranceiver是怎么实现的,另外这系统整合起来怎么也要万¥,如果每个电视还要挂一个这样的东西,还这么贵,你觉得和有线方式比,如何?我想微带贴片,3m距离,0.几W应该可以实现,而且直接整合在手机和电视里面,倒是比较实用。你这个是不是有点太未来了
作者: jeff_zx    时间: 2013-4-15 18:40
回复 44# JoyShockley


    看到这个帖子这么火,忍不住想说两句。

首先,我接触到gm/id的方法大概是在2004年,当时的年纪和楼主差不多,也是研2的样子。也是通过Berkeley的ppt看到的,然后找了很多的资料来看,包括IEEE circuit and system上的关于gm/id的理论paper。说实话,可能是我资质比较差,在当时我没有怎么弄懂。最多懵懵懂懂。。。
工作这么多年了,回过头看看,其实analog中wl的取值更多的决定于你让管子在你预设的DC工作于mos传输特性的那一点。我们说的通俗点,就是vdsat该取多少合适。在1um的时代,vdsat是个可以很明确给出定义的词,也可以和一阶模型基本拟合的值。所以,在那个年代,手算是很准确的。但当工艺进步到0.35um以后,突然间,传统意义上的vdsat突然不适用了,因为传统意义上的vdsat是基于一阶模型的,到了0.35um,高阶效应太明显了,用一阶模型计算出的数据和simulation相差太远了。但是vdsat这个参数的意义对工程师和电路本身都太重要了,很多时候理解和交流都离不开他。所有就有了聪明的先行者想出了gm/id的方法。其实,其本质就是根据工艺本身的特性,拟合出一个合适的vdsat,其实这是的vdsat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完全不一样了,所以ppt里会用V*代替这个参数。其实gm/id确实是个老概念,0.35um时代后就有了。想想离现在都快20年了。
但话说回来,方法都是死的。其实在eetop以及edaboard里有很多vdsat该怎么取的讨论贴。每次都不可能有个定值,原因就是大家的工艺完全不同,不可能有定值,但仔细看看里面有很多有经验的人,其实他们所说的设计过程就是gm/id,只是太熟悉了,已经变成自己经验的一部分了。所以如果一个“老屁股”看都不看就给了一个WL,simulation的结果也很好。请你相信他可能已经用同一个工艺很多年了,管子的特性真的很熟了,真的没必要算了,想想就够。

回过来,我想再说说拉扎维的书。
我们上学的时候还没有西安交大的翻译版。要看都是原版,gray的更多的也是第三本。
我现在看了,
gray的书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科书
拉扎维更多的像企业内部给工程师培训的讲义

作为出学者,确实应该从gray看起,了解一个电路的本质,学会正规的建立电路模型,然后简化参数,推导出解析结果的方法。
这个很重要,突然接触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这种能力就可以找到一个系统的关键参数。

但拉扎维的书有个很重要的一面,就是作为工程师的直观感觉。比如,经常说的断环后从某点看那进去的阻抗是多少。在比如他书上反馈的理解,还有对右半平面零点的解释,这些东西都不严谨,但是很使用。如果比理论已经比较清楚,那么再有这种直观的理解,不是很实用吗?
作者: feynmancgz    时间: 2013-4-15 19:02
本帖最后由 feynmancgz 于 2013-4-15 19:12 编辑

回复 76# jeff_zx


   Yes. This one is so popular.
   I like your recommend. I totally agree with all your opinion.
   especially your opinion on Razavi's and Gray's books.
   Ding!!!
作者: afeng601638    时间: 2013-4-15 19:06
我们老师就教了这个方法
作者: xiaowanzi88    时间: 2013-4-15 19:21
看完上面所有的帖子,发现做模拟设计的愤青不少啊,哈哈。
个人感觉,其实理论和经验都很重要,感觉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但是当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发生时候,理论就能派上场了。模拟设计还是从多个角度和不同方法入手分析和考虑多种情况,这样设计的结构才可靠。没有对错,没有派系之分,模拟电路永远都是在某些情况下适用,超过一定条件就不正确的东西。
再次,感觉这个帖子很好,把不同心态的designer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作者: fuyibin    时间: 2013-4-15 19:29
回复 75# kwankwaner
   
60GHz wavelength =5mm ,所以天线size 很小,直接做在package 上,我们做的chip size 10mm*7mm,RF + baseband
作者: analogxn    时间: 2013-4-15 19:34
回复 76# jeff_zx


   在设计一些自举电路的时候,该怎么选择管子的尺寸呢,这时候管子的工作状态都是随着时钟而变化的。这个时候的vdsat似乎都不准了,看ron和寄生电容吗?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5 20:11
回复 76# jeff_zx


    向老工程师致敬啊!  感觉国内的教学还是应该尽可能从这个方法入手了,实际操作不知道如何,但是作为一种学习模拟的技巧还是很可取的。
是啊,十年以前,甚至更早就有人提出了,我前几个月才看到这个方法,不过一下子觉得它还是很好的。

至少gm/id  * ft 随v_star变化的曲线是一个峰值函数,这个峰值就在0.2V左右,而且130nm 180nm 甚至更小工艺,变化都不大。 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大家爱取0.2V 就是兼顾了速度和功耗的问题啊
作者: jeff_zx    时间: 2013-4-15 20:25
是的,只有一个管子在所谓线性区,也就是在输出特性曲线的比较平的地方才考虑这些。
开关就是速度,ron,电荷等等
作者: jeff_zx    时间: 2013-4-15 20:31
回复 82# JoyShockley

致敬不敢当。
    你在读书阶段就能自己悟出这些,其实蛮厉害的。至少比同时期的我强太多了。
心态平和一些,你在技术上会有不错的成就。加油。

国内的环境就是这样,所谓的教授很多自己都没tapeout成功过一个片子,怎么能把如何设计讲出来呢?
好在现在信息获取越来越方便了,所以这几年国内的analog水平进步比较快了。
作者: jeff_zx    时间: 2013-4-15 20:39
回复 77# feynmancgz


    感谢版主支持
同顶
作者: rayleighok    时间: 2013-4-15 23:27
回复 1# JoyShockley

楼主你好,你提到的用matlab把cadence仿真出的管子特性的数据表做成matlab函数是什么意思?是用matlab程序搜索还是将数据的变换趋势拟合成函数,进而达到只用输入设计指标就能找出宽长比。我对这个也比较感兴趣?想问问楼主是怎么做的。还望楼主能回复,谢谢!
作者: rayleighok    时间: 2013-4-15 23:45
回复 65# JoyShockley


   哦,不好意思,我以为没回复上,所以多发了一遍。也就是代替人眼查表吧,可以这样理解吗?那就这种方法在优化设计方面matlab能做什么呢?也许可以做成对一个特定的电路结构,输入一定的设计指标范围,输出相应的size范围,这样可以计算出在给定的指标下的优化设计空间,对给定结构的设计也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的。比如如果发现优化设计空间不够,还可以换一种结构再计算优化设计空间。这样做怎么样?
作者: xianweng    时间: 2013-4-16 00:24
回复 58# JoyShockley


    楼主,能把你编的matlab查表程序贴出来吗,我半年前就在研究这种方法,只是苦于不会编matlab程序,就放弃了
作者: lovexxnu    时间: 2013-4-16 08:16
回复 66# fuyibin


   印象中一直以为60G的都是军用。。。 看来我太落伍了。。。。10m 只要几mW这个有难度吧,相控阵的稳定性怎么样啊,mobile视频传输的话会不会比较容易中断,这个目前有标准出来吗?离应用应该还有段距离吧
这东西现在估计也就QCOM烧的起吧
作者: lovexxnu    时间: 2013-4-16 08:17
回复 72# kwankwaner


   你说的那个电视应该估计应该是wifi的,60G离应用应该还有段距离吧
作者: lovexxnu    时间: 2013-4-16 08:20
三星把所有公司都当奴隶对待,一堆的霸王条款,从来不谈SPEC,这是棒子公司的通病
作者: andy2000a    时间: 2013-4-16 08:24
問個問題 . 大家 sim 出來 , 照說流片 /tapeout 前一定都會 sim 過 .
那是否大家都 first cut 都 ok ?  function 都能達到 ??

我目前做 40v  雖 sim 過 ,但實際出來 還是 有錯 ..不論 layout 不夠 match
還是 spice model 高壓上不準 .. 大家堆高壓 類 到底如何思考??

bsim3v3  L49  or L66 ..我是用 Level 49 . sim 出來和自己下 100/3   testkey
還是差很大 , 後來得知 代工廠只拿 20/3 當 wat 參考 .. 偏偏你電路不可能都 20/3

100/3  ..  50/3  20/3  20/20 ..這些 40v mos 在analog 上差很大 .
更大問題 是 spice model curve . 拿 40V mos .. 一般 vgs 會sweep 到多細 ??
以前聽 代工廠說他會 fitting 40v /0  curve ..
但一般 ic 可能 VCC  15~25v~30v ..這段區間 mos 的曲線 spice model 會偏
還很多 spectre model 是拿 hspice model 來套 ,
偏更多 .

大家如何克服這問題 ??
不論是 razavi .  gm/id  大家都是想 chip 可 works .. 但是如果模擬出來和 chip 有差 ?
作者: kwankwaner    时间: 2013-4-16 09:27
回复 80# fuyibin


   算上每个天线的间距差不多就是10mm,10X10的矩阵就是1dmX1dm,而且10X10未必能完成你想要的方向增益。有没有产品的介绍?
作者: kwankwaner    时间: 2013-4-16 09:33
回复 90# lovexxnu


   我也是这么觉得的,我觉得技术上应该可以,但是价格上应该距离较远,而且要所有的终端就装上这个东西才行
作者: jeff_zx    时间: 2013-4-16 12:03
回复 92# andy2000a


    gm/id更多的是针对小线宽CMOS的。HV power,LDMOS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
国内有一些很老的教材有专门讲LDMOS的特殊特性和model的建立。90年代的IEDM和ISPSD有不少这方面的paper
本人不才,ADC和power analog都有接触过一些。现在更多的在做power。
不知你在用哪个fab。我大概国内和台湾都有tapeout过,总的感觉通用fab里的LDMOS基本上是不能拿来做高精度的analog 电路的。
尤其offst和gain要求高的,simulation和实际出来的差的很远很远。但是一些fab的HVCMOS devic,就是drain extended cmos做analog
还是可以。
如果没有这类device,只能用LDMOS cascode lv CMOS 做信号处理了。
作者: huoyunjie    时间: 2013-4-16 12:24
回复 31# fuyibin


  好比喻~~
作者: Jeecoun    时间: 2013-4-16 13:16
总体来说,楼主的方法也不是计算,而是look-up table。最终电路的设计依然不是靠计算的。这些方法我以前都有做过。
另外,楼主说这种方法很准,但我觉得这种方法也就是对于一些频率不算太高的模拟电路来说,我以前用这种方法做到最后的时候还是要自己调的。但是,高频的那些我觉得很难用此方法。版图后的仿真可以和之前相差百分之60,我不知道这种情况下再去计算有什么意义,有些电路连biasing都没有,怎么算?Lookup-table又有何用?做了版图什么都不对。所以,这些电路不如不算,而且gm/id也不会考虑你怎么做版图。
放大器管子大,版图影响不大,工程师设计好后,甚至不需要post-layout simulation来验证,的确可以用这种方法,但也就是电路和放大器相似的那些电路。
我不反对gm/id这种方法,这也是我大学教的方法,是有道理的,做放大器也挺管用,我也不反对spice monkey,因为无论哪种方法做到最后,都很有可能需要spice monkey的逐步调整。
楼主说随便凭经验给WL不好,其实也没有那么坏。当随便给第一个值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值的gain和bandwidth是多少,剩下的逐步逼近,只要你真正的明白这个电路,其实也花不了那么长时间,特别是对于放大器这一类管子不多的电路而言,仿真很快。当然,如果不明白电路就直接spice monkey,就不对了,因为,spice monkey是需要一个正确的方向的。当然,如果有个好的look-up table,也许能够在第一时间排除不能做到的类型,比如说不可以用一个stage达到60dB的gain之类的。
Spice monkey 这个词我在两个地方看到过,一个是Boris Murmann的讲义,另一个是Berkeley的EE142。这个词的起源在哪里,就不清楚了。
作者: samuelyou    时间: 2013-4-16 13:22


回复  hezudao
   
我就知道这个帖子能够火,能够引起轩然大波。哈哈,我觉得这个桥段怎么如此熟悉,简 ...
fuyibin 发表于 2013-4-13 22:11



中午没事干顶一下这个武侠桥段,确实如此,虽然实际不能脱离理论,但是实际经验远远重要于抱着理论不放

做IC,debug永远是在违背你最初的设计,而这是不能避免的一步!
作者: xiaowanzi88    时间: 2013-4-16 13:30
回复 92# andy2000a


    Hi,关于40V高压设计,我也遇到类似问题。
个人经验觉得,对于高压管在静态电流设置上需要放大一些,通常10uA以上,留出足够的余量。在版图设计时还要考虑高低压的寄生漏电情况等。高压模型能够做得比较准确的以欧美工艺见常.
作者: JoyShockley    时间: 2013-4-16 13:34
回复 97# Jeecoun


    恩,我的确没真正接触过业界的模拟电路设计,只是希望能有一种好的方法,使得调管子不要那么盲目。  真希望有业界的朋友能分享一下他们的看法,和做法。。。

好的look-up table能让人对管子的特性有直观的理解,无论如何都应该去做一个工艺的look-up talble, EE240的第一个作业就是做这个TABLE
,(gm/id(or v*), gm/gds, gm/cgg, cdb/cgg, cgd/cgg) 这五个几乎与W不相关的参数,真的让人能够理解一个工艺。

在高频时,这个方法还能不能用,我还没有试验过,但相信如果把cdb/cgg 和cgd/cgg考虑进去,应该会好点,我研究生阶段方向偏射频,我希望自己能将这个方法推广到射频的领域,或者做些修正什么的。。。。。至少这种 定义  与设计参数W无关的管子特征指标的思想  真是一个好的思想




欢迎光临 EETOP 创芯网论坛 (原名:电子顶级开发网) (https://bbs.eetop.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