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切换到宽版

EETOP 创芯网论坛 (原名:电子顶级开发网)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找回密码

  登录   注册  

快捷导航
搜帖子
芯片精品文章合集(500篇!)    创芯人才网--重磅上线啦!
查看: 23719|回复: 47

[原创] 职业发展图书推荐:《“胡”说IC:菜鸟工程师完美进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8 08: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IC:菜鸟工程师完美进阶》


00.jpg 0.jpg


预售链接:

当当网(配合儿童节有购书优惠):http://product.dangdang.com/23475707.html

互动网China-pub http://product.china-pub.com/3770101

京东(六月店庆有优惠):http://item.jd.com/11464464.html

亚马逊:

文案:

——IC界首席猎头老胡怀胎两年70余位业内精英倾力助产而诞生的第一本IC领域科普读物

——数十位行业精英故事分享,顶级猎头十多年来经验总结,对将入或初入IC电子业“菜鸟”职业发展、规划的解惑和点拨。

——行业精英和顶级猎头共书电子业杜拉拉升职记

——70多位ICT圈的CEO、总监、高级经理及资深工程师倾力众包合著而成,互联网思维的最佳实践


编者推荐:

这是由当下流行的互联网思维及方式兴起而构思并最终完成的一本有关IC电子职业介绍和规划书籍。

众多行业精英和顶级猎头透过他们各自对产业和职业的深刻理解,采用时下流行的众包方式共同讲述了许许多多真实的故事。

它比泛泛的心灵鸡汤更实用,比严肃的招生就业处指导老师更亲切,比大中小企业的招聘人员更直接。就像在大学期间同宿舍同学永远比你父母更了解你一般,这本书,也比你所见过的一切应聘面试大纲要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当然,若读者你还碰巧是IC电子类的相关专业同学或从业者,那么,走过路过也万不要错过,这本书绝对货真价值,业界良心。衷心希望本书能对各位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和已入IC电子行业职场的新老兵们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有所帮助,成为你们的IC电子业杜拉拉升职记。


内容提要:

在“史上更难就业年”里,此书写给软件、微电子、通信、自动化、电子工程、半导体工艺、材料、计算机、物理、化学等专业,并有意加入IC行业的同学和刚入IC职场的“菜鸟”们。

70多位IC圈的CEO、总监、高级经理及资深工程师倾力打造此书,循循善诱:“看,当年我找工作也是懵懵懂懂的;第一次跳槽也是惶恐不安的;第一次失恋也是痛彻心扉的;第一次做管理也是手足无措的……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我们行,你也行!”

对于IC行业,官员和专家CEO讲“政策、技术、管理、资本”,本书却从猎头的角度告诉你“HR和公司喜欢什么样的人才,菜鸟的职业规划路线,成为高手必备的心态和准备,大牛的情商管理经验,IC产业链以及各个主要公司等”,对IC菜鸟关心却不知咨询谁的“鸡毛蒜皮”问题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胡运旺: 70后,华东师大心理系毕业,剑走偏锋混迹于IC13年余,IC咖啡(国内首家以IC产业链为主题的咖啡馆)发起人,上海KT咨询公司总裁。前后为50余家IC与电子公司猎寻过人才,分析过上万份IC人才简历,约谈过上千名IC人才。2007年在一些大学跟准电子工程师们交流,反响强烈;2011年又应邀去清华等十余所高校交流,忝获大学生们热烈欢迎;2013年应邀再次奔向大江南北各所高校。于是琢磨着把这十多年年来的心得整理成册,藉由此书想尝试将HR和大牛的经验及故事介绍给“菜鸟”们,加快他们成长的步伐,也算为“中国芯”尽绵薄之力。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8: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5


完美进阶故事分享

5.1
老胡职业规划经验分享

老胡更多的职业规划经验分享详见老胡新浪微博:IC咖啡胡运旺;老胡微信:huyunwang002,欢迎交流!

5.1.1

中国IC公司第一紧缺的人才

在本人13年的IC咨询服务中,接触了上万个IC业的朋友,交流中谈得最多的一个词是:delay(延期)!在某些环节,细小的失误甚至连失误都不能算的衔接问题,导致产品一次又一次delay。IC设计delay、生产运营delay、系统方案delay、市场推广delay、delay、delay再delay!在接连不断的delay中,各种资源白白浪费了,竞争对手起来了,目标客户跑了,市场丢了。最后,公司的钱也没有了,可VC们不delay却直接消失了……为什么会“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呢?

我认为,缺少一个串线的人。在芯片制造中,不同的工艺工序达上百种,于是设置了“串线工程师”的岗位(也叫工艺整合)。而在一个IC设计企业,同样也需要这样一个串线的人,叫产品线负责人(产品线经理),负责从IC市场需求开始,经历IC的产品定义、算法设计、架构设计、前端设计、IC设计验证、模拟设计、版图/后端设计、流片、封装、测试、方案硬件与系统软件设计、市场、销售、FAE甚至包括产品退出市场等完整过程的协调管理,即让IC从“0”到“1”再到“0”的一个完全的协调人。这个协调人必须有能力和权限去协调本产品线所有相关的部门,例如:人力、进度、资源等,确保产品计划的顺利、及时、正确地执行。

产品线负责人的岗位职责,具体如下。

1.全面负责从产品定义、商业计划到上下游部门的界面管理,风险评估及对策到量产和市场导入的全过程。即市场、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产品线运作负责人。

2.带领团队对产品线研发和市场推广进程做合理决定。

3.在预算范围内,在公司内部或外部找到合理资源,解决项目进程节点的阻碍。

4.如果超出项目计划,及时做出变更或变通方案,保障项目进行。

5.在产品研发期,控制芯片研发到市场过程中的产品成本、质量和时间进程。

6.在产品试生产期间带领团队合理调整商业策略,优化可变成本,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利润率。

7.在市场导入过程中,做好客户群和供应商管理,综合评定客户优先级,确保重要客户的芯片供应和前期技术服务。

8.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积极参与下一代产品“路线图”的制定。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产品线负责人”呢?

总的来说,这应该是个全才,要有眼光、有思想、有技术、有魅力的“四有老人”。

1.必须懂得系统。这个人能够定义合理的架构,使设计更容易实现、系统成本在应用上更具有竞争优势。

2.要懂设计。产品在研发过程中会遇到不同设计人员之间的协调问题。在IC设计中很多人一直从事设计,考虑的往往只是自己做的模块。在设计中把所有模块都做到性能最好,但是做出来的产品往往不是最好的,因为产品需要互相的“妥协”,在设计中叫做tradeoff。有句古话叫“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IC设计中这句话尤其重要。

3.要了解工艺和制程。产品线负责人要规划一个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需要精确到每一个环节,要能选择合适的工艺和所需要的时间。另外,产品因为制造导致的问题,产品负责人需要跟生产之间协调,不懂工艺和制程,是没有办法谈的。

4.要懂得市场和应用。根据市场制定合理的开发时间,能够在推广的过程中及时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把一个产品尽快推向市场。

5.最重要的,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个人魅力。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很多,往往是产品线负责人在推动,但是工程师又不是由你管理的,所以难免会遇到推三阻四的问题。

这个“串线”的产品线管理人对IC公司来说非常重要。我的理解如下。

众所周知,“木桶原理”讲的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了木桶能装多少水,没错!但是,首先木桶要能装水,这才是第一要素!然后,才是装多少水!什么因素会让木桶不能装水呢?缝隙!

只要有缝隙,木桶就根本不能装水,更谈不上装多少水。在一个组织中,不同部门的不同岗位就好像是组成木桶的木板。木桶由多块木板组成,让木桶无缝隙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木板可以随意削减打磨。但一个组织是由不同的部门不同岗位的个性鲜明的人组成的,要达到“没有缝隙”实在太难!特别是对IC设计公司来说,几乎都是由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才组成的,达到“无缝”更加难!

一颗芯片从开始市场调研到成功进入市场量产,要经历10多种工序。如果没有负责产品线管理的人来做沟通协调,就必然出现太多的扯皮、太多的混乱、导致处处是问题,处处是缝隙!有了缝隙就需要人力与时间去弥补,去不断“捉虫子(debug)”,由此进入不断的delay再delay的恶性循环中!

产品线负责人如此重要,但为什么太多的中国IC公司没有设置这个岗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欧美公司没有培养出这样的中国本土IC人才。它几乎不招聘中国本土人才来做产品线管理,因为该职位需要衔接协调海外的部门,对英语要求太高!而海外的留学生也基本都在做技术开发,可以成为一个点的高手或者一块小木板的领导,但是几乎没有机会负责整个产品线的管理。

2.对产品线负责人来说,需要很宽的知识面,从市场机会、产品定义到IC设计、IC制造、系统方案,再到市场销售,整个环节都需要了解。中国IC大规模发展才15年左右,这么短的时间内也很难培养出这样的全方位人才。

3.就产品线管理而言,对负责人的素养要求非常高,不但沟通协调能力要非常强,而且还要具有非常强的责任心、人格魅力和原则性等。夸张一桌说:如同周总理管理20个部委一样,可见难度有多大!

4.中国的工程师大都“崇尚技术而轻视管理”,对技术不如自己的人,就不愿意接受其协调和管理,这也导致知识面宽而不精的产品线管理者无法顺利地开展工作。

5.在中国,由于职业道德和精神的缺位,合格的产品线负责人由于对每道“工序”都了解,太容易拉出一帮人另立山头“自己孵小鸡”了,因此许多中国本土IC公司的CEO们不敢招,不敢用!

由此可见,目前市场上还难于找到这样合格的产品线负责人,本人13年IC咨询工作中只遇到过几个,而这个岗位的人才是中国目前最紧缺的人才。因此,这或许就是目前中国IC设计公司无法配置这样职位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中国的IC公司,特别是规模小一点的公司,如果没有配置专门的产品线负责人,基本就是CEO亲自抓产品线管理。但CEO们“日理万机”,在公司战略方向、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处理特别是融资事情上,需要占用太多时间和精力,而产品线管理是个日常化的十分琐碎的工作,需要通过不断地协调沟通去弥补无数的小缝隙,必然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精力,所以CEO们怎么可能做得好!后果必然就是管不精也管不好!当然,中国的CEO们本身之前也几乎没有完整的产品线管理经验,知识面也不够宽,因此也严重影响了产品线管理的执行力度,也就使得公司各部门处于不断地delay再delay中。

鉴于此,我认为中国IC设计公司应该抓紧培养产品线管理人才,选择沟通能力强的、知识面宽的、经验相对丰富的一些项目经理来培养。另外,中国IC公司特别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型公司要敢于重用这样的人才,给予足够的权力、薪资及股份等,用好之,留住之,以便让CEO们能够抓大放小,将主要精力放在公司的未来战略和发展方面。只有培养出了合格的“产品线负责人”,产品的delay才会减少,才能够整合出“没有缝隙的木桶”,这样,中国IC设计公司才会真正有前途!

5.1.2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中长期职业规划

中长期规划——螺旋式上升方式修改完善职业之路

1.中长期职业发展的自我准备

(1)心态上随时做好准备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有准备”是指你在做准备的过程中让“别人”看到你“有准备”!“别人”包括你现在的老板、别的老板以及你身边的人,他们对你的赏识程度决定了你的机会。

(2)专注于自己的优势

70%专注于长处,25%专注于学新事物,5%专注于避免短处。

(3)不断修正自己的技术方向

扩大并夯实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金字塔,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尽量别改变太多太快(今天做手机、明天做电视、后天做空调,这样会很乱的,大大不利)。

(4)积极争取机会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说,杨元庆就是“哭着喊着要进步”,实际上,就是争取自己的机会;当然,这种强烈的进步欲望,也是领导看重的地方。每一步都走在前面,积累多了,你就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机会。要积极争取如下的机会:做新项目的机会;到新部门的机会;带新人的机会,如果公司不安排带,那就自己主动去帮助新人,做半个师傅;争取管理项目的机会,管理团队的机会(卡位非常非常重要)。

(5)做多揽活干的傻子

与工作相关的事情,没人做就主动去做;别人没干好就主动帮他们干好,要乐意去干工作职责范围以外的事情。

(6)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最重要的就是,别人做得到的你要做得好,别人做不到的你也要做到;不断超越老板的期望,才能赢得老板或别的老板的信任,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与回报!

(7)关注技术、公司及相关行业的发展

做到对技术、技术发展趋势、团队管理、行业情况与发展趋势等能“吹”能“侃”的地步,这样你就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也是对行业对公司表现态度积极的一个方面。

2.中长期规划时间表(给想升官、想发财的朋友)

中长期规划时间表如图5-1所示。

0-3年内  多干蓝领的工作,多学习多积累技术经验。

3-6年内  多看技术发展趋势方面文章,多交与本职岗位相关的朋友。

6-8年内  多看技术发展趋势与行业发展趋势文章,多交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朋友。

8—10年内
多看管理书籍,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多交与本行业相关的朋友。

10年后

多与产业链的朋友及资本相关的朋友交流。

如果不想操心太多,只想走技术专家路线,请把0-8年的3个阶段继续延续下去。

3.需要树立的几个观念

(1)不是每个工程师都适合做管理的——走技术路线是必然会和走管理路线分开的。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OICE_C9D336F1-1A16-4712-80D4-7C0786C8F70F.0\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图5-1
中长期规划时间表

(2)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市场做销售的——性格、亲和力、知识结构等影响很大。

(3)不是人人都可以开公司做老板的——小老板辛苦程度高,其实还不如高级白领滋润(特别是IC,最适合工程师打工)。

4.螺旋式上升方式修改完善职业之路

大公司与小公司循环,职位与薪水自然跟着循环,职业生涯平台自然也跟着上(能在公司内部上升自然最好了)。

5.1.3
电子人才,你也是IC人才

昨晚与一人才聊,他说:你是做IC咨询的,我是做电子的,不是IC人才!

屡次、屡次、屡次遇到这样的问题——电子人才认为自己不是IC人才,严重郁闷哦。

那么电子人才究竟是不是IC人才呢?

我们不妨先来谈谈IC行业(即集成电路行业)与电子行业的关系。字面上的解释:集成电路当然也是电路,不过集成了而已;搞笑的理由:微电子不就是微小的电子嘛,再微小也是电子,所以IC行业当然也是电子行业;广义来看,IC行业属于电子行业里的细分行业,是从属关系;狭义来讲,IC行业是电子行业的上游,电子行业是IC行业的下游,是上下游关系;严肃地说,在集成电路发展到今天,脱离IC的电子行业应该是不存在的。从电子行业整个产业链来讲,IC行业属于电子行业里的一个上游链环,中游为方案设计行业,下游为生产制造行业。大多数的电子人才处于中下游的方案设计和生产制造链中,即从事应用IC设计和生产。

作为电子人才,即通常的电子工程师(电工)们,不管你们是做电子硬件的,还是做底层嵌入式软件的,其实你们既是电子人才,也是IC人才,而且最好要尽量强调“自己就是IC人才”,理由如下。

1.最牵强却又形象的理由:一块PCBA(焊满元器件的电路板)就是一个宏观的SOC(系统级IC)嘛,只不过这SOC集成度差一点而已,所以,电子人才也是IC人才。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OICE_C9D336F1-1A16-4712-80D4-7C0786C8F70F.0\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图5-2
电子人才也是IC人才的形象比喻

2.做电子工作就是做IC应用,当然电子人才就是IC应用的人才,自然就是IC人才。

3.IC行业是上游产业,技术含量更高更核心,说自己是“IC人才”不是又好听又加价嘛。

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理由,就是电子人才,特别是资深电子人才的职业危机很大,有如下的原因。

(1)电子行业进入门槛比IC低很多,学电子类专业的新人容易进入,电子新人的入行人数远大于IC行业,且电子研发工作上手相对比较快。新人多了并且很快能干活了,资深电工的价值就降低了。

(2)电子企业远远多于IC企业,电子工程师相对数量很大,电子企业选人面很宽。竞争者众,那薪水自然难以高上去。

(3)IC公司越加注重IC应用方案的开发,方案越完善,电子研发的技术要求就越低,资深电子人才用武之地就越少,自身价值就越不明显。

(4)许多电子企业自建有电子工厂,有相当数量的流水线工人,有一个院子里的生产工人作参照,公司老板会始终认为你的薪水好高好高……

(5)电子业受成本压力影响,必然要多使用便宜的新人,多使用成熟的方案,对资深电子工程师的需求当然要减弱。

(6)电子人才在整机里做开发,参考IC公司提供的相对完善的应用方案,修修改改,调试+测试,技术长进有限;在IC公司做方案开发,面对的是一个相对新的IC,因此参照方案少,技术难度大,挑战性高,当然技术提升更加快。

(7)兔子吃的草是粗纤维,狼吃的肉是高蛋白。正如食物链一样,上游IC行业比电子行业技术含量高,人才数量少,更加价值大,IC行业整体薪水自然要高于电子行业许多。

因此,电子人才,也就是IC人才,必须具备向上游IC行业发展的意识。

当然,往上游走,IC公司数目远少于电子公司数目,工作机会相对也会少一些,但目前有丰富经验的IC人才(包括在IC公司做IC方案的IC应用人才)还是远远不够,而且随着IC公司对AE(系统方案开发应用)工作的重视,对AE团队建设力度的加大,仍然还是会有相当多工作机会的,这些工作机会,就是留给具有“向上游发展”意识的传统电子人才的。

1.首先,有个说法:IC公司里,IC设计工程师的数量与做IC系统应用方案的工程师的数量比一般在1:4到1:8左右,模拟的少点,数字的多点,可见需要的电子人才数量不少。

2.其次,电子行业发展创造了这样的机遇:电子产业链的逐渐进化,已经由2005年以前的各环节分工合作(IC公司提供reference design,方案设计公司/代理公司负责产品化和市场推广),演变为IC设计公司提供全套产品化turnkey方案(IC公司提供产品化的方案设计,方案设计公司负责根据不同外壳设计PCB和极少软件的UI)。因此,IC设计公司需要大量电子工程师(软硬件方案设计)做方案开发和客户支持。

3.本土的IC公司,与欧美拼的就是服务,因此方案开发必须要做得更加细化,需要的人才更加多;欧美公司为了降低研发成本和拓宽中国市场,必然增加在中国的工程师数量,首当其冲的就是方案开发与细化的电子人才,毕竟中国做系统开发的电子人才的水平与国外工程师差距远小于做IC设计的国内外差距。

4.贴近生产环节的中下游传统电子人才进IC公司里做IC方案开发与支持拥有更大的优势。传统电子人才经过长期生产实践锻炼,具备相对完整的整机研发经验及配合整机大规模生产的研发经验,具有更强的本土作战能力,这种优势是毕业后直接到上游IC公司做IC方案开发的人才所严重缺乏的。

那么,电子人才怎样才能游到上游,蜕变成IC行业里的IC人才呢?

1.首先,思维决定行动。要有这样的意识,向产业链上游发展,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而不是在茫茫同类中苦苦挣扎,越来越失去技术含量。

2.其次,对技术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学习,知识面也要宽一点,要喜欢去收集学习新的技术、新的应用方案,要了解一个应用的竞争同类,要了解成本概念,要更贴近生产概念。

3.再次,学习英语,如果进欧美IC企业的话,其应用电子(AE)工程师薪水要高于中下游电子行业许多。

4.机会是自己创造的。比如,与到你公司来做IC推广的销售或者FAE保持好关系,他们会带给你许多意外的机会。可不要因为你是客户而对他们不理不睬或者故意刁难哦!

5.找工作时候,有意识地抬头向上游看,投递IC公司的招聘职位,别局限于传统电子公司的职位。

6.最后,找专业的IC电子猎头公司,备份简历给他们,与他们多联系,自然会增加许多机会。专业的IC猎头,IC应用岗位相对比较多,适合电子人才选择;而猎头的习惯是有好机会时先想到自己熟悉的人才朋友,然后到公司简历库里查,找不到后再到外面去搜寻。

当然,如果想创业,往IC行业走不是特别好的事,因为IC创业的技术门槛与资金门槛远高于一般电子行业。但如果想薪水高点,想走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那还是选择进入IC行业好。

综上所述,电子人才们,请对自己说:我们就是IC人才!

5.1.4
IC公司创业成功经验——尽量少犯错误

今日与一参与IC创业并成功的朋友喝咖啡,请教一些创业成功经验。由于该公司比较低调,朋友再三叮嘱不要张扬,因此经验总结写得较简单,也没举事例。见谅!

喝完咖啡回到办公室,心情很沉重!成功的IC公司的秘诀居然如此简单:就是尽量少犯错误!道理谁都懂,但好像10年来不断有IC创业公司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而且这样那样的错误,仍然在许多IC创业公司中继续出现!以下为典型错误和纠正办法。

1.合伙人能力互补,相互团结信任,各自发挥各自的擅长,不独裁不抢权不干涉对方业务,尊重伙伴的专业性。而太多的IC创业公司,老大老二老三职责不明,能力经验重合,斗来斗去,最后分家或离开,导致企业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或失败;或老大不放权,或偏要去做去管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2.给员工高过市场的薪水“安其家”,给员工真心的尊重关怀“宁其心”,给员工实在的信任“授其权激其志”。见过拿计算器精确计算IC工程师薪水到百位的,听说过“IC工程师也就是给钱干活交换而已”的,也见过事必躬亲让IC工程师成为木偶的,还有IC工程师上班打卡迟到扣钱的,还有许多许多不正常的现象。

3.市场!市场!市场!IC创业公司CEO由商业意识市场意识强的人担当,以市场需求来主导公司发展,并且作为公司产品定义的唯一标准。产品研发的紧急程度必须市场说了算,一般的IC设计工程师也跑市场,去理解客户的需求,带着客户需求再回公司做产品。只有真正重视市场,重视客户需求,产品定义才会真正准确。

4.时间!时间!时间!IC创业企业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大船求平稳,小船只有快,出产品一定要快!快1天,客户器件选型定下来合同订好,就跑赢一局领先一步。后来者能让客户撕毁合同重新选型?因此,团队执行力很关键,团队合作很关键,好的PM很关键。一步领先,处处领先!

5.加班!加班!加班!IC设计分得越细,参与的人越多,理论上似乎缩短了时间,但实际上设计风格思路习惯水平差异等导致隐患增多,IC产品质量风险更大。debug的时间越多,只有不断delay,delay!所以只有用尽量少的精兵一气呵成,IC人才就得加班。IC创业就是战争,抢时间就得如此!

6.流片不拼车,花钱买时间。IC创业企业,样片的流片一般习惯MPW,这样省钱。但要凑到几个相同工艺的项目,得等。如同拼车一样,车不坐满司机不开,只有干等空耗时间。该公司一颗芯片设计完成后就立刻流片,不玩MPW,钱花多了但时间省了。IC创业除非实在钱紧,不然此钱花来买时间,值。

7.做干净芯片,别坑了小白鼠。IC创业公司没品牌,有客户愿意做小白鼠,试用给design in的机会千万要珍惜。IC创业,研发流程不规范质量体系不完整,因此在给客户前,一定要尽可能充分测试,有十足把握再送给客户。这时候抢时间不是第一,充分测试验证才是第一。否则,第一炮不响,小白鼠全吓跑了!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OICE_C9D336F1-1A16-4712-80D4-7C0786C8F70F.0\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gif

(图片来源:google)

图5-3
小白鼠的形象

8.先定位中低端客户,别就想着吃“苹果”!中国IC创业企业,别说你技术牛能做好东西,就算做出来,“苹果”也不睬你!华为也不睬你!你只有先让三线客户认可了,才有服务二线客户的机会;二线客户认可了才有接触一线客户的机会。饭要一口一口吃,当然,除非你有关系做中国特殊市场,呵呵。

9.先定位低端产品,别想着Intel与20纳米的事!IC创业企业,不管设计者曾经在国外什么大厂设计过啥大牛级的芯片,也别做太大太复杂和技术指标要求太高的芯片。创业是生意,不是搞尖端科研,不是挑战自己的技术极限!第一颗芯片如果失败,对员工对核心团队对VC,都是巨大打击!做事,先易后难吧。

10.急客户今天之所急,替客户急客户明天之所急!中国IC创业公司人手一般都很紧,但如果客户遇到问题,FAE/AE甚至IC设计者必须立刻冲过去解决,别学许多欧美IC公司的那种大爷作风!同时,还得时刻想着客户的整机明天怎样发展会更好,客户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以此作为改良或定义新IC的基础。赢得客户心!

关于中国IC创业公司的成功经验,上面总结的10点,都是很容易懂且大家都知道的。那位参与国内IC创业并且成功的朋友还聊了许多,都是很细节的,也不好一一描述。其实这些所谓的成功经验,大家都懂,可是有几家能真正理解、真正执行并长期坚决地执行下去呢?

5.2
资深工程师职业规划经验分享
5.2.1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年轻时跟人聊到生命的意义,总爱用华丽的辞藻和貌似深奥的语言修饰。上班后,在工作中才似乎渐渐懂得所谓“生命的意义”,就是要让自己“对这个社会产生些价值”。

我的家庭教育属于放养式,成绩可以,所以个人喜好也不受约束,如国际象棋、围棋、素描、国画等,都如猴子掰玉米掰几根,但最终也没有学出所以然来。或许有人觉得这是半途而废,也或许觉得有一两样学而精的爱好能增添与别人的谈资;我觉得,尝试各种乐趣本身就是获得的过程。与其使爱好变成负担,整日汲汲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如安安静静享受初识的快乐。

这个社会,很多热心人时刻督促你向上,这些鼓励总是贴上“对社会有益”的标签,与物化的指标连在一起。当你所做与这个指标偏离时,便不免会有“不务正业”之类的微词。我童年有过很多职业上的憧憬和比较,但最终选择了电子工程师。因为不需要完全看人脸色,也不需要把时间都用在纯粹的与人周旋上。或许,自己的所得确实不如金融等行业多,但当自己的产出,确确实实慢慢地推进这个社会发展时,总能对自己的职业所不可避免的枯燥与寂寞生出一点宽慰来。或者俗气地说,觉得自己的工资花得更踏实了。

人很难遇到完全满意的工作,也很少有把兴趣变成工作并让自己的爱好有所产出的。一般来说,工作的最低期望就是养家糊口,所以对多数人而言工作像“鸡肋”。作为电子工程师,遇到工期紧张会连夜加班,遇到棘手的技术问题会一筹莫展,遇到难缠的客户会愤而无奈。但当项目中的问题迎刃而解并受到客户赞赏时,也能感觉到一丝成就感吧。这时,工作就升华为事业了。

做模拟电路电子工程师七年了,经历过拿到第一个offer的喜悦,品尝过第一个项目完成的成就感,体验过升职的激动,也有在日本几个月天天奋战深夜的煎熬。看过许多人的来来去去,自己一直坚持这份职业的动力,除了那渐涨的工资,还有“总想改变什么”的想法。

相信自己的所做会对社会有所益处,才坚持努力至今。做好事,不是因为能对你有益去做,而是因为相信这样做是对的才做。作为电子工程师,相信自己的工作能对大家的生活确确实实产生一些好的变化,这样,工作最终会蜕变成咱们的事业。(作者:Fred)

5.2.2
从困惑到坚定

—坚持走技术路线的后端工程师的IC 11

我在农村长大,1998年进入某“211”大学学习应用物理学,因为喜欢电子,大三选方向毅然放弃大热的光纤方向选了微电子。2002年毕业后,偶然在招聘会上碰到一家愿意招本科生的芯片设计公司,从此踏入芯片设计业。11年来不断地变换工作,寻找安定的理由。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OICE_C9D336F1-1A16-4712-80D4-7C0786C8F70F.0\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8.jpg

图5-4
2005年在张江艺术公园

第一家公司从事MP3/DVD音视频ASIC开发,中型设计公司,总部珠海。进去前招聘经理建议我看一些电路设计方面的书,满心欢喜地以为可以进入自己喜欢的电路设计领域,结果被分配做数字电路的自动布局布线。当时挺不情愿,但听说这方面人很缺,且了解到数字布局布线虽说也是版图设计,但跟自己理解的定制版图不一样之后,慢慢有了些兴趣,正式开始学习布局布线。

刚开始的一个月,入门师傅给了一些工具的使用手册让我自己去看,一知半解地啃文档,在完成一个工具范例之后,慢慢领悟到自动布局布线“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数据准备、floorplan、placement、cts、ppo、routing、LVS/DRC、STA、conformal,花了将近半年,总算把后端的流程串了一遍,开始能做项目了。

机缘巧合,在那一年Synopsys收购Avanti之后的新产品Astro刚刚出来,公司很快就用上了,我们在硅谷的头是个“技术热”,新工具出来不久往往都会被他采用,正好趁热打铁,我把这个工具的流程也“吃”了下来,甚至带我的人了解得还不如我多。因为本身的兴趣和学校较好的基础,不到一年掌握了后端设计的基础知识,直接经理对我也挺满意,第一年下来给我加了20%的薪水。

慢慢地我也参与到一些项目中,还利用跟前端综合的交流机会,学习了些前端设计的知识。可惜好景不长,在独立做完一个CPU的block后,台湾地区的老板将公司卖给了一家当时比较知名但在走下坡路的台资企业,以前公司所有后端的人要么转前端留下,要么“n+1”走人。不想放弃一年多的学习成果只得离开,本可以投靠隔壁主攻音频后来纳斯达克上市的A公司,但内心向往上海,小犹豫了一下在拿到补偿金的第二天就跟师弟赶赴上海,结束了一年半的海滨之城的打工生活。

关于是否来上海,我以前的主管的建议是“没有tapeout经验,在上海估计很难有公司会给P&R的机会”,于是心理也没多少期待了,和师弟一家一家上门投简历(现在都觉得很愧疚:我比师弟多一年经验,跟他一起去投简历,很明显我会抢走本属于他的机会)。很意外的是一个星期内我就得到某library设计公司一份library QA的offer,工资跟以前差不多。这是家成立了三年的library设计公司,曾经在业界新闻上看到它给SMIC设计的0.18 um STD/IO library成功通过测试,很庆幸能进入到当时差不多50人左右的公司。

我做的library QA就是用P&R工具验证library的quality,用Apollo和SE分别做工具QA,其实那时候这家公司已经开始应客户的需求提供一些后端P&R的service,只是因为我资历太浅,VP没直接给我P&R的工作机会。待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基础并不在当时做P&R的那几个人之下,开始寻找P&R工作的机会。

三个月试用期结束并转正的时候,VP给我加了点薪水并找我谈话,我表示不给我P&R的机会我会离开,也许是正好P&R部门也特别需要人,所以老板勉强答应,还鼓励了我。在试验性地让我做了一个usb digital block之后,终于让我转到P&R部门,我的tapeout经验也开始累加了,一个两个三个……带着浓烈的工作兴趣投入工作,我的自信心也在膨胀。公司也发展得很快,2005年老板收购了另外一家设计服务公司,并买了另外一家企业的IP。那时业界很多公司都在做.13um/90nm的项目,而我还是一直在做.18。看到公司膨胀得很快而自己技术上开始没有很明显的进步时,我想也许应该出去积累更先进工艺的项目经验了。

2005年底,某知名美资企业N公司开始在上海组建设计部门,经猎头介绍,几轮面试之后终于进入这家真正意义上的美资企业,加入了所谓“世界最大数字逻辑芯片”的设计队伍,第一次领略了大公司怎样利用脚本(script)来管理整个流程,优化项目执行效率;再深入了解到大型芯片是怎样一步步地被划分成小模块一个个来解决,最后再拼到一起做验证。一年半之后,带着两款产品的模块设计经验,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公司更适合我了,这样的大公司,methodology团队在总部,国内这边几年内估计也都是做执行,只做block后者顶层的某部分,技术上没办法有很好的成长,我下定决心离开,即使只待了一年多。

2007年年中行业形势还是挺火的,很多公司都在做音视频,数码相框、机顶盒、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好多的SOC设计公司都在招人做后端。不过很多公司风险也是挺大的,特别是移动电视,热得快去得也快。当时最想去的是Synopsys,我自觉对工具的熟悉程度不亚于他们的资深AE,面试下来朋友给我的信息是技术上肯定没问题,但是他们没给我offer,还是跟这家公司无缘,后来接受另外一家有些没落的美资芯片设计公司上海分公司的offer,做新成立的后端设计部门的staff engineer,工资待遇提高很多。

2007年6月来到这家公司以后,跟着直接上司开始整理后端流程,项目开始后发现这边的项目基本上是在以前的项目上做些改进,来自美国的methodology VP要我们完全follow以前项目的所有设计,包括版图和设计流程,PR工具由之前manager跟我说的Synopsys的工具换成magma,后端主要设计工作转到另外一个熟悉magma的STA工程师那边。我开始有些急躁,加上当时公司的状况不是很好,自己觉得待在这样的公司估计又是浪费时间,我又开始寻找其他公司的机会。我首先将目光投入到另外一家EDA公司Cadence的后端设计部门,几轮技术面试下来感觉还挺好的,因为是朋友推荐,对方技术层面其实对我还是挺满意的,可是因为前面跳槽太多,对方HR担心我会不稳定将我拒了。

失落之下我在2008年1月回到了之前的那家service公司,前面那家公司被某著名企业合并,虽然离开两年,V公司的环境还是我熟悉的,省了些适应新环境的时间。也许是坏运到头,第二次回来我终于在事业上有了转机:后端新领导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去整理65nm以下工艺的流程,并应公司战略需要开始当时热门的65nm项目。2008年花了半年时间建完flow,开始了我第一个独立的65nm项目,成功交付并通过测试。经济危机下service公司展示了自己稳定性的一面,很多公司裁员而这边状况却还不错,项目不少反增。

2009年国内H公司需要onsite工程师去做他们的网络产品,考虑到自己还没有hierarchical项目的经验,我争取到这次机会。到H公司之后发现晚我几届的校友在那边已经挑起大梁,且技术在我之上,有些感慨,在他的帮忙下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hierarchical的项目,后端设计经历在技术上终于完善了。2010年下半年公司承接的一款AP芯片后端设计开始,带着几个人努力攻关,终于在第二年元旦将项目交付。客户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分到“第一代山寨平板电脑”市场的一杯羹,可惜因为IP选择策略性的失误,产品未能很快上市,客户几乎失去了市场,看着那么好的机会擦肩而过特别惋惜,也体会到做好产品哪方面的技术都不能缺。

本来我不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做项目喜欢埋着头自己干。当时在manager的培养下,我开始带起了项目,并且在项目的实施中,慢慢注意到协调团队每个人的进度,在沟通方面慢慢地也有了些自信。正好这时候有朋友在组建团队,力邀我去领导团队,我有些犹豫,技术上确实快到瓶颈,难道真的只有做管理才有更好的发展?犹豫再三我决定在本公司谋求管理机会,VP答应给我机会,在工作九年后的2011年,我开始第一次管理尝试。

从做管理开始,我内心还是不断怀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确的选择,本来有直接上司的帮助,我还是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技术上,可不久后他的调走让我被动起来。我喜欢的是技术性的管理,希望集中精力在自己比较擅长的复杂项目上,不喜欢分很多精力在管理上。前面在做客户项目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技术上还有个很大的缺陷:对客户的需求关注太少。我做的其实是实现,根本谈不上设计,要有更好的技术发展,离开service公司是我唯一的选择。

2012年的AP市场可谓一片火热,RK/AMLOGIC/ALLwin/Spectrum等,随着工艺越来越先进,芯片复杂度越来越高,原先一两个人的后端设计现在需要至少五六人的团队来做,后端设计周期也从以前的一两个月到4个月以上,要抢占市场,后端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为在service公司待了太久,加上平常不怎么关注业界具体产品的实现,我向朋友寻求建议,七月份投靠了朋友那边,做回staff engineer,期望能理清自己的思路,也希望能早点让自己安分下来。

一路走来,遗憾不少,期待还是很多。

前面跳槽很多,做选择的时候有些急躁,大部分时间都没等到最想去的公司给机会,也许更多的是需要耐心吧。另外,做技术不是单打独斗,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什么都自己学就太慢了,大家一起学更快。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一群人走。做技术需要持续战斗力。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OICE_C9D336F1-1A16-4712-80D4-7C0786C8F70F.0\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0.jpg

图5-5
20
12年在川藏线米拉山口

个人的成长路径不同,坚持走对的路,走过了就不要后悔,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自己,只要努力肯定会有收获的。感觉中国IC现在才刚刚开始,前面十多年的耕耘,有些人的能力慢慢积累起来,但战斗力太分散,期待着行业的一次洗牌,能整合优势资源,好好做出点东西。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OICE_C9D336F1-1A16-4712-80D4-7C0786C8F70F.0\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1.gif

KT咨询顾问评价:作为一位工作了11年的工程师,他从最初自己并不是很满意的工作做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一直不断地努力着,为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辗转于几大公司,努力丰富自己的设计经验。希望他能为中国IC业贡献更多力量,也期待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一起为“中国芯”奋斗!


5.2.3
做个好品性的工程师

作者邹桐,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在数字电视行业从业近十年,从系统到标准及IC芯片都有涉足,现任北京中天联科公司应用工程硬件经理,对消费类电子的系统设计有独特心得和品味,典型的爱好广泛、才思敏捷、口齿伶俐的“技术宅”。看完此文仍有疑问,或有不喷难以痛快的,都欢迎到新浪微博或者微信efeshine上门“寻仇”或喝彩!

之所以写为“品性”而非“品行”,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行为通常决定于“品格”,所以“品行”其实是一件事,而品性中的品格和性情却属于两个不同维度。你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老人没座位,此刻你内心激荡起尊老爱幼的情怀,默念起自小到大受过的思想教育,在那瞬间果断无犹豫决定让座并付诸实施,这是品格;而你待老人坐下后是继续友好地与老人家拉家常,还是羞涩或故作羞涩站到一边去默默享受内心的自我崇拜,这是性情。两者都是经过岁月成长打磨出的痕迹,且还会不断延续到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去,不是不可改变,只不过比较难,需要多付出些真心实意的努力而已。

而把品格和性情有趣地分为四个象限后(如图5-6所示),来对比不同品性所主导的思考和行为,能得到颇为有趣的结论,这就是他们各自通常的处事思路。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OICE_C9D336F1-1A16-4712-80D4-7C0786C8F70F.0\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3.jpg

图5-6
品格和性情的四个象限

1.左下象限,他们基于自己的理解处理事情,且为达成目的通常不择手段。他们在短期容易获利,可长远来看,只顾及个人利益的方式方法,终将被小伙伴们所抛弃。

2.右下象限,他们性情洒脱些,合群些,善交流些,但通常容易被利益所诱,尝试寻找捷径啊后门啊潜规则啊,他那些非常规行为,久之会变成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而让失去安全感的自己,惶惶不可终日。

3.左上象限,他们正直、他们闷骚、他们执著、他们无视困境勇往直前,常常高呼着“我要用120%的努力来换取成功”之类的口号来不断给自己打气加油。我始终坚信,他们终将获取属于自己的成功。正如网上曝出十多年前杭州电视台故意雇几个大汉假装偷井盖,在记者躲暗处拍摄的几十分钟内,过往不少人,但只有一个骑着自行车的瘦弱男人停下车,大声呵斥试图制止这种不法行径。他的正直勇敢不仅在当时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这优秀品性也在未来带给他更多回报。他,就是当年刚开始创业骑自行车吃泡面,甚至在往后好几年都没什么知名度的马云。举这例子并非说马云属于此类,只是告诉大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虽然我毫不质疑这象限的成功潜质,但他们的性价比实在有限,对于这个象限的常人,他们通常用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去达成七八十分的成功。

4.右上象限,这是距离成功最近的区间,他们开放且有合作的心态,他们诚实正直,能够理解对方的难处,互相帮助,最终共赢,这种成功才可持久,可发展,可预期,而且他们的成功往往同时带动了更多人的共同成功,大家好不才是真的好么?

生搬硬套这理论,是要表述对于品性而言,最核心的两个因素其实是:正直诚实的品格、开放积极的性情。正直诚实使人可信可靠,开放思维让人不拘泥固有旧路,合作共赢,而积极心态教人克服困难,逆境崛起。我们通常告诉自己前途光明,这是理想;你需要付出努力,不断从困难中爬起,不能赖着不走也不能回头,同时还尝试坚持住自己本来的面貌,这是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正直诚实是做人行事之本,就和通信里的载波,电学里的直流偏置的重要性一样,如果它偏了,最后大多得到令人错愕的结果。十多年前,我从遍布奥赛达人和高考学霸的湖北赛区奋勇杀出,杀进北航电子工程系。我大学前期醉心于社团活动,后期痴迷于游戏世界,所以学业成绩十分不好,学术成就完全没有。但我直到今天仍可以摸着良心说,当年即使明知不会,承担着补考重修的后果,也从没有在任何开闭卷考试中作弊。这个风格一直延续到了我多年后的工作中,不夸大利好,不隐瞒问题,诚实对待每个人,自然他们也都会觉得你可信可靠,无形中很多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就变得容易不少,需知信息的有效交换沟通一直是人和人交往的重点和难点。你的好口碑则会让你不断从中受益,无论意料之中的或是意料之外的。

在我们电子工程师的职业生涯中,与供应商和客户打交道毫无疑问是一项长期持续且不轻松的工作。与供应商的沟通中,有些工程师通常的做法会是放大已有的实际预期,从而期望获得供应商的重视和有效支持。殊不知此种方式如同兴奋剂,扎一针后药效迅速消散,等供应商明白你的策略后,便再难相互信任;双方各自隔着墙埂交谈,要么供应商保守没备足货而供应不上,要么被虚高的预期引诱得多备了货,占用大量资金苦不堪言。何不诚实坦荡,让双方都少费这些功夫,生意不是只做一次,人也是要做一辈子,所以,目光放长远些好,实事求是些好。供应商也都能够理解,客户都是需要慢慢扶持慢慢培养的,哪有一上来就有天文数字的出货。所以,你以诚恳待人,人便以诚恳待你。

从我近两年面试的五六十位工程师候选人看来,简历往往夸大其词,一旦被戳破还百般狡辩进行各种抵赖的,通常被直接划掉。因为与这样的人难以产生互信的合作氛围,相互之间永不会产生紧密的依靠感。而勇敢诚实地对自己的能力缺陷说“不会”的候选人,会更容易赢得优秀面试官的尊重和理解。面试尤其是技术面本来就是先谈广度再挖深度,一直问到你不会为止,看你知识体系及思路方法。“没人会什么都懂”这是事实,真实客观地表达是对企业和自己负最大责任的方式。开放积极的心态,意味着愿意和敢于接受意见建议(无论这些是对或错);意味着愿意与他人交换自己的真实想法;意味着困难之中不轻言放弃,寻求帮助,努力进取。

我们在工作中都会听到许多建议和意见,怎么对待这些好听或难听的建议,实在是一个大问题。在我职业生涯的最初期,我十分害怕别人对我质问,哪怕只是正常的疑问。那个阶段,我缺乏自信,对自己做的东西总不够放心,所以一旦别人有疑问,立刻会不由自主地臆断到是自己的错误。后来随着能力的增长,心智的成熟,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反而更乐意看到别人对我提问题。他人对你提问题后结果有二:一是对他人意见经过思考辨别后发现别人说得对,那自己既在学问上有了精进,又不经意间博得“谦虚好学”的美名,并让人更乐于与你讨论,何乐不为?二是对方提得并不恰当,经过双方讨论或思考,双方各自又都有收获。所以,何惧他人拍砖,该忧的是他人不肯拍砖。在此过程中,我逐渐从不自信到自信,从害怕别人提问题到喜欢别人提问题,这是一个不断反馈,自我循环然后提高的过程。

年轻的工程师们,你们在留意你们老板高呼振奋人心的口号,大声表扬兴奋嘉奖的同时,可曾也留意过遇到问题时或日常他们提出的各个问题么?问题背后隐藏的通常是一个或多个想法。从一个人的问题,就能回溯他的思路。老板问,表明他想知道,或有担忧。如果我们也进一步想想他在事实看起来很清楚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想知道部分细节,又为什么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刻还有担忧,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老板的问题,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

“听别人问,自己有想法,会提问,敢提问”是工程师自我修炼的一项重要内功。问问题无疑是能够较快获取知识,提高自己能力的方式,所以要克服心理障碍,敢问。自然我们自己问问题也跟读书一样,要怀揣着初步的思考,不然问不出什么有价值的答案来,这是会问。所谓的问,不一定是问别人,同样可以问自己,看自己哪里能做些改变从而更优秀。

说到这里,我就有个身边的例子:同事C在实验室搭了一套环境跑长期测试。第二天同事D临时需要用根线缆,看到C前一天搭好的仪器上有他正需要的,在没有看到明确占用标识的情况下,他拿走了这根线缆。于是,C的测试被迫中断,他不禁很窝火地抱怨说D怎么随便拆仪器上的线缆。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件小事,D固然在没有清楚判断是否有占用的情况下拆卸线缆不对,但对于C来说,也应该自省:为什么自己没有明确标示出仪器占用,把希望完全寄托于一个“严谨小心的高素质好耐心”同事身上,而不是放在自己身上。当他问完自己这个问题,自然会在下一次同类事情上留意小心,加上标示,正常情况下他的环境都不会再被随意破坏了。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提高自己,还是要求或改变别人,作为一个心态积极的人,提高自己去适应环境,无疑才是正途。我们自己的成功,才会尽可能少地依赖于外界不确定的因素。

困难对于一个从事电子工程行业的人来说,是家常便饭。多的是稀奇古怪的疑难杂症,如果把电路系统故障按类别分科室,恐怕比三甲医院的只多不少。有些困难我们力所能及,有些困难则让我们绝望到质疑起“生活是否真的美好”这个命题。作为在数字电视行业有近十年经验的老兵,我得说,每次困难都像是一场战役,有人退缩,有人倒下,有人前行,那些被自己或他人从绝望中拯救出来的瞬间,哪怕是北京爆表的雾霾天也会觉得空气甘甜。跨越过这些困难,你自然就从一个新兵变成一个老兵,经验信心不断积累,会帮助你跨越更多的未来和未知的困难。相信你的战友,不要轻易认输,每迈过一个困难,就成长一次。我们为了一个问题有过熬通宵的困苦,有过黔驴技穷的焦躁,但真正解决难题后所有的疲劳立刻一扫而空,这种跨越能给你带来的自信和成就感是无法取代的,是独一无二的。如果缺失这般经历,作为一个电子工程师是遗憾的。所以,尝试着给自己“找点麻烦”吧。

那么讲到这里,想跟大家分享的差不多了,但秉承着一贯要求自己超出客户预期的行事风格,我决定买一送一,从上面的困境,引申开聊聊“失恋”。

对于年轻的工程师们来说,失恋几乎也伴随着大多数人的成长,有人一蹶不振,有人愤愤不平,有人怀故念旧,有人拥抱明天。严重的失恋反应不仅改变着你的情感生活,甚至会恍惚你的精神状态,让你对包括工作事业在内而除了旧情人之外的一切人或物不闻不问。所以,如何应对好失恋,是我最后想八卦的一个话题,当意识到“最后这部分恐怕会成为本文对年轻工程师们最有价值的部分”这个客观事实时,我有些忐忑,但也还算欣慰,让这篇品性学说变为伪情感课堂……但作为一个能忍受我行文风格到此的读者,你大可放心摸着自己良心说:“我值得拥有”。

首先,我们要冷静客观地认识到,这个世界,并没有谁和谁非要在一起不可的,郭靖黄蓉不是,王菲李亚鹏不是,格里高利派克和奥黛丽·赫本也不是。你离了谁,谁离了你,明天依然来临。所以,若无法挽留,就痛快放手,“长痛不如短痛”。这,是理论基础。

通常刚失恋的反应是,时钟走得慢,心空空的,急切想要找人说话来填补这空白。那就找一两个知心朋友陪你聊天,自己待着会难受。这期间脑子冒出的任何奇异癫狂冲动,无论此刻多想去做,请相信我,别急着做任何事或决定,等过两天冷静下来再重新考虑,那时甚至会嘲笑自己前两天那想法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上述的白痴期因人而异,短则两三天,长则一两月。待人体机能意识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我们需要给自己另外找点事做,来填补心里空出的那块区域。时间是万能的良药,除非你不想服,否则,多深的毒,都能解掉。

最后的建议是不要试图立刻谈一段新恋爱来掩盖心头的哀怨,大多数人此时的状态还不对,对自己和对方都不够负责任,等到自己觉得调整好了再考虑其他吧。想想自己已经等了这么些年,又何必在乎多等一两年呢?

时光终会将你想要的带到你身边,到那时,张开双臂迎接它便是了。

祝各位事业顺利,感情和睦,生活幸福。

5.2.4
我在半导体行业的十年

从工程师到猎头的工作转换历程的分享

2003年毕业至今,已在半导体业工作了10年,从最基础的设备工程师起步,转做销售,再转到半导体专业猎头,一路走来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总结了一些教训。最近,应朋友之邀,把自己在各个阶段工作岗位上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你们在平时工作以及职业规划上有一些帮助。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OICE_C9D336F1-1A16-4712-80D4-7C0786C8F70F.0\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5.jpg

图5-7
半导体业的产品

我学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2003年毕业那会半导体业刚刚在国内兴起,但是刚出校门的我对于这个行业一无所知,随便在人才市场找了一家台资的公司投简历,然后就通过面试,一切都很顺利。回想那时,刚出校门的我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工作,根本没有任何职业规划,对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以后怎么发展,完全没想过。所以,建议大家在学校的时候,多了解一下自己学的专业以及未来能从事什么行业,再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初步给自己制订一个工作规划,然后再有目的性地找工作。

我进的是台资半导体测试厂,作为设备工程师,主要负责测试设备的维护。因为工厂刚刚进入大陆,我算是第一批员工,相对而言机会比较多,在2年多的时间里,我经历了新人培训,正式开始工作轮班(开始建厂很忙,是12小时上六天休息一天,后来转换到上二休二),再到长日班的资深工程师,再到team leader负责一个区域的设备。通过2年多的努力工作(连续2年的部门绩效都唯一的A+),做到了teamleader,是当时工厂大陆员工第一个做到管理岗位的。在这段时间,我从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接触到半导体行业,开始了解和熟悉半导体行业,并且对于整个行业和技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总结日常的设备修理方法,我建立了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并据此去分析解决问题。

有了2年多的工作经历之后,我给自己规划了两条路:一是继续做设备工程师,然后转做管理,但是因为半导体代工行业外企居多,所以决定了不可能升到很高level,最多做到部门经理或更低;还有一条路是因为我的性格比较外向,希望能到设备供应商做一些设备和材料方面的销售工作。最终,新CEO想开发国内客户,内部招聘一个销售,只有我一个人去应聘,所以很幸运转了销售。

公司没有专门的销售,也没有任何规划,我就一个人开始了解半导体市场,找客户。所幸,我们公司在业内还是很专业的,而当时大陆半导体设计公司还大多刚刚起步。1年多里我接触了很多现在很不错的公司,也接触了很多海归和国内资深的半导体创业者,扩宽了眼界,也扩大了人脉和圈子。但是因为我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销售培训,也没有专业的销售带着我做,工作开展得比较艰难和缓慢,同时公司那段时间高层的政治斗争很厉害。

于是,我换到一家外资半导体封装测试厂做销售。(当时还有个机会,就是晶方半导体,那个时候晶方刚刚起步,我若去做销售,也是挂在一个以色列人的制造副总下面,没有专门的人带,所以就没有去。不过现在想来,以现在晶方的发展,CMOS摄像头产品的发展势头看来,我如果选择了晶方,到现在也许是另外的职业道路了。)

新老板是马来西亚华人,在这家公司工作了20多年,从生产做到亚洲区销售总监。我在这2年里跟他学了很多销售技巧和方法,也养成一些好的工作习惯(被要求的,他要求比较高),同时也了解了封装的工艺流程。因为公司在先进封装的技术上当时算是世界前列的,所以有很多国内的客户要来合作,我们也支持了很多国内的客户,并且成功地引进了国内的客户量产。

2008年6月,我跳槽去了附近城市的大型国企的封测代工厂(猎头推荐的)。当时离开有两个原因,最主要因为个人问题,需要在那里安家结婚,还有是觉得外企的归属感没有国企强,我还是希望多做一些国内公司的销售,多接触一些半导体本土公司(但是后来事实证明,我的想法还是有偏差的)。

加入新公司,我由原来的负责中国区,变成了只负责华东区,但产品的品种比之前多很多。国企的氛围相对安逸,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困难,最大的问题是公司对销售的专业性认识不够,觉得只要能说会道,善于沟通的人都可以做销售(这其实是很多国企或本土企业的通病,重技术,轻销售)。在公司4年多,我渐渐由一个销售变成了一个客服,每天忙于客户与工厂之间的沟通协调,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每周都有很多的报告和会议,而销售最重要的工作——新业务的拓展却一直没有进展,时间长了,我也渐渐地被公司的风格同化了。

于是,在这家公司干了3年后,我开始思考并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经过这几年的经历,我已经不再想做工厂类的销售了。所以,当时给自己规划了两个方向:一个是找一家半导体设计公司做营运,能够很好地利用之前工作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可以很轻松地完成转型,并且已经有很多业内的朋友都是这样转换的;另一个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工作,做猎头,而且是半导体行业的猎头,因为之前这么多年积累的人脉也容易帮我转型成功。(我从2008年左右开始接触猎头,交了一些猎头的朋友,我也对这个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与猎头业内的朋友几次详谈,综合考虑,觉得这样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是我喜欢的,并且希望能够成为终身的职业。)

考虑半年左右后,我也经过多次面试和广泛的了解后,在2013年9月正式转行为半导体行业猎头。对于这次转行,身边的朋友都会诧异,觉得跨度大,而我因为之前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对于这样转变的困难,还是有充分准备的。我打算用3年左右来判定自己的转行成功与否。目前,我还在路上,正在努力……

以上,是我这10年的工作经历,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参考。

5.2.5
从“芯”开始,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追逐梦想

春去秋来,眨眼间我已在模拟IC设计行业工作十多年了。今天静下心来写一些职场经历、感悟和心路历程,希望能给模拟设计的后来者一些参考。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OICE_C9D336F1-1A16-4712-80D4-7C0786C8F70F.0\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7.jpg

图5-8
努力追逐梦想的情景

我的家乡在长江边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考入清华,梦想和学习的都是物理方向。大二学微机原理时第一次接触芯片,在实验室做Z80单板机的上机实验,老师说那个很小的芯片要上百元人民币,一些用于军工或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小小芯片值成千上万元时,我大为震撼,第一印象是“小但是非常贵”。

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出国留学大潮中,我来了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度大学。当时美国的信息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计算机专业非常吃香,许多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得到了大把的工作offer,很多朋友都转行到了计算机专业,甚至导师也鼓励学生修一些计算机的课程,以便将来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第一次与IC接触的神秘印象让我没怎么犹豫,选了“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作为辅修方向,凭着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学习了半导体器件原理、数字电路设计、模拟电路设计等几门课程。也许从那时算起,我就选择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吧。

然而2001年“911”之后,互联网和计算机业泡沫破裂使美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大批公司的倒闭加上大量的失业人员导致就业市场非常萧条,很多美国的本地学生都很难找到工作,更别说我们这些需要公司赞助工作签证的外国学生了。当时即将毕业的我,只能一边积极找工作(在网上发简历、参加学校的各种招聘会、联系以前找到工作的同学朋友寻求内部推荐等),一边准备毕业设计完成学业。与此同时,我还坚持每天抽时间看书,当时美国科技领域的大公司几乎只有模拟电路设计还招人,而当时美国高校里最流行的就是两本模拟设计方面的“圣经”:一本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ul Gray的《Analysis and Design of AnalogIntegrated Circuits》,还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Behzad Razavi的《Design of Analog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我不仅把这两本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还把每章节后面的练习题也做了一遍。

那段时间,我第一次感到什么叫“绝望”:一方面导师和系里都催着毕业,助研金也没了;另一方面,找工作一直没有任何消息和进展。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放弃希望,在等待中积极准备。后来,通过以前朋友的内部推荐得到个电话面试机会,我正确回答了全部技术面试题,拿到了现场面试机会,最后凭积极的态度和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在没有任何流片经验的情况下,拿到南加州某大公司offer,从此正式开始了模拟设计职场生涯。

在第一家公司里待了将近五年,不仅对半导体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拿到绿卡,而且通过完成许多项目的设计,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模拟设计水平,丰富了自己的设计经验。更重要的是结识了不少同行朋友,学到了很多东西甚至是精神财富:公司里分配给我的专业导师(Mentor)是一位有着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伊朗人,他的师弟就是大名鼎鼎的模拟大牛BehzadRazavi,他不仅教会了我根据工艺参数和设计指标选择电路的架构(topology),并通过手算估计出电路模块的bandwidth、offset、currentconsumption、layout area等各种参数;还教会我很多电路设计和分析方面的诀窍,更重要的是从他那里学会了电源管理芯片的系统设计方法。

另外,我的第一个经理是参加过“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后来毕业于MIT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退伍士兵,我一直认为只有绝顶聪明自信和勇敢的人才能在真正的战场上活着回来。他不仅在模拟电路设计方面给了我很多指导,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失败挫折并重建自信:在他的指点下,我学会了健身、搏击和各种野外生存,成为了一名肌肉男;在他的鼓励下,我通过艰苦的训练在四个小时内跑完了人生第一个马拉松。尽管刚入职场的我那时工资并不太高,但是我一直觉得那几年的时间过得非常充实而快乐: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长进,也发现以前浮躁的自己能够慢慢沉下来,静心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

然后我从南加州跳槽去了北加州的硅谷。硅谷,对任何一个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来说,就像伊斯兰教的“麦加圣地”。一个芯片设计师要是没在硅谷混过几年,就好像生命不完整一样。刚去硅谷时我在一家规模较小的公司里从事电源管理芯片的设计,小公司节奏较快,不仅一个人当好几个人使,而且经常参与Application、Sales、Marketing等其他部门的各种会议,项目时间紧时周末还会加班。那段时间虽然较辛苦,但也锻炼了我的项目设计和项目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与公司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

两年半以后,2008年9月,我再次跳槽到硅谷一家大公司。没多久,百年不遇的美国经济危机就降临并且很快蔓延,很多银行和公司纷纷倒闭,甚至连百年老店“莱曼兄弟投资银行”也倒闭关门。我们公司也从当年10月初开始裁人,我所在的大组裁了10%。2009年1月又裁了不少人,公司内部人心惶惶,我们组的经理2009年3月初跳槽了,整个组没人管了。我当时感觉很不好,马上开始找工作,但那时经济很差,外面根本没有任何机会。然后,当年4月中旬公司第三轮lay-off我就被裁掉了(公司对我不错,虽然没干满一年,但给了我三个月薪水的遣散费)。之后,我赶紧与以前的同事朋友同学联系,可是他们公司都没有空缺职位。一时半会谁也看不出经济危机什么时候能结束,也不知道就业市场什么时候能好转,我知道我必须开始长期“抗战”了。

于是,我一边积极地联系猎头并在网上发简历,一边每天去附近的图书馆复习和自学各种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知识,每天都在图书馆学习至少七八个小时,然后晚上去健身房锻炼身体来放松自己,周末除了学习之外还去打球爬山游泳等来调剂生活。6月初,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通过面试得到了一个半年合同工(contract job)的工作机会:一个在硅谷的台湾初创公司需要设计一个高频锁相环(用于高速数据传送和时钟恢复的芯片)。尽管工资很少,但在当时极差的经济情况下,一时半会我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加上我也想学学怎么做serdes(串行/解串器),同时不想在简历上留下太长的空缺,所以我开始在那里工作。公司四五个人练在一大房间,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周末也常加班,还常常不能按时发工资。虽然那段时间感觉很苦很累,但我一直努力工作每天也坚持锻炼身体。那个初创公司最后还是没坚持下来,就在我做完serdes后,于10月中旬关闭。

在接下来的11月和12月(包括感恩节,圣诞节和元旦新年),我几乎每天都是在图书馆的紧张学习中度过的,很苦很累也很充实。我知道当时失业的人太多,工作机会很少,所以我必须全面地准备电话面试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问题,这样才可能脱颖而出拿到现场面试的机会。所以,那段时间我有针对性地系统学习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很多方向:流水线式ADC/DAC、高阶sigma-delta modulator、VCO/PLL等,还复习了有关“开关模式电源管理芯片、微波射频、通信原理和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知识。看了大概十几本书,做了不少练习题。刻苦复习加上前几年的工作经验和积累,使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打通任督二脉的武林高手,把这些知识牢记在我脑海里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我基本能从系统原理推导出系统和各部分电路结构以及各部分电路设计时主要参数的估算和注意事项等,并能比较各种设计方法的主要优缺点。尽管那段时间我也接到几个猎头或者公司打来的电话,但由于当时美国经济非常差,公司在招人时非常挑剔,似乎想找那种有十几年二十年工作经验的什么都会的全能战士。所以一直没有拿到一个现场面试机会。我也曾试着联系国内工作机会,可能是因为我在美国工资较高的原因,也没有任何回应。

那是我来美国后第二次感到绝望,也是我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最大的时候。好像整个世界的所有大门当时全都向我一个人关闭了,所有的压力和痛苦全部由我一个人死扛。只有周末独自开车到海边,看着辽阔的大海,或者去健身房锻炼才能让我心情稍微放松。尽管如此,但我知道我绝对不能松懈不能放弃,仍然每天坚持去图书馆学习和自学,积极地为可能到来的电话面试做准备。因为我知道中国有句老话“天道勤酬”——上帝只会帮助那些永不放弃坚持不懈的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坚持不懈,只有继续奋斗,只有鼓足勇气不放弃,才能从绝望中寻找到希望。

2010年元旦过后,美国经济似乎开始有所好转,工作机会也多了起来。从1月中旬开始的一两周内,我一连通过了4个电话面试,拿到4个现场面试机会,最后在2月初拿到其中3个工作机会(剩下的那家公司当时还在面试别人尚未作最后决定,但也对我很有兴趣地保持着联系),我选择了一个工作最有趣最有挑战性,假期工资等待遇也不错的公司。

但从那时起,我有了新的打算和梦想:半导体业在美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甚至逐渐走下坡路的行业,在美国不同公司中不停地跳槽,工作性质都大同小异,一眼就能看到自己未来二十年是什么样子。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大陆,半导体却是一个新兴的充满机会的朝阳产业,尤其是中国“十八大三中全会”之后,因为国家信息安全的需求,将对半导体行业进行重点支持。如果真的想要自己的人生充满挑战,如果真的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不能只盯着美国。那段时间我一直问自己:你有梦想吗?梦想是什么?打算怎么去实现它?希望自己未来是什么样的?

2013年我回到了深圳,和朋友、同事、还有清华校友们一起,朝我们共同的梦想努力。从“芯”开始,梦想,我在路上。

最后我想对模拟设计领域的后来者说说,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

1.必须有较强的数学物理基础和较强较快的自学能力。众所周知,模拟设计领域之难、范围之广,很多设计人员穷其一生也最多精通其中两三个领域;然而实际工作中,你可能常常要设计你以前根本没接触过甚至都没听说过的电路,这时你唯一能依靠的是自己较强的数理基础和自学能力。同时,较强的数理基础能保证你对电路性能估算的直觉能力,这也是一个设计工程师经验水平的主要标志。另外,模拟设计这行发展更新也非常快,各种新的仿真工具时不时出现,所以,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保障你不会落伍。

2.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会让你成熟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成败,会让你时刻看到自己专业技术能力的不足并努力去提高,也会让你学会在挫折中走向成功。

3.时刻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IC设计就像是绣花一样必须仔细、必须严谨,任何一个细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芯片的失败。所以,无论是电路设计还是版图设计,都必须仔细。

4.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现在的芯片设计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复杂,每个人只能负责其中一小部分,整个团队必须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整个芯片的设计、版图、后仿和验证等。所以,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芯片成功的基本保障。

5.有效的项目管理能力。IC芯片研发周期长、环节多,如果负责一个芯片的研发,不仅需要考虑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从需求、系统、性能、架构到模块,从设计到版图布局布线等;还必须发挥各个设计人员的长处,首先考虑他们各自能够做什么,把合适的设计人员安排在合适的项目上。

6.强健的身心。现在中国的IC行业仍然处于追赶欧美的状态,这就要求从设计到流片再到量产必须适应现在电子市场的快速节奏,因此加班加点不可避免。所以,也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和抗压的心理能力,并且善于调节自身的各种压力,否则很难在这行取得成功。

最后,希望我的这篇短文能给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发展尽微薄之力,谢谢。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OICE_C9D336F1-1A16-4712-80D4-7C0786C8F70F.0\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8.gif

KT咨询顾问点评:在职业经理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考验,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机会总是会来的。逆境是上帝帮助职场人士淘汰竞争者的法宝。阅历是成长的源泉,成功是成长的动力,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OICE_C9D336F1-1A16-4712-80D4-7C0786C8F70F.0\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9.gif作者从清华骄子到美国求学、工作,再到海归,远涉重洋历经种种生活之艰辛、失业之惶惑、奋斗之收获,内心世界的跌宕起伏,接受现实的努力奋斗……此文让我们看到一个内心日趋强大、心智日益成熟的职业经理人的蜕变成长史,希望对各位成长中的职业经理人有所启示。


5.2.6
IC咖啡共同发起人陈大同:硅谷已无硅,中国是最残酷的竞技场

2013年4月2日,著名半导体人士陈大同(图5-9)在“IC咖啡北京站”首场讲座上,以《敢问中国IC路在何方——美中IC创业感悟》为主题,同IC界人士共同分享“美中IC创业激荡二十年”的感悟,并一起讨论中国IC路在何方。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OICE_C9D336F1-1A16-4712-80D4-7C0786C8F70F.0\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21.jpg

图5-9
IC咖啡共同发起人陈大同

陈大同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在美国Stanford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担任硅谷OmniVision联合创始人、展讯通信公司联合创始人、华山资本创始合伙人。

陈大同在讲座里大胆预言:10年后中国半导体产业封测业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将有三家以上设计公司进入全球前10名(销售超过30亿美元);晶圆代工制造公司会超过UMC、GF等,逼近老大台积电;设备、材料业会形成较完整的产业分布,但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本次讲座是“IC咖啡北京站”(新浪微博:@IC咖啡北京站)的首次活动。“IC咖啡”(新浪微博:@IC咖啡)是国内首家以“IC产业链”为主题的咖啡馆,交流平台,人脉汇聚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由IC界人士胡运旺(@IC咖啡胡运旺)联合IC电子产业链上下游90多位资深人士在上海共同发起,目前正在北京、深圳筹建分站。

1陈大同精彩观点

(1)创新中心“硅谷”已无“硅”,中国机会比“硅谷”多10倍。

(2)中国是全世界最残酷的竞技场,经过国内磨炼出的内功天下无敌。

(3)最佳CEO:唐僧;CEO三要素:眼光、心胸、执行力。

(4)市场风险远大于技术风险:没见过做不出来的产品,只见过卖不出去的产品。

(5)新市场开拓“两倍时间定律”:新市场成长所需时间往往是分析家们预测的两倍以上。

(6)山寨路线:先让小客户使用(小白老鼠),逐渐过渡到大品牌客户(大白象)。

2准创业:博士班挣班费,新岛公司成先烈

作为中国半导体创业的先行者,陈大同的经历可谓丰富:

农村插队——工厂——高考1977——土博士——出国;

留学/工作(1989-1995):Stanford——硅谷大公司(NationalSemicond- uctor);

美国创业(1995-2000):OmniVision
Technologies
(豪威
科技公司);

中国创业(2001-2008):展讯通信公司(SpreadTrum
Communication);

风险投资(2008-2012):北极光创投——华山资本(WestSummit Capital)。

陈大同1955年生于北京,1974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附中,后赴农村插队2年半,1977年参加首届高考,考入清华无线电系图像信息处理专业。但他希望学物理,因为梦想拿“诺贝尔奖”,觉得图像信息处理专业“戏不大”。于是决定换专业,系里就说:无线电系有半导体物理。第一年是基础课,第二年才是专业课。之后他发现,“我们班是没有人报的专业,我费了好大劲报了一个没有人报的专业。”从本科念到了硕士,之后在1987年拿到了博士学位,是全国第一批半导体专业的博士。

读博士时班里一共18人,班费成为大问题。于是就想到去外面接一点活,订了个协议,当事人提10%,剩下70%分给参与干活的人,20%上缴班费,结果是接了三个活,收入大概两万元,班费有4000元,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三年的春游秋游也没有花到一半。

当时用的办法就是逆向工程,天津复印机厂佳能复印主板,花了几百万,国内最牛的研究所都没有搞定。他们弄过来一看,是集成电路里面的软件,显微镜下读几万个0101,几个人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仿制出来,当时计算有超额利润,于是雄心勃勃要创办一项事业,一算每人都能分到100多万,当时给公司起的名字:新岛,不过找不到挂靠单位,随着毕业大家各奔东西,不了了之。后来大家谈到此时,都说是当初名字没取好:新岛,先倒。

3被创业:联合创办OmniVision,中国式“不信邪”击退巨鳄

陈大同一直跟大家说:我是误打误撞的一个创始人,是被动创业的而不是自己主动创业的。1993年起他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工作,任高级工程师。当时是做工艺工程师,做了两年之后“感觉有一点烦了”,下面一直可以看到退休,他做的是半导体工艺,而有同学是做半导体设计,于是想转到设计这方面。计划看6、7本书去找工作,当看到3本书的时候清华老师来找他,“你能不能给我找一个做双极型电路的专家”,陈大同当时正好看了一本书《双极型集成电路》,就接了这个活做,心里挺高兴,“看来自己做电路设计还行”。过了一两个月他们又来找陈大同,说“我们要成立一个新公司,这个公司你愿不愿意加入?”陈大同就问他们“你是让我做设计还是工艺?”,他说“你当然到了做设计的时候”,陈说“行,没问题”。又过了两年他们又来找陈,说“既然咱们做了,你就做咱们的创始人。”

于是陈大同“被创业”了,1995年,陈大同在美国硅谷与人联合创办了OmniVision公司,任技术副总裁。该公司研发出了世界上首颗单芯片彩色CMOS图像传感器。与CCD相比,CMOS体积小,耗电量低,售价当然也便宜。团队很快要面对一个问题:世界上出现了四五十家公司,包括英特尔、索尼,大家所知道的大公司,当时那些大公司宣传册上把产品规格都写上了。“我当时被吓坏了,这么多大公司来做这个”,那么做还是不做,实际上没有选择。“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虽然有那么多大公司做,但是我们公司是花钱最少人最少,但是做得最快的公司。”

凭着中国式的“不信邪”,没有双休、每天12到14小时的疯狂工作,陈大同把产品做到欧美大厂成本的1/100、体积的1/100、功耗的1/100。2000年,公司占了全球50%的市场份额,之后公司就在纳斯达克上市了,注意时间段:上市当天股价是14块钱,到了一周之后涨到38块钱,但是半年之后可以卖**的时候掉到2块钱。(10年之后又涨到60块了。)

4国内创业:联合创办展讯,山寨“从农村包围城市”

2000年之后,陈大同开始考虑回国,有几个原因:第一是考虑如果还在硅谷做的话,即便做成这么一个公司也就是一个小的上市公司,但如果在国内做成这么一个公司,那影响力完全不一样了。

还有,在创业的时候发现创业公司有两大难题,第一是客户非常难找,如果你想找欧美大公司是非常难的,而中国小公司多,愿意尝试风险,很容易找到能适用产品的公司;另一个难题是:在创业过程中90%创业公司死亡原因是“钱烧光在黎明前的黑暗”,但是同样的钱在国内可以持续几倍长的时间,所以说“你的机会大很多”。

当时还看到一个潮流,就是整个向亚洲转移,开始是从制造业转过来,慢慢你的客户市场都过来,后面创业公司最主要是你的技术要跟着市场走,那么技术就过来了,现在发生的事情是连金融都过来了,包括创业板什么的,这主要代表一个市场潮流的改变,你如果顺着潮流走就能够事半功倍。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报效祖国,这也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动机。

回国创业就看了一下国内的市场形势,做任何东西都是填补空白,当时选了一个空间最大的市场,现在证明是对的。2001年4月,展讯通信有限公司成立。武平和陈大同从硅谷回到上海张江科技园。武平是CEO,陈大同是CTO。当初的模式是:芯片设计在硅谷,那边有十几个软件人员,上海这边有70~80个人来推软件更新和应用。

以这种模式来推出展讯,现在连集成电路设计都转到了上海。这期间也有几个非常惊险的时候,最惊险一次就是在创业第二年,展讯钱花得差不多的时候准备去融资,当时已经把样品做出来,可是非常不凑巧,前一年发生了“911”而且互联网泡沫破灭,这个时候硅谷整个融资情况停滞了,个别能够找到新投资公司,但股价都比原来低很多了。

陈大同说,做手机芯片其实是“最最复杂的”,甚至比CPU还要复杂,因为要来回不停地切换。一般欧美大公司要做,要花费8到10亿美元,至少要5到7年产品才能够上市。展讯创造了奇迹:大概花了1年时间做出样品,又花了1年时间测试和改进,然后花了2年时间上市了。2003年4月,展讯研发出世界首颗GSM/GPRS(2.5G)集成多媒体和电源管理功能的基带单芯片——SC6600B。把模拟基带、数字基带和电源管理芯片集成在一起,“我们就是胆子大。”

陈大同和展讯团队走过了一个从山寨到品牌发展的路,当年手机不叫“山寨手机”叫“黑手机”。当时实际上给山寨手机提供芯片的有两家,一家是台湾地区的公司(联发科),另外一家是展讯。但是实际上两家产品几乎是同时上市的。所以如果说联发科是“山寨现象”的创始人,那么展讯应该是“联合创始人”,展讯第一批客户百分之百都是深圳山寨手机客户,非常小的没有品牌的客户。展讯走的路就是从山寨开始,然后产品逐渐成熟之后打国内品牌最后打国际品牌。

经历过“农村包围城市式”的迂回,展讯到今天为止已成功打入三星等国际一流大品牌,它走的路非常类似于华为的路,开始是国内市场赞助,然后是出口,出口是先打发展中国家市场,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开始打“三大战役”了,就要进入欧美市场,所以说现在是已经开始做这件事情了。

展讯2007年上市,上市的时候又玩了一次心跳,上市的时候也是14块钱,几天之内冲到17块钱,但是一年左右时间掉到7毛钱。

5转型投资:从北极光创投到华山资本

在2007年展讯上市之后,陈大同在2008年加入“北极光创投”,当时是想引进硅谷整个创业环境,包括创投、股权架构、董事会制度、公司运营管理等,用这套架构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来使更多的人在创业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培育世界级的中国企业”,这是“北极光”的口号。

2011年,陈大同离开了北极光,创办“华山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这个公司跟北极光有类似的地方也有不同地方,因为资金来源是国家外汇,“中投”是华山资本最大的资金来源。另外一个区别是投资公司并不仅限于国内,有一半是投在海外,华山资本希望能够为全球创业公司带来中国视角。

6创业感悟

(1)创业感悟一:中国机会比硅谷多10倍

制造/市场/技术/金融都呈现从“欧/美/日——台湾/韩——中国”转移的世界潮流。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可与欧洲、北美市场相抗衡的新市场:中国及亚洲市场,意味着创新的技术、产品及商业模式有可能在新市场中诞生。

新建筑:鸟巢、水立方、央视大裤衩……

手机:MP4、手机电视,双卡双待……

生物制药:实验环境+医院网络(全球领先的干细胞治疗……)

电动汽车:正规军;十城千辆;土八路:山东,河南,四川……

LED照明:十城万盏,奥运会,世博会……

中国市场引领了印、俄、东南亚、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市场的掌控者具有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几百年来“欧美制定全球市场游戏规则”必将被打破!

中国转型期的高速发展(3-4倍于欧美!)造成市场环境混乱,同时也孕育了机会。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创业机会最多的国家,至少比硅谷多10倍,有许多在其他地方不可能创业成功的公司在中国创业成功了,包括展讯。

在中国,通常会发现4个现象。

—
现象一:在硅谷及世界其他地区很难(或不可能)成功的IC设计公司,在中国有可能成功。

—
现象二:中国IC设计公司常在开始的一两年内犯“产品定义”的错误,但后面有机会改正。

—
现象三:中国IC设计公司数量多、规模小、生命力强、容易生存、但不易长大。

—
现象四:目前遇到了发展瓶颈?(门槛高,至少要1~2亿美元)。

(2)创业感悟二:中国是全世界最残酷的竞技场

这个地方,所有的竞争都比外面残酷很多倍,你要是能够经过这个磨难,那么你所炼出的内功也是“天下无敌”的,进入海外市场没有人能跟你打。但是怎样适应中国的残酷竞争?中国设计公司有500多家,而美国不到100家。

10倍于其他地区的竞争者;3000多家LED灯具公司;5000多家团购网站……无休止的价格战(微利生存术):市场奇观——全行业亏损频现(彩电、冰箱、手机……),大集团公司都靠房地产赚钱!

FM、手机analogTV芯片之战;

模仿高手云集(逆向工程风行),创新者寥寥;

在中国市场练就生存本领,走遍天下无敌(华为、中兴……)。

(3)创业感悟三:中国式“蓝海”战略——华为、中兴、微创软件

陈大同将“中国企业发展氛围”分为4个阶段。

贸易:20世纪80年代,倒爷,双轨制/倒批文。

加工:20世纪90年代,海尔、康佳……世界工厂。

技研:2000年后,华为、中兴……技术研发/产业升级。

创新:何时出现中国的“苹果”?

陈大同比较认可“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蓝海”战略:

—
以“模仿式技术创新”为主,形成核心竞争力;

—
先主攻“国内进口替代市场”,以“低成本、快速研发,及客户服务”的优势打开市场,并保持高额利润;

—
长期研发高投入,良性循环,逐渐打造全球竞争力;

—
“农村包围城市”的海外战略:先中国,再新兴国家,最后进入欧美市场。

陈大同套用武侠中英雄人物总结了中国“蓝海”生存的六大绝招:

—
之一:侠之大者,十年一剑(郭靖式——华为);

—
之二:汇融百家,推陈出新(杨过式——比亚迪);

—
之三:亦邪亦正,智计百出(××式——天宇朗通);

—
之四:心澄宇净,绝艺天成(段誉式——北京君正);

—
之五:独辟蹊径,开疆拓土(陈家洛式——××);

—
之六:艺高创独,时灵时不灵(周伯通式——××)。

(4)创业感悟四:“新市场开拓两倍时间定律”,市场风险远大于技术风险

—
百分之一定律:1%的市场机会,只有1%的人看得见。

白天鹅都是丑小鸭变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初创明星公司几乎没有成功的!!)

人人都说的机会,已不是机会;赶潮流,永远赶不上。

—
新市场开拓两倍时间定律:新市场成长所需时间往往是分析家们预测的两倍以上(MP3、WIFI、BlueTooth、H.264、3G……)。

—
灭顶之灾:初创公司产品走在市场之前,3G创业公司们的教训。

—
市场风险远大于技术风险:没见过做不出来的产品,只见过卖不出去的产品(超前于市场,成本太高,功能不适合……)。

—
海归创业公司的通病:用尖端技术开发尖端产品。

(5)创业感悟五:不要陪大象跳舞

—
产品第三代成熟定律

软件往往是第三版之后才稳定(Win 98;Windows 7),手机、汽车……都是如此。

—
危险的游戏——“陪大象跳舞”:小公司陪大客户。

—
山寨路线:先让小客户使用(小白老鼠),逐渐过渡到大品牌客户(大白象)。

—
致命的错误:对市场过于乐观,造成大量存货,现金流断裂。

(6)创业感悟六:最佳CEO:唐僧

—
非常人生活方式——折寿(强力加压老化试验)。

—
创业是一种修炼:不成神,就成鬼(没人把你当人看)。

—
棒杀:失败者成“鬼”,没人同情。

—
捧杀:成功者成“神”,自己能把握得住?

—
看透名利:离佛也不远啦!

CEO三要素:眼光、心胸、执行力。

—
眼光:既要有宏观远见,能预测产业发展潮流,以确定市场定位;又要有微观敏锐直觉,洞悉客户心理,以确定产品功能细节(Steve
Jobs)。

—
心胸:虚怀若谷,能让利,能放权,知人善任;就不愁吸引不来一流的团队。

—
执行力:不是指简单命令式(**)管理,而是公司内部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及公司文化,包括奖勤罚懒的考核及激励机制、高效和快速的决策机制(不追求100%正确,但能及时反馈纠正)、市场导向、多部门参与、快速反馈的产品定义流程、简明和实用的项目管理流程、客户至上的服务心态、鼓励勇于承担,不怕犯错(宽容)的公司文化……

最佳CEO:唐僧

—
目光远大、心怀众生、激励他人的精神领袖。

—
领导着一个三流团队:刺头+懒蛋+挑夫。

—
百折不挠地完成了一个Mission
Impossible。

720世纪最牛的一次创业

90多年前嘉兴一条船上载了十几个人,侃了几天几夜,定了个章程,彼此封了些官,又一个小公司无声无息地创立了。此后十几年里,该公司生生死死,始终不停干一个事儿:换CEO、教授、博士、海归换了个遍,最后换了个中专师范生才找到了北。

该公司于1949年在地球**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代号为PRC。它一直保持员工人数全球第一,为全球解决就业做出了贡献。

8大预言:10年后大陆地区三家以上设计公司进入全球前10

谈及10年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未来,陈大同大胆预言:

—
封测业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三家以上设计公司进入全球前10名(销售过30亿美元?);

—
晶圆代工制造公司会超过UMC、GF等,逼近老大台积电;

—
设备、材料业会形成较完整的产业分布,但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陈大同粗略测算,就设计公司而言,展讯销售2007年1.4亿美元,2012年7.2亿,5年涨5倍。今后10年再涨4倍,年成长12%,难吗?海思类似。锐迪科去年近4亿美元,以后10年涨8倍,年成长20%,也不是天方夜谭吧!更别提后面还有格科微、全志、瑞芯、兆易等虎狼之师……



发表于 2014-6-4 11: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very good!
发表于 2014-6-5 11: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就是有点小贵
发表于 2014-6-5 22: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如何我会买一本
发表于 2014-6-14 11: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良多
发表于 2014-6-15 17: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下。
发表于 2014-6-16 15: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
发表于 2014-6-24 16: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发行,我就在亚马逊上买了一本,
看完觉得还是有不少收获的,
值得推荐!
特别是第五章《完美进阶故事分享》,很好看!
发表于 2014-7-1 13: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jackzhang


   卡看顶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关闭

小黑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隐私声明| EETOP 创芯网
( 京ICP备:10050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710 )

GMT+8, 2024-3-29 15:56 , Processed in 0.06231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